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规划与市场关系--陈云同志“鸟笼”隐喻的经验_市场机制论文

经济发展中的规划与市场关系--陈云同志“鸟笼”隐喻的经验_市场机制论文

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对陈云同志鸟与笼子比喻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笼子论文,比喻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同志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云同志的鸟与笼子的比喻主要在于说明:在引入市场机制来搞活我国经济时,不要“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0页)。搞活经济,市场调节,不能脱离计划的指导。换言之,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陈云同志的比喻所表明的这一原则不但具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而且也对我国的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市场必须和计划结合在一起

市场之所以在我国必须和计划结合在一起,其原因在于:在目前的条件下,如果脱离了计划的指导,我国的市场机制便不能顺利地运行。

第一,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足够的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这些硬件包括通讯设备、交通工具、港口码头、市场设施等基本建设项目,而这些主要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的硬件又是为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所必需的。为什么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需要这些硬件?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来发生作用。因此,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取决于它是否能对价格信号作出迅速的反应,而对价格讯号能否作出迅速反应又依赖于是否具备足够的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属于基建项目的设施。然而,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设施是相对欠缺的。

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往往要求巨额的资金和冗长资金回收期限,所以一般私人很少有兴建的意图,从而必须纳入国家的建设计划之中,由国家建造。即使崇尚私人经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基本建设属于“公共物品”,只有国家才有兴建的动机。正是出于基本建设相对缺乏的考虑,我国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必须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不良的后果。例如,在最近一段期间,我国流通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的现象,其部分原因就在于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基建项目的不足。

第二,由于我国在过去的长时期中实施集中的计划经济,所以我国目前也不具备足够的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软件;这些软件包括商务法律、企业管制条例、行业的成规、群众的市场意识等与上层建筑有关的事物,而这些事物的欠缺又使市场机制难以顺利运行。

上层建筑必须为其经济基础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所引入的作为部分经济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有相应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在市场机制中,经济活动主要依靠当事人之间的契约的缔结和履行,而契约的缔结和履行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是否存在着完备的监督、管理和强制执行契约的法律条例规定。由于法律条文规定不可能照顾到涉及契约缔结和履行的所有方面的一切细枝末节,所以除了法律条例规定之外,还需行业成规和群众的市场意识作为补充。在体改以前,长期实施集中计划的我国几乎不存在这种与上层建筑有关的事物,而在引入市场机制以后,由于意识落后于存在,这些事物不可能立即出现,必须假以时日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必要的软件具备之前,市场机制无法顺利运行。例如,“欠债要还”是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最基本的法律条文规定和市场意识,然而,缺乏这种最起码的软件却给我国带来了“三角债”的问题。这一事例所表明的软件的必要性已经在世界范围为经济学者所承认。

第三,除了缺乏足够的硬件和软件以外,作为我国独特情况的人口压力也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只能在计划所容许的范围内运行。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庞大的人口数量却使人均占有额相对贫乏。由于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的贫乏,个人经济行为的轻微的变动加在一起便会对市场构成巨大的冲击,而市场机制只能通过供求的调节来解决比较轻微的经济波动;对巨大的冲击,它是无能为力的。当经济风暴到来时,西方金融市场的暂停营业等待风暴的平息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以我国的事态为例,春节期间的客流量的猛增几乎给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国家只有在事先作出计划安排,甚至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各方疏导,才能缓解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在过去长期实施集中计划,以及由于我国所具有的人口压力这一特殊国情,所以我国不但不充分具备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进行的硬件和软件,而且还会面临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经济冲击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国的市场机制必须在计划指导下进行,即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陈云同志鸟与笼子的比喻所表明的原则对我国的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首先,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既然我国尚不具备足够的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和软件,那末,引入市场机制的规律必须和现有的硬、软件的具备程度相适应,即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建造而逐步扩大市场的规模。我国体改之所以进行比较顺利,原因之一即在于采用渐进的方式。否则,放松计划而市场又因硬、软件的建造需要时间,即使通讯和交通设施等硬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法律条例和契约监督机构这些软件的建立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人们的市场意识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在一定的意义上,急于求成的“休克疗法”在许多国家的灾难性后果可为殷鉴。

其次,计划手段不但是管理我国经济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计划在我国的比重还应大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计划比重之所以应该大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上面已经论述过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硬件和软件的不足使我们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众多的人口对经济运行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往往超越了市场机制所能调节的限度。不论就哪一方面而论,市场机制都不能单独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从而,必须由计划手段加以弥补。这些弥补的手段,对硬软件充沛又无人口压力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仅具有较少的必要性,而我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我国计划比重应该较大的原因即在于此。例如,农村的商品交易环节的混乱导致了农村供销社工作的加强;为了稳定粮价,我国实施了由国营粮店发挥主渠道作用来向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多的我国人民提供口粮的办法。由于硬、软件和人口压力问题都不会在近期内得以解决,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计划手段在我国的比重势必大于西方。不但计划经济在过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将来经济计划还会在不同的程度上起着弥补和稳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最后,计划与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南北战争以后的美国实行了典型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其后果是列宁所指出的垄断集团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形成,并且由此而导致1929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这次危机几乎造成资本主义的覆灭。另一方面,长期实施过度束缚市场作用的斯大林计划模式又使前苏联的经济缺乏活力。历史的教训表明:只有把相辅相成的市场和计划结合在一起才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最优的选择。

既然相辅相成的市场和计划的结合是最优的选择,那末,我国体改的思路便应沿着这一方向前进。事实上,在我国的体改中,已经出现了这一方向的事例并且取得了成效。例如,“菜篮子工程”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并不完全依靠市场,因为,它由市长挂帅,而不是市场挂帅。它也并不使用强制性的计划手段,因为,它考虑到菜农的利益动机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目前开始推行的“米袋子工程”也带有类似的性质。

标签:;  ;  ;  

经济发展中的规划与市场关系--陈云同志“鸟笼”隐喻的经验_市场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