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思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集群战略整合的启示_振兴东北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思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集群战略整合的启示_振兴东北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种创新思考——以产业群战略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政策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4)04-0022-05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并没有使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从世界范围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集群现象,即同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形成产业群。产业群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产业群内部的聚集、竞争、合作、创新等动态因素上。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则取决于该区域能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所以,培育地方产业群的战略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群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策略,并作为解决“大企业病”的有效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如能有意识地用产业群战略整合地区经济政策,对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群形成的组织实施途径

一般来讲,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群的形成将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和方式:1、在东北地域文化习俗的背景下,由具有一定宗亲、邻里关系的主体,围绕某些特色产品和产业,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共同利益主体,结为产业群。2、依托一定的专业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信息或为完成某些定单,一部分相关企业共同合作,组织互补性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产业群。3、以某一骨干企业为核心,通过厂外逐级分包零部件生产任务,建立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甚至形成“虚拟企业”,组成产业群(以上三种途径带有较为明显的自发性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途径)。4、由某些中介服务机构或中小企业协会牵头,提供信息、技术、市场渠道,逐步吸引、聚集一批有关联的企业,形成产业群。5、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造、改组过程中,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剥离部分非关键生产部门,实现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群。6、为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承接零部件生产,进入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或利用所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著名品牌,逐步成为特定产品的制造中心,然后吸收加盟企业共同完成任务,形成产业群。7、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学、研分工协作体系,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形成产业群。

二、产业群战略是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

1、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必须深刻总结和反思传统区域发展政策

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我国国情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与我国实行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这种发展战略严重束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2003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变了以往经济增长至上的方针,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新领导机构重视地区间、城乡间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本次会议实现了从原来的“经济发展优先”向“重视平衡”的政策转变。会议将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同举并重,作为国债和新的财政资金投入的重点项目。这为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促进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过去,东北的发展政策直接受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但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技术进步的加速,加上东北地区本身的差异性,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的个性化,产业结构失衡,自我协调能力丧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内在强制性不一定能充分反映当地的优势,所形成的产业布局未必合理。况且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区域内外的生产要素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应当也完全可能进行大的调整,而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国家在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在削弱,挖掘东北内在区域发展潜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很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甚微。产业群战略是关于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它侧重从中观层面来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阐明企业和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用新的战略思维以增强其竞争力,以及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中应扮演的新角色和发挥的新作用。产业群战略的基本思想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和国家竞争力。

从有较强经济竞争力区域的发展历程看,区域发展的成功在于它的个性化和特色。一个区域的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尽优势,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区域的经济特色就是产业集群化的显现。过去许多年里,我国的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中,区域的个性化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群,用产业群战略指导地方经济增长,营造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区域发展道路对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各地的经济发展呈现较大的差异,发展产业群并不是仅仅模仿其它成功地区的做法,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追求专业化和竞争优势。

“东北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社会加速现代化转型进程的断裂。政治动员型的现代化与市场自发型的现代化的脱节,只注重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而未注重自下而上的民间参与,未能使上下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群战略整合东北经济发展政策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2、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新型的现代工业基地,起点和目标都是“基地”,但两者具有质的差异。调整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以新的方式和机制进行产业集聚的过程。我们把过去的东北称作老工业基地,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个地方工业企业密集,而且这些企业在国家计划的组织下有着相对稳定的产业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产业联系,已经不复存在。东北三省必须首先在体制上战胜自己,试图以计划经济的模式解决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是不会成功的,在此之前的历次解困方案都无济于事就足以说明这点。要把这样一个“基地”转换成新的工业基地,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形成产业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群是工业基地的根本特征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中,产业群与垂直一体化的等级制大企业相比,表现出极大的经济活力,不仅具有比较优势还具备竞争优势。

产业群对知识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知识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竞争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些能为企业营造一个本地化的支持创新的环境的区域将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产业群对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作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企业间的分工已经细密到部件生产及其各个环节上。这使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一种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同时,由于企业高度密集,这类专精于一种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既近距离相互竞争,又近距离相互协作。这样的产业网络具有接近市场的便利,也具有了技术创新的便利和强劲动力,从而把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降得很低,也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这种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专业分工高度细密的产业群所具有的产业竞争力,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以及在地域上相对分散的生产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这样,产业群现象已经成为过去20年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成为越来越强劲的全球性产业发展潮流。产业群的发展和产业群的大量涌现,导致了世界经济版图块状明显的“马赛克”格局,也引起了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和竞争力的重组。例如,美国经济的优势主要是得益于产业群的优势,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群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产业群迅速发展,并集中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导致我国经济地区性差距不断拉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今后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走向,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群的发展。

