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相关研究论文_陈宗文

简述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相关研究论文_陈宗文

(安徽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摘要】 作为当前同时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主要病原生物,寄生虫病不仅可影响人体的健康,同时也会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对此,本文主要以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侵袭机制与诊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以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其防治与应对措施予以着重探讨。

【关键词】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预防;诊治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236-01

在当前诸多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种,依据相应调查显示,寄生虫病则具有占据超过60%的比例。该病的流行不但同时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影响,并且对于地区畜牧业的发展造成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近几年虽然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治也受到当地卫生部门的重视,但综合判断目前寄生虫病的危害仍较为严重。对此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食源性寄生虫病

该种病症主要是指将含有寄生虫幼虫的食物,并以进食的方式而发生的一种感染性病症。由于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日常中,关于肉类食品的摄入具有较多的种类,其中包括猪、鱼、牛与羊等等。并大部分已不是以熟透烹饪的方式使用,并主要以烧、烤与涮等因素致使食源性寄生虫病以更加严重。依据对人体重要的寄生虫病的调查显示,在食源性寄生虫病中,所检测到肺吸虫病共6800人,其平均阳性率为1.7%,其中上海市的阳性率最高可达到5.1%。主要是由于患者所食用的大闸蟹未烹调熟透。

2.弓形虫病

作为由一种刚地弓形虫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呼吸困难与贫血等,严重者可致使女性患者发生流产或胎儿畸形的状况。其主要的感染途径使由于猫科动物在将弓形虫的卵囊及包囊吞食后在其体内进一步发育,并随着粪便的排出对中间宿主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

2.1 生物学发病机制

目前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均表明,作为宿主抵抗弓形虫的重要介质,IFN-у可运用多种途径对弓形虫的感染发挥抵抗的作用,同时也与NO的属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证明弓形虫感染IFN-у敲除鼠的死亡率主要是受到高水平弓形虫Hsp70表达的影响,并可对受到感染的鼠腹腔内巨噬细胞所产生的NO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对此可将Hsp70作为急性或致死性弓形虫感染发生的危险介质。由于附着在弓形虫体表面的MIC2可与细胞内的粘附分子具有相互的作用,在其周围途径穿过宿主生物学屏障时,并不会对屏障的完整性造成影响。对于弓形虫可起到STAT3磷酸化的诱导与LPS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助于激发TNF与IL-12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宿主与寄生虫之间发挥相应作用的情况下,对于细胞内寄生虫的复制以及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整,细胞的凋亡可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

2.2 诊断方法

目前对于弓形虫病的诊断,主要以血清学与PCR两种方法诊断。其中在血清学中如ELISA系统主要是以化学发光以及磁性微粒上抗原的结合对弓形虫特异的IgG与IgM进行快速的检测,同时免疫磁性分离可运用卵囊壁单克隆抗体建立后对其卵囊予以有效的回收,并可作为水生样品进行检测,具有早期循环抗原的诊断价值。关于IgG与IgM的检测,当前主要以DDLA的方法实现,具体是以羊抗人IgG结合的蓝色胶装颗粒与兔抗人IgM作为一种试剂,并以弓形虫速殖子可溶性抗原,依据免疫层析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俘获染料标记的抗人抗体。若在临床中出现症状不明显或血清学诊断未成功的情况下,PCR诊断方法的应用相较传统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常规诊断在对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丛炎进行检测时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的现象,PCR的诊断则基本均呈阳性。

2.3 防治方法

关于弓形虫病的预防主要是以对该病认识的的提升,从而加强环境的清洁与人畜粪便的管理,避免水源与食物污染的现象发生。另外对于已孕妇女应尽量避免与猫、狗的接触,并可运用采血血清弓形虫抗体的检测实现对该病的有效预防。当前对于抵抗弓形虫病的药物主要有乙胺嘧啶与氯林可霉素等。在对孕妇进行治疗时为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则应用乙酰螺旋霉素为最佳的选择。另一方面,可将粗制弓形虫棒状体蛋白与免疫刺激结合的复合物作为疫苗免疫猪,对其组织包囊形成局部的保护作用。对于霍乱毒素亚基A2B上的SAG1与SAG2运用碱度的沙门菌载体进行表达,在对黏膜免疫起到刺激的作用后可作为一种口服的弓形虫疫苗,并且可对弓形虫的急性感染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3.巴贝斯虫病

3.1 病原体及症状表现

作为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据调查在已发现的70个虫种中,可对人体造成致病因素的只有4种,其分别为马泰勒虫、牛巴贝与田鼠巴贝以及分歧巴贝的斯虫。在该类原虫在发育期间的主要宿主包括家畜或人以及蜱,并主要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关于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发冷与发热,以及出现头痛、肌肉痛或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则可出现肝肾功能的衰竭甚至死亡。另有以部分患者确诊的不及时,使病情出现一定的迁延通常会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

3.2 诊断与防治

由于该症临床的症状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征,因此对其流行病学的研究尤为重要。分别对于流行取旅游或从事野外工作的人,以及具有蜱叮咬史均可能成为参考的对象。目前主要以血涂片的方法检查是否呈阳性,以进行确诊。

4.小结

随着当前我国对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究所取得的进步,依据相应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依然较为严峻,同时由于临床患者症状表现的多样化,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状况的发生。因此,关于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治应主要以不良摄食与卫生行为的改变,以及粪便管理与供水安全的加强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应在畜禽与肉品检验方面,以及新抗虫药与疫苗研制的加强,对于易感动物或患者进行有效的防治。

【参考文献】

[1]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8,10(6):5-13.

[2]艾琳,陈韶红,陈家旭.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1):58-63.

[3]汪天平.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控[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33(6):14-472.

论文作者:陈宗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简述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相关研究论文_陈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