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论文_李振忠

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论文_李振忠

(天津市社会福利院 30038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358-01

宋某某,男,77岁,2014年8月10日初诊。呃逆频作七天。患者于8月4日晚进食生冷后出现呃逆,胃脘部未诉不适感,遂就诊于人民医院,予中西药治疗,症状无改善,现呃逆频作,胃脘部无压痛,畏食生冷,纳食少,夜寐差,二便调,舌绛紫边有瘀斑,苔白,脉弦。诊断:西医属膈肌痉挛;中医属呃逆(寒邪客胃型),法以理气化瘀和胃降逆。针刺取穴:丝竹空(双)攒竹(双)天枢(双)内关(双)合谷(双)血海(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地机(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公孙(双)太冲(双)丰隆(双)中极、中脘。操作: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丝竹空(双)施以意气行针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行针时间以针感消失为度,每日1次。中药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20g、代赭石20g、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赤芍15g、桂枝40g、苏梗15g、五灵脂15g、大黄5g、当归2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共七剂。一诊:患者针后呃逆停止。次日复诊,患者仍诉呃逆频作,前穴+迎香(双)开上以畅中。治疗两天,症状有所缓转,四诊:前穴+ 扶突(双)以加强。五诊:2014年8月14日,患者诉昨日回家后呃逆未发,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弦。复以前法治疗两天后,诸症消失,病情告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体会:呃逆病位在膈,而关乎五脏,有寒热虚实之分,治当详辨,然总不离乎胃气上逆动膈,故本病治疗应重在调“气”,施以“调神行气针法”,疏畅三焦气机,以理气和胃降逆为大法。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上,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中焦主气机之升降,而少阳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对中焦的升降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张景岳在注解“少阳为枢”时指出:“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枢机是指气机交接转枢之地,其功能为枢转气机,使气机出入正常,升降自如,开阖有度。该患者乃由于寒邪客于中焦,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上逆,故针取手少阳经之标穴和其经穴太冲(双)支沟(双)调理三焦气机治其本,丝竹空(双)、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公孙(双)、和胃降逆,升清降浊治其机;中脘、血海(双地机(双)三阴交(双阳陵泉、中极以活血化瘀以治其标,诸穴合用,使气机升降有序,则呃逆自止。

调神行气针法的操作:针入所欲深度后,使之得气,密意守气勿失,紧捏针柄,保持针体挺直不颤动,意守针尖,静引气聚(待针下有跳动感时,说明经气已聚),然后以意行气,将经气缓慢输送到病所(病处有舒适轻松之感,说明经气已达病所)。

调神行气针法体现了临证重视治神的思想。《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元•窦汉卿《针经标幽赋》亦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明•张景岳亦说:“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在历代医家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启迪下,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神行气针法”意气行针法的关键在于术者持针守气调气时,务需保持针体挺直不颤,意守针尖,静引气聚,以意鼓动人体内在气血运行,而不强调外在的刺激,是以“静”(意念)生“动”(经气运行)。该针法具有行气和血、疏通经脉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因经气不调,气血逆乱,经脉瘀阻所致的一系列病证以及“动病”,呃逆当属 “动病”,以此法治之,收获良效。

论文作者:李振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调神行气针法治疗呃逆医案一则论文_李振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