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处理好四个关系_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处理好四个关系_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四重论文,语文课堂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出的行之有效的预期谋划。[1]教学确实是需要设计的,就像建筑大厦那样,没有精心地设计、构架,怎能顺利、有效地施工?语文教学是综合性最强、可变量最大、耗费时间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种学科教学,研究和强化语文教学设计,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着重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的四重关系,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知与审美的关系、探究与文本的关系和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自我生命的成长。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包括筹划与设计。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主体的筹划与设计活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的筹划设计。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新课程教学改革,关注从生命生成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如果没有精心预设,碰上什么教什么,语文就成了杂货铺。如教学《鸿门宴》,碰到历史就讲历史,碰到地理就说地理,碰到“左司马”就谈“左司马”,碰到“望其气”就介绍“望气”之学……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把语文课上得像历史课,又像地理课,还像古代文化常识课,就是不像语文课。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误解与扭曲。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的有效生成不能没有必要预设。那种以为新课程以学生为主,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必要设置框框限制学生,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让生成决定课堂是完全错误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科学、艺术的预设使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教师要真正吃透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认知与审美的关系

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它更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任何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学习一种种语言知识、阅读一个个文本,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知识、文本生命对话的过程。“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2]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3]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认知,关注文本的特点,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又不能被知识、文本束缚住手脚,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地在老师的问中找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想象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语言之美、色彩之美、形体之美、结构之美、力量之美、过程之美.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学会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语文是一门必须重视心智体验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艺术地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关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体体验、教师的主导点拨中,自由自在地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4]。

三、探究与文本的关系

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时代社会赋予当代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增强探究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成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思考和认识、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文本(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测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阶梯,陶冶情操的重要园地,开发智力的最佳钥匙。文本是教学之“本”,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工具。

那种在教学中不尊重文本(教材),只是把文本(教材)视同话题作文的材料一样,文本只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话题”一旦引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就抛开文本,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教者并未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究、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维纳斯的感悟和认识的,没有让学生去体悟文艺随笔与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审美思想及其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是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文本成了一个“由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这就不是语文课而成了美学课或者其他的什么课。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科学处理好探究与文本的关系,一定要以“课标”为“标”,以“文本”为“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养成“探究”能力。语文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本感受、品读、体味和热爱。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阅读文本,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陶冶、享受审美的乐趣;才能有利于积累、培养语感,有利于形成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四、工具与人文的关系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语言是思想是物质外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是一张纸的两面。语言文字为表,思想(人文)内容为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如同“皮”与“毛”的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对人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有利于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注意在“工具”和“人文”两种倾向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努力将两个方向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语文是一门非常需要技能经验的学科。语文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学习其他学科,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它是通过理解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而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主要是解决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的,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中,获得人文滋养、审美熏陶的。离开或忽略了语言的工具性的语文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人文及思想教育也无从落实。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和整合关系。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人文也很重要,但单纯追求人文而忽略了知识,就缺失了语文课程的本质。所以,只有知识与人文的统一,在语文课中努力挖掘、揭示课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这样才能使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找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最大程度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恰当处理好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在高度重视“工具性”的同时兼顾“人文”和“思想”。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不彼此排斥,也不厚此薄彼。阅读新课程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所选课文文质兼美,蕴涵丰富,无论是高山流水、朝霞彩虹的自然美还是感人至深的亲情美、友情美,抑或是富有诗情、志趣的意境美、意趣美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依凭。在教学设计中,紧紧立足于文本,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环节中有机的、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着力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落实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正确处理好四重关系,取得语文教学的高效益,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我们在实施和研究教学设计中,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的巨大作用,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如约而至。

标签:;  ;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处理好四个关系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