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万修双,袁迪

山东省威海市经区医院 264205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 264300

【摘要】目的:探析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对治疗乳腺脓肿的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脓肿患者5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引流治疗。将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乳腺脓肿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 冲洗 乳腺脓肿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乳腺脓肿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尤其多发于哺乳期女性。目前普遍的治疗方式是切开排脓,并定期更换填塞于脓腔内的纱条,使伤口缓慢愈合。[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和人文关怀的进步,外科手术不再简单地追求治疗结果,更注重的是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创伤。在同等疗效的情况下,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优先选择。[2]为探索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以及可行性,本文对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乳腺脓肿患者分别采用的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和传统开放式引流治疗进行疗效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乳腺脓肿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7~45岁。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引流治疗。病例入选标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已形成脓肿,经B超及穿刺确诊;脓肿位于乳房浅部,单房,非多房散发;所有患者均告知穿刺引流及切开引流的风险。排除标准:不同象限的多发脓肿患者;伴有皮肤破溃的患者;伴有乳腺其他疾病的患者;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不适宜手术的患者。[3]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局麻下进行,局麻药由2% 利多卡因400 mg+ 0. 9%氯化钠40 mL 配置,在病灶周围浸润麻醉及乳房后间隙神经阻滞麻醉。

观察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和冲洗治疗。在超声引导下明确脓肿位置,行环乳晕刀口将脓肿切开,刀口长度不超过乳晕的一半,将腔内脓液予以负压吸净后,各层用手指钝性分离开。[4]首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随后用冲洗液甲硝唑,最后用生理盐水完成一遍冲洗后,将引流管恰当放置并缝合以及加压包扎,连接负压并确定引流管通畅,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按需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引流治疗。根据脓肿部位选择切口,如脓肿位于乳房外周,则选择放射状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切口,避免损伤乳管形成乳瘘;如脓肿位于乳晕周围,可选择乳晕切口[5]。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至脓腔,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之间的分隔,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彻底清洗脓腔; 不缝合切口,纱条填塞脓腔,每日脓腔换药,直至脓腔自行愈合。

1.3 指标观察

(1)疼痛指数:以视觉模拟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感,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感越强烈。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2)伤口愈合时间;(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术后处理

患侧乳房暂停哺乳,定期人工或吸奶器排空乳汁,健侧一般不停止哺乳,如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过度担心危害婴儿者可暂停哺乳,待停药后再恢复哺乳。术后静脉应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感染治疗,对青霉素及头孢类过敏者采用阿奇霉素治疗。[6]急性感染症状控制后停用抗生素,停药指征:体温正常,乳房疼痛缓解,红肿消退,无脓性分泌物;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恢复正常。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X±Y表示, 检验组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显示,观察组术后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见疾病,多发生在产后3 ~4周,常见于初产妇,其发病原因与乳汁淤积及细菌感染有关,预防关键在于及时排空乳汁,保持乳头清洁,避免乳头损伤[7]。在炎症早期,可呈蜂窝织炎样表现,及时应用抗生素及中医中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如炎症继续进展,常可在4~5 d 内形成脓肿,感染严重者,还可并发脓毒症。乳腺脓肿一旦形成,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就是引流脓液,避免正常乳腺组织进一步破坏。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通过连接引流管和负压装置,在脓腔内形成持续的负压和密闭环境,高效地将腔内积血、积气、渗出液等及时引出,在刺激毛细血管形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减轻水肿和隔断细菌生长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促进创面恢复,成为近几年进展相当迅速的新治疗技术。

本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乳腺脓肿在临床运用上相较于传统开放式疗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不同外科方法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J]. 元国荣,唐利立,陈杏初,肖立新.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4(04)

[2] 小切口联合三氧负压治疗产后乳腺脓肿的效果分析[J]. 徐秋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15)

[3] 超声引导下多向式负压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评价[J]. 尹永硕,冠潇,王月美,马晓,黄艳丽.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6(02)

[4] 乳腺脓肿治疗的可行性研究[J]. 叶玉梅,秦士新,周坤. 重庆医学. 2015(11)

[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传统脓肿引流术治疗乳腺脓肿疗效对比[J]. 张立清,张喜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04)

[6] 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分析[J]. 耿锋,施秋英. 当代医学. 2013(32)

[7] 小切口配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22例[J]. 孙凯,沈治祥,张学春,卞万一.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09)

论文作者:万修双,袁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万修双,袁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