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李芳毅

长沙市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2017.12~2018.12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6例,观察组给予20mg/(次·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10mg/(次·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hs-CRP水平和NIHSS评分指标均低于对照组(t=2.616、7.27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卒中预后,降低患者hs- CRP水平,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临床价值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引发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约占其70%,病情发展迅速,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吐词不清、半身不遂等为主,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促使本病发生的一大重要危险因素,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本文就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神经内科2017.12~2018.12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6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稿《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且就诊时间在发病后3~48h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IMT超过1mm。研究对象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对研究内容知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免疫系统疾病、心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患者。其中,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例为16:10,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01±8.14)岁;对照组男女人数比例为15:11,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35±7.6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做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防治脑细胞水肿、神经保护、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依据病情控制血压、血糖,调整饮食结构,以及康复理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每晚睡前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30047;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天一次;对照组剂量为10mg,每晚1次。疗程均为2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及NIHSS评分。血清CRP指标测定采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仪2700,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试剂有限公司提供,通过免疫比浊法获取相关数据。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研究推荐的NIHSS卒中量表对患者神经康复情况进行评估,满分42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表1数据显示,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在hs- CRP水平和NIHSS评分指标对比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hs- CRP水平和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hs- CRP水平和NIHSS评分比较()

3讨论

3.1发病机制

急性脑梗死是因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脑动脉内血栓,减少了供血区域血容量,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的状况下坏死。本病发生时,打破了自由基的产生和代谢的动态平衡,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使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代谢酶被大量消耗。自由基数量过多时,则会使脂质、核酸、蛋白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反应则会损伤组织细胞,甚至导致细胞凋亡。故,在临床上自由基是损害缺血性脑血管的主要因子,使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加重对脑组织的损害【2】。目前,临床上对他汀类药剂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措辞研究,但对其有效剂量、最适剂量以及结局的影响还未做进一步研究。因此,寻求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对控制脑血管疾病发展,改善预后尤为关键。

3.2药物作用机制

组织病变急性期的hs-CRP水平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作为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不仅能反映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程度,还可对患者预后进行有效预测。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治疗后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由此说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药物经济优势较小剂量明显,主要是由于本药剂可降低单核细胞CD11b表达,使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过程受到抑制,对粘附因子的表达造成一定影响,减弱了粘附反应,继而阻碍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3】。

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神经元储备能量降低,神经元极易受到损伤,导致一系列炎性反应的发生,对脑部造成损害。阿托伐他汀作为汀类血脂调节药,水解后的产物能够抑制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合成,有抗炎、抗栓塞和血管活性的作用,修复血管内皮,改善患者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状况,使血小板聚集受阻,减小了脑梗死面积,进而抑制了血栓的形成。研究数据也显示,经治疗后的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7.276),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血清CRP水平及生活质量,对结局有积极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卒中风险,研究证实了药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做进一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南毛球,曹雄彬,宫丽,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趋化素水平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2):175-178.

[2]李立,王骐,张娜,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8,30(6):839-842,846.

[3]刘凤辉,郝海燕,吴永辉,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脑血流储备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78-80.

论文作者:李芳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李芳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