在这种全球性经济潮流面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要继续作为国家的工业基地,就必须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推动和强化产业群,以产业群形成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必须以产业群的形成为标志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一批国家重要企业,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聚而不集”,相互之间没有产业上的紧密联系。同时,它们根本没有发挥出“第一粒树种”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番多(Pounder)把产业群喻为森林,把关键性企业喻为第一粒树种。该树种一旦落地,就可以长出一片森林。这里的意思就是:第一个骨干企业建立后,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一批与其配套的企业。所以,多年来,东北的一些大企业一直孤悬在那里,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业,只能靠历史上形成的家底和增加新的投入在那里苦苦地撑着。这就是说,东北并不缺大项目、大企业,缺的是产业群和产业群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什么时候东北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有了像样的产业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才算基本成功了。可以说,产业群的形成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没有产业群的发展,东北的大企业很难再“大”下去。例如,东北的汽车行业并没有形成产业群。远离汽车市场中心和汽车零部件供给中心的“一汽”,物流成本,特别是采购成本是中国几大汽车厂中最高的,且能够就近采购的比例很小。由于孤悬东北,“一汽”的创新性研发成本也必然是比较高,获得同样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也要比那些处在汽车产业群区或接近汽车产业群区的汽车企业高一些。没有产业群的形成,大企业也不可能走出“大而全”的老模式,难以实现企业组织的自我创新。根据当今国际经济运行规律,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相互关联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群发展,是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从产业价值增值的角度,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才能造就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没有产业群的形成,就没有东北制造业的振兴。制造业的配套环节多,产业链条长,迂回生产方式复杂,对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有着相对迫切的需求。从“工厂制”到“精益生产”、“个性化生产”等到重大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都首先发生在制造业。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产业群也是从制造业首先发端的。所以,振兴东北制造业不是投资、上新项目就可以见效的。它有赖于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形成充满活力、分工细密的产业群。温州小商品制造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并没有技术和资本投入的优势。他们走的是一条产业群集聚、在集聚中形成竞争优势,再以竞争优势强化产业群的道路。东北制造业虽然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但不走产业群道路,也是长不大的。

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以加快产业群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只有这样,调整、改造才能成功,重新振兴才有希望。

三、东北制定实施产业群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集中与“产业群”的关系

产业群本质上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性创新系统。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创新系统,因为它是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系统,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群中的企业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的,简单的企业聚集并不必然的形成产业群。产业群内的企业必然要求有紧密的分工合作,这些分工合作是围绕某一类产品服务而展开的,这些分工合作再加上网络成员间的激烈竞争共同促进了产业群的知识库成长,从而提升了产业群的竞争力。因此,一些开发区内的简单企业聚集及一些围绕极少数大企业而形成的供应网络不能称之为产业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内大而全、小而全,企业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了大批同行业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是一种“企业集中”,并未形成“产业群”。同时产业群作为一个系统,不但需要一些制度规范,而且还需要一些机构来支持企业的活动。制度规范可通过一些机构来实现,比如商会、质量监督部门;制度规范也可通过无形的约束来实现,比如文化、习惯等等。辅助性的机构除起到规范的作用外,还可起到支持企业创新及日常经营活动的功能,如风险投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大学等。产业群内的这些因素比起一般的区域创新系统来说,要完善得多,因为产业群本身对这些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产业群的演化也促进了它们的成熟。

2、国家政策与企业内力培养的关系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国家倾斜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东北企业自身内力的培养。东北振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的角色,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转型的轨迹:在改革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因素的发育,市场的经济力量开始发展起来;在市场力量不断发展起来之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在不断减弱,市场的力量越来越起着主导型的作用。振兴东北在开始阶段肯定是要由政府倡导、鼓励的,但政府必须考虑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进入、退出的时机。总之,政府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只能、也必然是阶段性的。在政府发挥主导型作用的同时,必须积极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以此为东北的长远发展创造动力和条件。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家增加投入较为有效;当转入市场经济,周围大的环境改变以后,国有企业缺的不是钱,而是新的体制和机制。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政府转换职能、企业转变体制和机制的过程。体制和机制不变,即使国家给了投入,非但不能解决原有的困难,而且会形成新的包袱,出现“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不良循环。在变化了的新形势下,不是说国家不承担责任,不再花钱,而是要将钱花在解除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为改制创造条件上。

3、政府——产业——企业的关系

在加快市场化的同时,为了实施产业群战略,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的各级政府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程序倒过来,即从支持“企业——产业”,变为支持“产业——企业”。政府在公共政策之外,单独支持一个企业是有违社会公平的。实际经验证明,这种支持对企业意义不大,而且后患无穷。产业不兴旺,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而支持产业化、支持产业群,对企业却具有长期的战略性的意义,企业得到的将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所以,要围绕支柱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振兴东北需要重新调整改造项目规划,一定要改变孤立布点,摒弃过去就项目本身来研究项目的老路子。如果一定要坚持这么做,那将不得不接受失败的苦果。

4、产业群与市场环境的关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产业群的道路,基础工程是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广东、浙江产业群的经验证明,实现产业群的根本力量是市场。无论是广东珠三角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还是浙江的特色品产业群,抑或是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群,都是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自发地搞起来的。只是到了产业群出现雏形后,地方政府才给予了热情扶持和引导。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急需的东西,不是投资、不是项目,而是开放的、有活力的市场。中央政府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首先要支持东北稀缺的市场要素,如放松行政管制,帮助搞活金融,打通和拓宽对外开放渠道等等。地方政府应扎扎实实地转变职能,打掉和撤消那些专门对企业进行“管卡压”的衙门,取消各种毫无道理的行政收费和行政干预,并认真规范法制管理,建设诚信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实现东北市场的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要以市场的魅力把内资动员起来,把外资吸引进来,让市场和民营经济火起来。振兴东北不需要一个强势政府制定政策扶持某几个所谓龙头企业,期望龙头能带出前后向的一连串协作企业,进而形成产业群——虽然这个结构看上去和所谓“第三意大利”很像,但与自然发展的顺序是刚好相反的。人为制造的结构有很多致命的缺陷,它依然是一个刚性的结构,没有灵活的专业化分工,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规则没有一个相互的认同。我们已经看到许多龙头企业一垮整个地区跟着垮的例子。

收稿日期:2004-02-20

标签:;  ;  ;  ;  ;  ;  ;  ;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思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集群战略整合的启示_振兴东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