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论文_赵玉敏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心血站 153000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问题。方法:选择我院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6例体检者行静脉采血,19例体检者行手指末梢采血,并将体检者的血样标本存放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以及设置不同的存放时间,比较血常规检验中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与人体正常值之间的差异。结果:采集血样部位、存放时间和存放温度的不同都会导致血常规检测出现误差,导致检测结果与正常值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结论:行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采血部位、血样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都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检验人员需高度重视引起血常规检测误差出现的相关原因,并建立统一和规范的检验管理流程,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问题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人体正常血液体检的基本内容,也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疾病诊断最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特点,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更高的判断依据[1]。而行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受采血部位不同的影响,以及血样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的不同,会导致血样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而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则会影响临床对疾病的判定效果,且可能会引发不良的治疗结果,为此本文特意探究了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问题,旨在为临床检测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各项检测指标均无异常,无组织器官病变,体检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方法与目的,且自愿加入本研究。其中20例男性,15例女性,体检者年龄分布28-43岁,平均年龄为(35.2±1.3)岁。

1.2方法

所有体检者在行血常规检测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早上开始对其进行血样标本采集,其中16例体检者行静脉采血,19例体检者行手指末梢采血,并将体检者的血样标本随机放置在5~25℃室温和4℃冷藏环境中,放置时间设置为15min和100min,然后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所有的血样标本进行检测,对比35例体检者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含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不同采血部位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行静脉采血体检者的血小板平均计数为(182.6±8.5)×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6.0±1.2)×109/L,平均红细胞含量为(3.8±0.4)×109/L,行手指末梢采血体检者的血小板平均计数为(153.6±8.5)×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6.8±1.0)×109/L,平均红细胞含量为(3.7±0.2)×109/L,均与正常人体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2.2不同保存温度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保存在室温环境下的血小板平均计数为(242.0±8.2)×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7.5±1.3)×109/L,平均红细胞含量为(2.4±0.4)×109/L,保存在4℃冷藏环境下的血小板平均计数为(159.6±9.2)×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5.8±1.3)×109/L,平均红细胞含量为(2.6±0.2)×109/L,均与正常人体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2.3血样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后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血样标本方式15min后对其进行检测,血小板平均计数为(157.0±7.6)×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5.9±1.0)×109/L,平均红细胞含量为(2.3±0.1)×109/L,血样标本方式100min后对其进行检测,血小板平均计数为(259.0±7.5)×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7.8±1.4)×109/L,平均红细胞含量为(2.4±0.2)×109/L,均与正常人体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2.4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

通过与人体正常的血常规值进行对比,发现35例血常规检测报告中共有8例(22.9%)检测结果报告出现较大偏差,其中由于血样放置时间过久导致的误差有5例(14.3%),存放温度引发的误差有2例(5.7%),采集部位不同引发的重大偏差有1例(2.9%),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原因分析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不仅可以分析健康体检者的血液细胞情况,同时还能为多项疾病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3-5]。而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其作为疾病诊断治疗依据的根本,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血常规检测结果易受采血部位的不同、血样存放温度以及送检时间的不同等,会引起其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的变化,此外,亦有研究证明,机体血样标本中含有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交叉反应物质,受储存温度和时间以及细菌污染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误差发生[6]。

本研究中,通过将该探究中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报告与人体正常的血常规值进行对比,发现共有8例检测结果报告出现较大偏差,其中由于血样放置时间过久导致的误差有5例,存放温度引发的误差有2例,采集部位不同引发的重大偏差有1例,说明了采集血样部位的不同、存放时间和存放温度的不同都会导致血常规检测出现误差。

综上所述,行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采血部位、血样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都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检验人员需高度重视引起血常规检测误差出现的相关原因,并建立统一和规范的检验管理流程,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高宏娥.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5,22(2):122-123.

[2]何贤.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41):121.

[3]施武辉,夏小明.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14):494.

[4]王驹,蔡兴权,蔡冲.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20-221.

[5]邓燕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36):310.

[6]董莉.常见的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探析[J].甘肃医药,2015,34(5):357-359.

论文作者:赵玉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论文_赵玉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