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对外经济合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财务管理专业论文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对外经济合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财务管理专业论文

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国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工作会议上论文,财务管理论文,综合实力论文,摘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

“八五”期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财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91年扩大了税利分流试点范围,为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2年初步实行了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复式预算,从财力分配的角度体现了政府双重职能的行使。1993年实行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长期以来按所有制、部门和行业设置会计制度的做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语言。1994年是“八五”时期财税改革最重要的年份,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以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原来对地方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改为合理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分税制体制,对所有内资企业统一征收税率为33%的企业所得税,同时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这几方面的改革,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从新税制确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看,改革是成功的。它所取得的成就,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稳定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充分调动了各级财政部门理财的积极性。改革之前,财政分配关系都是用“包干”的方式处理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是个“死数”,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全国财政收入每年仅能增收二、三百亿元。新财税体制确立以后,各地普遍加强了税收征管,初步改变了以往随意减免的状况,税收流失有所控制。1993年至1995年国家财政收入平均递增速度21%,每年都增收八、九百亿元,1996年有可能增收更多。但地方财政增幅大,中央财政增幅要小一些,主要是中央财政近几年消化了一些政策变动带来的减收因素。

2.修正了不合理的利益导向,一些地区开始根据新体制的调控要求来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改革前由于实行包干,财政体制与税制产生了逆向调节的矛盾,本来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却成为地方争相追逐的目标。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市场被分割与封锁。新体制确立以后,各地开始注重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转变。

3.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前我国财税制度及企业财会制度设置比较复杂,税种、税率以及财会制度因企业的所有制和各种情况不同而不同,许多外商对此表示疑虑。财税体制改革以及《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改变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不平等的财税政策,为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改革遵循了市场经济下的财税管理的一般原则,并较多地借鉴了国际上成熟的管理经验和通行做法,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利用外资规模加大,并由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与服务业扩展。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4.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体制确立后,国家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相应增强了政府行使职能的物质基础。此外,新的财会制度还支持了企业改革与发展,如通过允许企业快速折旧、允许从企业留利中开支的奖金计入成本、允许长期借款利息进财务费用、允许提取坏帐准备金等,使企业自有财力每年增加800多亿元,外经企业是这些政策的謶接受益者,外经企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变得更为宽松。

但目前我国财税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九五”期间要继续清理各类过渡性税收减免税优惠政策,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平等竞争原则规范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公平的税收体系。

2.进一步改革关税进口环节税制度。针对现行进口关税存在的“高名义税率、多减免、窄税基、内外资和区域性不公平”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3.逐步统一、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4.巩固完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研究解决好小规模纳税人在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现行管理办法,争取建立覆盖全国重要地区的稽核系统。

5.要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继续完善过渡性转移支付办法,同时加紧进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测算工作,使财政体制在协调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要继续贯彻实施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约束和会计监督机制。

二、对“八五”时期外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估价

“八五”期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为我国外经企业今后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八五”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自1978年开展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外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1995年底,主营外经业务和兼营外经业务的企业已达500余家,累计签订合同额近5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20多亿美元,实现利润110亿元人民币。其中“八五”时期,累计签订合同额34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1亿美元,实现利润6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七五”时期增长2.44倍、2.09倍、1.85倍;外派劳务人员84万人次,比“七五”时期增长2.42倍。我国外经企业已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之一的财务管理,在外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外经企业健康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外经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牢固树立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思想。“八五”时期通过改革财务会计制度,制定各项财税政策法规,增加外经周转金投放,培训外经企业财务人员,为外经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1.实施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现了财务管理体系全方位、历史性、模式化的转

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分行业的外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企业财务会计体系已经确立,外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外经财务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立资本金制度、改革成本核算办法、调整企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范税后利润分配程序、建立新的企业财务报告制度等。通过改革进一步突出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扩大了外经企业的理财自主权,规范了国家、企业的分配关系。

为了使这一重大改革得以顺利实施,财政部制定了有关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次新制度改革,要求形成以“两则”为统帅,“两制”为主体,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补充的企业财务体系。许多外经企业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强化了企业自主理财、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外经企业成本和效益意识普遍增强,更加重视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参与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的投标报价、可行性论证到项目资金的筹措、项目实施中的成本费用控制,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财务部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外经企业80%业务在境外,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则显得更加突出。外经企业学会了在国际市场上融资、防范外汇风险、进行国际结算,既要执行驻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又要按国内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调整转换。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外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部分企业都能向境外项目或机构派驻财务人员,锻炼培养了大批既精通财务会计管理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2.制定优惠的财务政策,支持外经企业发展

自70年代末外经企业开始发展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财务政策,为外经企业公平竞争,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企业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截至1995年底,通过实施优惠的财税、财务政策,使外经企业自有财力增加了近30亿元,大大增强了外经企业经济实力。

