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农村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邬克彬[1]2007年在《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在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迅速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特殊社会群体——失地农民。由于没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长远生计问题,由失地农民引发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目前社会稳定的一大不安定因素。因此,研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发展与研究动态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总结了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发展的限制因素,阐述了构建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现阶段构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多元化的制度,逐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过渡。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是: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形式,根据被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执行两种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发达地区直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他地区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由失地农民自行选择,这符合未来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因此,不论采取哪种制度,都必须高度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运行与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与保值增值。强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应坚持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按比例、多渠道筹集保险费的原则。最后对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曲展[2]2008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本文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从感情或道德出发,来考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理论阐释,包括城镇化与农村养老保险的一般理论和界定,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简要介绍了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其中,着力分析了城镇化与农村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理清了现阶段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满悦媛[3]2008年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性养老方式,可以说是在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础上的一种扩展,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制度规范、实行较好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规。缺失的原因有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这种缺失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冲击,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我们应尽快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问题。本文以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首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理论阐释。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居民在政府组织引导下,由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进行经济储蓄积累,在个人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领取养老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具有以全体农民为对象,县级核算与管理等五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别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的三个主要特征;其次,在明确概念之后,从社会保障理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影响进行分析,目的是从理论上对我国农保模式的选择进行探讨;再次,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其立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主要从实践的角度探讨我国农保模式的选择;另外,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宏观及微观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周作昂[4]2007年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工群体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导力量。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借鉴国外养老保险和国内农民工养老保险试点模式的经验,从农民工自身需求入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施行的模式。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当前中国主客观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立,必须坚持公平和长远规划原则,坚持统一制度原则,坚持城市化原则,坚持统筹城乡原则,坚持政府和企业主体责任原则,坚持保障农民工收入原则,坚持保险关系可转移、接续原则,坚持分层分类和渐进性原则,坚持城乡同步改革原则,坚持信息一体化建设原则。融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立法建设,借鉴地方试点模式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政策法规的统一;采取分层分类的战略措施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同时要与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对接;构建信息化平台,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建立账户转移、接续机制,实现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全国范围的无障碍转移和接续;筹资模式上,实行与城镇职工相同的政策,并随城镇养老保险的改革而同步改革;养老基金管理上提高统筹层次,加强政府的主体监管作用;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养老保险的给付机制建设;进行配套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本文特别强调政府在农民工养老保险给付环节中对养老金领取额低于城镇最低工资的农民工的差额财政补贴。在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上,提出以农民工身份证号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卡号,实现养老账户信息与身份证查询管理系统挂钩,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和创新。本文真正突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专项研究,而不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笼统概括;在模式探究上既与农民工其他保险形式相联系又独立于其他险种,既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衔接,又突出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特色。

苏会侠[5]2008年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的养老问题将变得更加迫切。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受到政府、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资金筹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环节,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以来,先后经历了试点、推广、整顿和创新发展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筹资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筹资标准低、筹集比例不合理、筹资渠道狭窄、保障水平低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口的养老需要,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认真研究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目前世界上现存的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完全积累制(个人账户积累)和部分积累制(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三种筹资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际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经验,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面向未来的城乡发展格局,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到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及十七大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考虑到养老保险项目的支出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以及我国农村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经济承受能力,以便于将来与城市养老保险衔接,本文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宜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政策实施上,建立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该模式强调国家对农村的养老责任,国家投入一部分纳入到社会统筹基金,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部分国家投入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国家投入要偏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让广大的农民享受到经济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置换部分国有产权,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和社会保障彩票的形式来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另外还可以采取以实物筹资和开征农村社会保险税等创新的方式来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

