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河南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河南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研究

赵 胤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业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为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必须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文化振兴,要以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为抓手,积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的振兴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近10%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人口基础大、劳动力数量多、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在速度型粗放增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如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能过剩、库存过多、部分领域杠杆率过高风险增加等。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问题,必须积极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升级,使之由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高质量增长。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同时也应看到乡村是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进而补齐发展短板,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关键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向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连续15年(2004—2018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党的坚强与科学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较大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后短板,妥善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三农”问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具有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乡村建制多、农业比重高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特点。发展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钥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开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文化道德建设、乡村治理完善等方面的具体工作[1]。其中,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导性、战略性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必须把文化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位置,既要以产业经济发展塑乡村振兴之“形”,更要以文化建设筑乡村振兴之“魂”,由此“形神兼备”的乡村振兴方能真正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

2 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更是文化大省。作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与资源优势。但是,由于乡村社会变迁、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且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乡村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导致乡村文化解体衰落

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曾提出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乡土社会是由“波纹宗亲网”构成的呈现为“差序格局”的礼俗社会。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重,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熟人社会结构逐渐解体,造成乡村文化衰落。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乡村文化面临被同化、被边缘的威胁。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城市文化,在频繁的城乡交流中城市文化被带入乡村,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距缩小,乡村文化独立发展的根基被动摇。而乡村人民缺乏保护和独立发展乡村文化的意识与行动,在客观上加剧了被同化、被边缘的危险。

2.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充分不均衡

培育良好乡风就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工作。河南省具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保护好、运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充分做好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旅游开发,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乡规民约的继承与转化。传统乡规民约倡导的孝父母、敬师长、睦宗族、隆孝养及和乡邻等价值观念在当下培育良好乡风与完善乡村治理中仍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要充分发掘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积极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支撑的乡村道德体系[3]。另外,还要做好地方戏的保护与再创作。要在整理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进行再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对当地道德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行改编收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培养文明乡风。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把握在手中,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思想政治保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缺位,造成村民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空白与混乱。思想的空白不能被主流的正能量文化填补,就会被负能量所占据,农村传统美德文化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2.3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图3为设计线宽为100 μm,方阻数为20的NiCr薄膜电阻的实际线宽。由图3可见,制备的薄膜电阻的线宽精度≤±5%。

3 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高到重要战略地位的背景下,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重大机遇,必须乘势而上开辟农村工作新局面,具体应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3.1 坚持党管农村事务,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党的坚强领导放在首位,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整顿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员党性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同时,要坚持党对乡村振兴人才的管理,鼓励党员干部下基层下农村锻炼,充实农村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党领导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意识形态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方向,意识形态工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必须筑牢乡村意识形态防线,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首先,要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其科学内涵入脑入心,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自觉抵御封建文化糟粕与西方错误思想冲击。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乡村文化振兴具体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导农民群众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最后,要深入开展农村科普与宣传工作。用科学知识填补农村文化短缺的空白,抢占文化阵地,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3.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乡村文明之风

河南省向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与法律法规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是,文化服务设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同时,由于人才匮乏,相关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导致乡村文化作品匮乏且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激起村民认同共鸣及情感共融。加上维护成本高,许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处于半关闭状态,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乡村文化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传统的送书、送电影等送文化下乡活动治标不治本,不能完全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针对报告向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展开专题询问。面对常委会委员们的提问,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诚回答,使得诸多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形成,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路得到进一步厘清。

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和鞍山市为例,两地人均GDP指数相近,对两地的区域创新指标进行优势的比较。大连市是辽宁省经济的龙头,主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因为比邻日本,跨国企业居多,并且大连高校众多,为大连带来众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在大连市场和政府共同的作用下,创新投入增加的较多。大连市的区域创新正在不断完善和改造,创新环境较好。鞍山市因为有独特的煤矿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但是缺乏技术方面的高级人员,国家对于鞍山的关注度较低于大连,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均低于大连。

3.3 增强乡村文化供给,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增强乡村文化供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方面要继续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集中建设一批乡村文化站、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同时注重盘活已有文化设施存量,提高其服务效能,真正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机制,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内容标准化建设。增强乡村文化供给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克服人才瓶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要加大对人才下乡的扶持力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面向社会统一招聘紧缺人才,做好相应培训工作。要发展壮大乡村文化工作志愿者队伍,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到乡村采风,引导鼓励他们创作更多“三农”题材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中国民族,2017(1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3]巩前文.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8(4):27-32.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5-18-2

标签:;  ;  ;  ;  

河南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