3.积极筹措资金,促进外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财政部从1988年开始建立外经周转金,8年来支持外经项目约240个,充分发挥了周转金周转灵活、拾遗补缺的优势。外经周转金不仅支持了外经企业效益好影响大的重点项目,还有效地促进了外经企业开辟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仅支持了外经企业承揽的各项工程项目,也支持了其它不同类型的外经业务(如远洋捕捞、劳务合作、对外技术服务等等);不仅支持了中央公司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也支持地方公司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另外,我们还设立了“国际经济合作基金”帮助外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八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还设立了“多种形式援外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我国企业到受援国开展合资企业业务。该专项资金是由财政部与外经贸部共同管理的,截至1995年底,共支持项目20个,外经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困难制约了外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今国际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条件越来越苛刻,带资承包项目非常普遍,能为业主解决项目资金往往成为夺标的关键。有些技术含量高、能带动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型项目前期启动资金量很大,目前外经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由于资金匮乏,导致外经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很好的项目。外经企业资金紧张,除本身需求量大、这两年银行又实行了适度从紧的信贷政策外,主要是外经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盲目投资,到处铺摊子,资金粗放型的大量投入,分散使用,导致资金损失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以及企业内部资金调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呆滞。

2.投资效益不理想,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少数企业亏损严重,加剧了外经企业

的困难

外经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应该说是一种好的经营战略,但是现在有些公司随意投资,到处撒钱,变成以多种经营为主,主业为辅的局面。由于多头投资,资金分散,而且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够,致使大量资金沉淀,投资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资都难于收回。境外投资缺乏制约,管理混乱,也是效益不好的一个原因。

3.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业务部门的事,与财务部门无关,财务部门只负责记帐算帐,这种思想导致了重业务轻财务管理。个别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实,成本费用控制为严,资金周转慢,资产流失严重。

造成外经企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有历史形成的,也有近几年经营中出现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我认为只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重视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当前外经企业应着重研究解决的有关问题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和任务作了精辟的阐述,按《纲要》要求,外经企业发展的方向是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外经企业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外经企业如何实现“两个转变”

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中心在于积极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必须中深理解这两个转变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结合外经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第二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但当经济达到较大规模和总量水平较高后,经济中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就日益显得重要,结构性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如仍实行这种增长方式,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付出较大的代价,也不会带来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相应提高,甚至还会下降。据国家计委提供的数字,“八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总投资近7.3万亿元,而同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约3.7万亿元,每百元资金的投入仅增加国内生产总值50元左右,投入是产出的两倍。就外经行业来说,1995年同1994年相比,我们的资金投入增长了23.5%,但同期利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0.1%。究其原因,固然有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业主压价以及实施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后成本上升、利润转移等客观原因,但主观上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管理的思想在相当多的企业表现得还比较明显。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外经企业集中表现为境外设点控制不严,境内投资过于分散;投标报价计算不细,项目上马心中无数;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经营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外经企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部分外经企业由于一味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四面出击,多头投资,但结果往往是“只开花不结果”,造成资金愈发紧张和管理上的失控。近几年来,好大喜功,管理不善而导致项目巨额亏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目前,全国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有600多家,如果考虑到不少部门和地方实施对外经营权“一顶帽子大家戴”的做法,实际参与外经工作的企业还要多。就目前国际市场的容量和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而言,我认为这样的规模已经不小了。现在应该抓质量、上档次、提高企业素质。因此,促进外经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经企业从成立以来,一直享受着比其他行业优惠的政策,许多体制和经营上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或暴露得还不明显。从“九五”开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国家将进一步清理优惠政策,特别是清理减免税优惠,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外经企业自身的困难,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们来说更具迫切性。外经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自身观念的改变,开阔思路,眼睛向内,在实现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效益与规模的同步发展或超前发展。

(二)外经企业如何抓好内部财务管理,带动企业全面科学管理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企业的管理工作,一再强调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性,搞好国有企业,关键要实行政企分开,搞好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抓管理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就是“管理科学”。我认为,抓企业管理,重点是要抓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带动企业的全面科学管理。实践证明,企业管理乱,首先是财务管理乱;企业效益差,首先是财务管理差。

为什么要抓内部财务管理?首先,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一方面,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的供、产、销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它可以为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设备管理等一切管理活动,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资料。其次,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通过核算、分析、对比,可以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执行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财务成果体现的数字和情况更具有权威性。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抓好内部财务管理,就能带动企业的全面科学管理。

外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呢?实事求是地说,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看企业财务管理还比较薄弱,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观。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向管理要效益、在内部挖潜的积极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够。不少企业“等项目、靠政策、要贷款”的思想仍较严重,轻视对企业本身潜力的挖掘。二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均已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系统、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制定出来的不多,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重财权、轻核算”的倾向。不少企业对资金、费用的审批权抓得很紧,但对资金使用和费用的核算、监督注意不够。以上表现的结果是,企业消耗上升,成本费用增加,效益水平日趋低下,也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企业如何抓财务管理?一方面是企业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创造这种条件让财务管理活动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要支持财会人员的工作,调动他们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财会人员要主动参与管理。财会人员要从资金、价值角度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时财会人员的一个点子就能挽回数以万计的损失,一个建议就收回流走的经济效益,财会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过去那种记帐、算帐、报帐型财会工作模式应退出历史舞台。当前,企业抓财务管理,首先要从抓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入手。企业领导要亲自抓,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集中力量,争取用一、二年的时间抓好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财政部要进行检查、监督。其次,要抓好资金管理,并把它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主要靠企业眼睛向内,实现资金管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化。大胆改革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实行统一调度,集中管理。要量力而行,坚决反对乱铺摊子,在资金投入时要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要认真研究负债比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努力降低资金成本。盘活资金,充分挖掘资金的使用潜力,加速资金周转,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特别注意强化企业的投资管理,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总量,严格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集体审批制度,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对外经济合作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关键在于我们要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对外经济合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财务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