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企业资质管理论文_潘颖

略论企业资质管理论文_潘颖

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311122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资质管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上,存在的利弊优劣,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中以资质作为市场准入,有时失灵失效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资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建设企业;资质;管理;诚信

资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事招投标业务的敲门砖,一个企业资质齐全,竞争力就强,就能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机会。例如水利水电企业如果获得了质量检测的岩土工程、混凝土工程等5个甲级资质,那么在水利水电相应的招投标市场上就有更多的机会。资质管理制度经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目前政府部门制定资质制度越来越完善,认证的方式也日趋成熟,网上申报和现场审核相结合,在业界受到了一致的认可。但是我们工程建设行业还存在一定乱象,还需要加强和深化改革,特别是对现有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将会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行业,进一步消除和减少建筑市场乱象,促进工程企业健康发展。

1对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考量

工程建设涉及多方面,既是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又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对其活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因此也就有必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几十年来,在市场准入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执业人员实行间接管理模式,即政府只管企业,个人的执业活动则由企业进行监管。政府根据企业拥有的技术人员数量、装备的水平、财力及以往业绩来认定其业务能力和水平,核实其资质等级。企业只能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进行业务活动。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将严格监管,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则依法予以惩处。至于个人的执业能力、水平及执业责任的追究,则全由企业负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制度无疑是社会成本很低并行之有效的好制度。由于政企不分,企业对员工工作、生活等很多方面都拥有实际的决定权,因此,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依赖于企业,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相对固定,人员流动很少,所以企业对每个员工的管理与责任追究是十分有效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一定会根据员工的能力分派任务,对其执业活动严加管理,而每个员工大多数情况下,也会对企业安排的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完成,否则一定会受到企业责罚,损害自身利益。所以说,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从事建设工程活动的人都会受到较为严格有效的监管。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确实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好制度。

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流动频繁,企业要靠福利待遇来吸引员工,其对员工的约束力已微乎其微。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此时仍实行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以企业资质等级来作为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水平的标准已不准确。企业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水平是由具体从事该工程项目的个人能力和水平决定的。由于挂靠及人员流动等原因,一个企业在申报资质时技术人员数量足够,但实际技术人员欠缺,无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员来承担工程项目;即使一个企业技术人员充足,但其派往一个具体工程项目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可能是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人。企业资质等级高并不能说明完成某个具体工程项目的业务能力就强、水平就高。二是具体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个人行为将处于失控状态。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下政府只管企业,个人执业行为的监管全部交给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十分松散,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只能靠经济利益。所以,对具体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个人行为的监管将十分无力,责任追究往往也难落实。一些人为了获取自身的更大利益,很容易有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三是引发建筑市场混乱。企业资质等级成了业务能力、水平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唯一评判标准,企业资质因此很容易成为“商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资质、低资质的就花钱挂靠,有资质的则出借资质牟利,这几乎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虽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这种现象却愈演愈烈,不能不说这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

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几乎都不采用单位资质管理制度,而是由政府对执业个人直接进行监管,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在建筑市场准入管理上,我们也必然要转到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上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一下完全放弃,马上实行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会引起社会的不适应,必须要有一个过渡期。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要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

2对资质管理的建议

资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在日常工作中储备,在申报使用时归集,需要长期经营、长期维护的全面性工作,横向需要各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纵向需要各管理层级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我通过近几年的资质申报、延续、升级工作,对企业资质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开放、多样的准入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执业人员注册制度,允许注册人员个人独立执业;不再强调注重个人与企业的绑定关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更加灵活;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注册人员承担技术管理责任。

二将企业项目承包行为与诚信经营的记录结合起来考量。解决问题的重点不在形式上的追究,而在促进项目实际管理控制能力的提高。目前行业产能过剩是表象,本质是实际能力与外在资质不相符的企业过多,通过市场的信用评价和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淘汰部分劣质企业。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诚信评价体系、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通过市场监督,将企业基本信息、工程业绩、各种失信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公共查询。扩大个人诚信记录范围,将个人的金融、司法、公共生活、社保缴纳等诚信信息纳入记录,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开,与招投标活动相关联,最大限度的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利用该平台对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监管,实行年度定期打分,以此来调整企业的资质升降。信用评价结果应与招投标管理办法结合,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对投标人予以加分奖励或扣分处罚,促使施工企业和个人重视信用、信誉,加强行为自律。推行电子证书,通过技术手段取消区域壁垒;与工商、税务、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等部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打造建设市场的智慧管理体系。

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在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权限下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授权行业协会负责执业人员资质考核审查、工程造价体系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项工作,参与对市场主体行为监督、诚信及信用评价等项工作。政府部门采取备案制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管理的重点转向市场监管和企业清出。

资质管理的意义就是通过认证可以了解企业的业务技术水平,企业也可通过申报资质明确发展的方向。资质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其具有过滤的作用,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筛选,利于选出较强较优的企业。有效的资质管理,不仅有利于维护经济市场的和谐性,也有利于市场的有序竞争。对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安全性,同时也为工程建设企业及个人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 号)

[2]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

[3]周爱华 论建筑企业资质准入管理的制度优化[J]建筑施工2017(8)

论文作者:潘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略论企业资质管理论文_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