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理论述评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述评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竞争优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在一些行业中占据国际领先地位,近代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采用的是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说,即:各国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分布,一国可以在那些密集地使用了其丰裕要素的行业取得优势地位。但近年来,由于以下一些原因,赫—俄模型的主导地位已大大削弱:(1)难以园满地解释列昂惕天悖论;(2)近年来, 资本、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使得该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条件难以再符合现实情况;(3)一些新理论的涌现,对赫—俄模型屐了强大的挑战。 其中就包括90年代初期英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不仅仅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状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国这个行业中的竞争环境。要素禀赋是难以改变的,而一国政府却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影响其竞争环境,创造其竞争优势。

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本要素之上的:

1、要素状况。竞争优势理论并没有完全否定要素禀赋说,而是认为一国要素状况对其竞争优势的取得,只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要素禀赋论把生产要素区分为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后者包括非熟练工人,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竞争优势理论则对要素禀赋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它认为一国要素状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2)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这点可以通过基础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而改善;(3)工资率。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由于资本可以方便地跨国流动, 因此不能作为任何一国的优势要素条件。

2、需求状况。 竞争优势理论把需求状况列入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受到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需求偏好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企业采取现代营销观念,依据本国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生产其产品,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出口,则是因为进口国存在同本国相似的需求偏好。受这一理论的启发,竞争优势理论也从需求方面考察了国家竞争优势。它认为,一国国内市场对某一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复杂程度影响了该国这一行业的竞争优势。需求状况可细分如下:(1)国内市场规模;(2)消费者的挑剔程度;(3)传播媒介对产品的暴露情况。这代表了舆论力量和企业的广告环境。

3、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状况。任何行业要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要有先进的支持工业作为其前提条件。这些支持工业构成了它进行技术创新、产品改进的基础,良好的供销关系也利于集思广益。一个主导行业及其支持产业构成了一个紧密协作的“产业群”。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环境。 一个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实际上是该行业中的大企业能占居国际领先地位,而大企业的发展则取决于该企业的管理状况:是否树立了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否有适合发展的组织机构?在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中,企业就会失去改进其管理状况的动力,因此应当为企业提供一个竞争激烈的国内环境,迫使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改进其产品质量及适用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竞争环境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同一行业内企业数目;(2)公有或私有。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公有企业由于其特殊地位,进行创新改进的动力较小,难以取得竞争优势;(3)竞争程度。 指的是由于对市场份额的关心和与之相联的荣誉的重视引发的竞争激烈程度。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同时又互相牵制,形成一个良性或恶性循环圈。最初的行业形成往往是很偶然的,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因素的诱发,如要素优势或者是国内需求;但要使该行业升级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是必需的,迫使行业内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新产品;不断更新的产品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对企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上游企业的顾客,这些企业也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了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各企业也需要通过培训改进其员工的技能水平。这些举措又改善了本国的要素状况。

在波特的竞争模型中,还分析了另外两个变量,即机会和政府和作用。机会指的是一些不受企业、甚至政府控制的事件,如石油危机、汇率变动、战争、科技的巨大突破等。机会通过影响以上四个基本要素对一些相关行业产生作用,譬如石油危机会影响要素状况,战争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具体某一个国家,一次机会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并非由直观的优势或劣势决定,而取决于该国四个基本要素的状况。所以两次石油危机实际上促进了日本节能技术的发展。

竞争优势理论信奉积极的政府干预。它认为,政府在确定本国具有竞争潜力的行业和促进这些行业取得竞争优势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这些行业中的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该行业的升级换代,政策的作用途径则是通过影响上述四要素,判断政策有效性的标准看其是否能够对四个基本要素产生积极影响。

二、实证分析及竞争优势理论的政策主张

波特教授利用其模型,对美国、日本、瑞典、瑞士、德国、意大利、韩国、英国八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竞争优势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国家产业政策的成败。

此日本为例。波特认为,日本的经济成功不应当简单地归功于政府的扶持作用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而是上述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证明这点,波特将日本的情况同意大利进行了比较,后者以家庭式的企业管理和不稳定的政府政策为特点,但是在一些行业,如制鞋业,意大利的跨国公司同样取得了国际竞争优势。

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日本发达的基础教育和终身雇佣制下的在职培训提高了人力资本,弥补了要素状况的劣势;日本具有一个人数众多、富裕又很挑剔的消费者群,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了适应日本地少人多的现状,也造就了日本产品构造紧凑、功能多样的特点;日本的基础产业也很发达,为中下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达的“产业群”及相关行业间的紧密合作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工资率上升,两次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的最终结果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自动化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发展。