齐鹏[6]2016年在《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于2014年2月正式并轨。这是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的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实施时间比较短暂,既无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导,也无厚实的实践经验参照,加之制度覆盖人口多,制度不完善,所以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研究成为当前中国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本文在梳理和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把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具体分解为五方面,即基金支付能力问题、基金监管能力问题、待遇给付公平问题、经办服务能力问题、政策认同提高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访问研究法分别对每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后又选择在这些方面或某个方面占优势或与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接近的四个典型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中国的启示。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村社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对策。这是对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运用基金支付能力衡量指标,即基金支付率、基金支付GDP占比和基金累结支出倍数,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和各地区基金支付能力问题,并从筹资能力角度分析了成因。第二,通过分析养老保险高效基金监管能力的特征,即独立自治、协调制衡、科学监控、社会监督,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问题,并从统筹管理层次、监管行政化及政府责任角度分析了成因。第三,运用年金现值模型,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同类型参保居民待遇收益公平问题;基于地区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及人口指标,比较分析了政府补贴地区分配公平问题。而且,从缴费制度、政府补贴制度的弹性及待遇公平调控等角度分析了成因。第四,基于公共政策认同理论,分析了养老保险政策认同的基本内容和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存在的问题,并从待遇保障、政府责任、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利益表达等角度分析了成因。通过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本文结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整体压力大且地区不平衡。主要是由政府财政筹资结构上轻下重、村社补助配套政策缺失、基金收益低、缴费累退激励等造成的。因此,必须调整参保、缴费、待遇等制度设计,建立基于政府财政的高效基金筹集及基金平衡制度,建立基于市场的高效基金收益制度。第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不足,质量和效率低,突出表现为监管独立自治不够、协调制衡不强、科学监控不足及社会监督缺位。主要是由统筹层次低、监管行政化、法规不健全、监管投入不足等造成的。因此,必须提高基金统筹管理层次,建立独立自治型基金监管机制,建立基金投资风险评定与控制机制,健全监管法规,完善社会监督。第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公平问题凸出,缴费收益、地区待遇给付及政府补贴分配等不公平,与城镇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大。主要是由缴费“收入关联”弹性不足、政府补贴“梯度层级”不够、待遇公平调控机制不健全等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比例缴费机制、以县区及其指标为基础的政府补贴“梯度”分配机制及待遇公平调控机制等。第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足,质量和效率低,不能满足“制度规模”不断增大的需要,主要是镇村(社)经办机构及服务点不健全、经办服务人员少且自身经办能力存在问题、经办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等。主要是由政府对经办服务认识不到位、经办服务政策制定不科学、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基于政府和社会的高效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第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提高乏力,限制了城乡居民参保及缴费档次提高。主要是由制度待遇定位低且待遇调整未规范落实、政府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建设不够、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问题等造成的。因此,除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待遇和加强经办服务建设外,还必须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及转变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等。

刘倩[7]2008年在《河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身份的差异却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保障,他们的就业、收入、劳动状况、生活状况和社会保障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数量与日俱增,他们的社会保障缺失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河北省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快河北省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步伐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对农民工现状的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河北省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很不理想,大量农民工徘徊在社保大门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农民工参保政策仍不完善,且具体执行与政策规定存在偏差;第二,农民工参保的意识仍然不高;第三,用人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想方设法逃避为农民工参保的责任;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不具备转移性,不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需要;第五,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缺陷。针对上述问题及农民工自身特点,本研究认为,目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基本原则应为“分层分类、逐步推进”。即: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率先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为非稳定就业农民工建立过渡性社会保险体系,待时机成熟再将其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由此,论文中设计了建立在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下的包括工伤、医疗、养老、失业及生育五项保险在内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并对该体系运行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所设计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在城镇社保制度框架之下,其运行机制也应与城镇社保相同,因此本论文同时提出了完善该运行机制的一些建议:第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第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接轨机制。同时提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机制,即在推进立法进程的同时,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开展农民工参保定期联合大检查;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另外,提出了一些保证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运行的其他配套措施。

吴政州[8]2011年在《辽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土地保障功能下降等诸多问题。而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投保形式单一等缺陷,造成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国家扶持、集体补助最终流于形式,农民参保的养老保险最终演变为个人储蓄式的保障模式,导致农民参保缺乏积极性。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让农民实现老有所养的梦想。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的召开和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农民“老有所养”的福音如期来临,也标志着中国农民开始进入制度性养老的全新阶段。近年来,各地都在试点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特点是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加大了财政投入,从而实现了个人养老向个人、国家和社会综合养老的巨大转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稳健实施,有利于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概述,共分为三个部分。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介绍了社会保险的相关理论,最后论述了辽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对辽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章辽宁省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主要介绍了辽宁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对辽宁省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进行剖析、分析辽宁省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是分析辽宁省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约因素。第四章,国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验借鉴。主要借鉴了苏州市、青岛市、东莞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总结三种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五章,建立辽宁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辽宁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提高认识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政府部门要承担主要责任;完善农村家庭养老相关机制;完善辽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外部环境。

宁亚秋[9]2010年在《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养老保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以农村人口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证。在“新农保”的实施及运行中肯定会不断的暴露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不断完善、创新。本论文结合秦皇岛西港镇的问卷调查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选题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秦皇岛市西港镇的问卷调查,得出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因素。最后,根据前面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主要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增强养老保险意识,优化养老保险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实地调研,从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方面入手,从理论上讨论了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一般因素,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启示,为进一步的研究建立起点。

冯铭[10]2007年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3.91%,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75%,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趋严重。按国际经验,现代国家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前20年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才能经受住社会老龄化的冲击。否则,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二元体制”,国家把养老保险重点放在了城市,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处于起步阶段,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与改革,我国虽然已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但还极不完善,为迎接本世纪30年代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潮,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度。这是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实施以来,最重要的制度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制度保证。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界定入手,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研究,在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总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与理论研究的有益经验,充分考察国内外社会保障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结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再审视,通过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并对其实现条件进行分析,以期望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及最终建立中国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邬克彬.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曲展. 吉林大学. 2008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满悦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4].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D]. 周作昂. 南开大学. 2007

[5].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D]. 苏会侠. 西南大学. 2008

[6].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齐鹏. 山东大学. 2016

[7]. 河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刘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8]. 辽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究[D]. 吴政州.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宁亚秋. 燕山大学. 2010

[10].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D]. 冯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农村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