经调查发现,在日本能在世界领先的那些行业中,都是存在几个或多个竞争者之间激烈竞争的行业,如办公设备行业中的东芝、夏普;汽车行业中的本田、丰田、尼桑等。而相反在那些被卡特尔垄断或者政府规定限制了竞争的行业,如建筑、农业、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则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从而说明了竞争对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对美国的经济历程进行分析时,波特把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成功归结为以下几点:(1)发达的军事工业为民用工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材;(2)战争期间原材料的短缺缺促进了塑料以及合金技术的发展;(3)战后初期的高工资成本促进了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采用;(4)巨大的美国国内市场和挑剔的消费者以及为军事目的对高技术产品的大量需求;(5)传媒广告技术的发展;(6)“产业群”的形成;(7)政府执行的坚定的反托拉斯政策。

进入80年代,由于日本和德国的崛起,美国则相对落后了。波特认为,其原因也可以通过竞争优势理论找出。劳动力的充裕化以及低劳动成本使企业失去了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动力,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减少;对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标准的控制放松,打击了消费者;反托拉斯政策的放松使竞争强度大大降低。

针对美国的状况,波特提出了旨在加强美国竞争优势的政策主张:

1、促使投资者、管理人员和雇员树立长期眼光, 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前短期利益。因此,应当减少或取消长期资本收入税;允许银行持股以培养长期的稳定的银企关系;改革公司管理观念,鼓励长期的劳资关系,以促进雇主对雇员的人力资本投资。

2、禁止同行业内大企业间的横向合并;同时, 在严厉禁止私下串通与勾结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和人员培训方面展开合作。

3、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安全、污染以及产品的质量、 安全和节能诸方面的限制。通过这种限制,不仅有利于社会福利,而且能迫使企业生产节能高效的产品,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消费者参与对企业的监督,应当修改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赔偿金额,以加强企业的责任感。

4、对购买开发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应给予税收减免, 以刺激国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5、加强各大学作为公共研究与开发的中心地位; 继续发挥利用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鼓励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应用技术的开发。政府也应当为大学充任新兴产业的“孵化器”提供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

6、在国际贸易方面,放弃“协议式”贸易方式, 将政策中心转至促进国际间的公平自由贸易,引入国际竞争,以加强国内竞争环境。

7、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三、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缺陷

竞争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因此它的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其“竞争”的概念也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竞争”有所区别。微观经济学把行业结构分为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四种形式。竞争行业指的是该行业由无数小企业组成,其中每个企业都没有能力通过改变自己的供给左右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决定于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点,即平均成本最低点,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竞争优势理论则倡导行业中应保持两个以上的企业,防止串通与勾结,谋求最大的竞争强度,以促进企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建立行业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秉承了哈佛学派有效竞争理论的传统,主张政府应当对市场积极干预,着力防止企业的集中,兼并以及其他阻碍竞争的行为。在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中,则明显受到贝克尔的影响,强调人力资本通过改善一国的要素状况对建立相关行业的竞争优势所起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分析角度上,竞争优势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框架,但这并不能掩饰它的一些根本缺陷。

1、忽视规模收益的作用。在一些行业中, 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函数。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其技术开发成本、固定费用可以在更多的产品上分摊,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企业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如果政府对这类行业的集中进行限制。其结果就会造成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况且,达不到最优规模的企业同国外企业相等。在生产成本上处于劣势,也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2、依照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 一些大企业凭借他们拥有的先进技术,管理才能或者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条件,在本行业中构建了阻遏竞争对手进入的壁垒,占据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这种垄断妨碍了行业中的竞争,影响了该行业中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行业的升级换代,因此政府应当予以干预。但是这里竞争优势理论无法解决哈佛学派面临的老问题:如何才能在不影响经济效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市场结构进行干预?

3、虽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应当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以促进技术开发和人员培训。但实际上,竞争对手之间的这种合作是难以实现的,更可能的还是各个企业谋求独立的发展。从整个国际的角度看,这种可能重复的投入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有损于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往往更容易产生短期眼光,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竞争限制手段靠牺牲其争经济主体的利益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竞争并不必然导致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4、竞争优势理论的隐含前提假设是:资本是充裕的, 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与现实条件并不完全符合。国际范围内的资本流动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一些穷国自身的积累能力也有限;尤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和落后和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更严重。因此,在扶持自己的幼稚产业时,一定程度的垄断和贸易保护是必需的,自由竞争只会造成打击民族工业的后果。在对日本的经验进行分析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日本通产省实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作为日本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竞争优势理论对这点的忽视显然构成了它的一个根本缺陷。

标签:;  

竞争优势理论述评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