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行”成为典范--解读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南通现象”(上)_关注南通论文

“凡人善行”成为典范--解读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南通现象”(上)_关注南通论文

“凡人善举”成楷模——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南通现象”解读(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通论文,善举论文,楷模论文,凡人论文,公民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多年来,成功地发现和树立了近300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特别是近几年推出的扶贫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群体、全国百佳志愿者集体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江苏综艺青年企业家群体、海安赴云南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等30多个先进典型,成为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有20多人被授予国家和省级先进荣誉称号,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中独特的“南通现象”。

一个“莫文隋”引出一群“莫文隋”

从1995年3月下旬开始,南通工学院两位贫困学生先后受到署名“莫文隋”的陌生人的资助。这两位学生为了寻找帮助自己的好心人,按照汇款单上的地址到处打听,却没有着落。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介入后,发动广大市民帮助寻找,却依然找不到“莫文隋”的真人所在。而“莫文隋”却在不断地交换着名字和不存在的通讯地址,继续着他无偿的资助。

在人们急切地寻找“莫文隋”的时候,无意中却发现了南通市还有一些“莫文隋”式的好人。如资助困难学生的“卫英才”和“叶中恭”(“一中共”的谐音)等;资助孤儿院的“吴铭”(“无名”的谐音);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的谐音)……这些人都在默默地帮助着别人,但没有一个愿意走出来被人们所认识;即使有人承认曾经资助过别人,却不是人们要找的人。“莫文隋”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莫文隋”式的群体。他们中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普通群众,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了好事始终不愿披露自己的姓名。

“莫文隋”克己帮困,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曲折迷离的过程,却产生了事前不曾预料到的群体效益,热心续写“莫文隋”故事的人与日俱增,弘扬“莫文隋”精神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

更可喜的是,一些海外华人也加入了“莫文隋”的行列。香港有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1997年到南通听说“莫文隋”的事迹后,被深深打动。她赶到慈善会,一下子捐出了15万元,并再三请求不要公开她的姓名。一名印尼华侨多次慷慨出资为南通办学校、建医院、造桥铺路修水利。南通决定以其名字命名这些项目,均被他婉言谢绝。新闻单位多次寻访报道,也被一一挡驾。

“凡人善举”的集大成者——江海志愿者服务站

“莫文隋”以其“扶贫济困不留名”感染了一大批乐于奉献的人们,而近年来在南通涌现的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所展现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志愿者精神,则是“莫文隋”精神在新的层面上的发展和延伸。

1998年3月31日,南通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与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公开招募志愿者,为孤寡老人、军烈属、见义勇为英雄及其家属、离休干部、下岗职工和有特殊困难者传递服务需求信息,提供无偿服务。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后,得到了南通市民的广泛支持。目前,江海志愿者中,仅登记在册、挂牌服务的志愿者就有近万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中有医疗、法律、金融、电器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也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社会团体、个体户、学生、甚至下岗职工,此外还有不少回南通探亲和度假的热心人士。他们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有困难的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不因善小而不为,是“莫文隋”和江海志愿者的共同之处。志愿者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并响亮地提出“有困难,请找我”的口号,让群众时刻感受到雷锋就在身边。到目前为止,服务站总站和分布在市区9个分站共接到求助、咨询电话超过5000人次,来访3000多人次,提供上门服务一万多人次。开展较大规模的广场服务200多次和多次小型广场服务、科普宣传及文艺演出。部分志愿者还与服务对象结成了近700个“一助一”的对子,进行长期服务。

志愿者服务站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1999年,南通市一位22岁的农村姑娘许小燕,因患小儿麻痹症被截掉一条腿。花季少女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一度苦闷不堪。一位32岁身患癌症的女营业员田建凤,将电话打进了志愿者服务站,主动要求给许小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此前,田建凤一直受到志愿者群体无微不至的关爱;如今,她又以自己微弱、顽强的生命之光,希望去照亮更多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

市民张泽生的妻子生前得到了江海志愿者的帮助。张泽生处理完妻子的后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并已经上门为民服务10多次,用实际行动来了却妻子“加入服务队,回报社会”的遗愿。他动情地说:“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我要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爱和帮助。”

助人不拘形式,爱心形成互动

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叶晓平介绍,“莫文隋”群体和江海志愿者群体只是南通市在新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两个典范,在这两个典范之外,南通的典型还很多,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绝大多数都是体现在种种“凡人善举”、“凡人小事”之上。

南通市港闸区永兴乡曙光村妇女主任邵淑华,是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在丈夫下岗的困难情况下,从1995年至今,邵淑华一直收养着4名安徽弃儿。这4个孩子当时最大的12岁,最小的仅3岁。善良的邵淑华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象父母一样照料、管教他们,为他们创造了健康成长条件。

中共海门市常乐镇培育村党支部书记叶剑生,原来是一名私营业主。个人富裕后,看到周围的乡亲还比较贫困,便毛遂自荐当了村干部。他个人捐资、垫资数十万元,带领村民种植草莓,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村农民年收入增加了200多万元。他还先后筹集资金10多万元修桥铺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东县的一名普通劳动者樊云,多年来坚持隐姓埋名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为了帮助他人,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还先后教会了6个特困青年摩托车修理技术,并给予了资助扶持。他帮助别人时不留姓名,或者化名“春天”,被誉为“莫文隋”式的好公民。

2002年3月7日,一位参加江海志愿者的外籍教师史蒂芬,因脾脏破裂急需RH阴性血。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当日深夜,南通城竟然出现了全城竞相献血的景观。由于救治及时,史蒂芬不到半个月就重返讲台,他激动地说:“我体内流淌着南通人的血,怎能不早点回来?”

记者日前见到了与病魔顽强抗争了近六年的田建凤。现在,她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说话也不太方便,但对于江海志愿者的工作,她仍然不愿轻言放弃。她说:“我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甚至还庆幸得了癌症,让我有机会去感受这份温情。因此,我不仅要坚强地活着,还要努力帮助其他人。”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田建凤在自己一份经过公证的遗嘱上写道:我热爱美,热爱生命,但我更热爱社会大家庭的每一位好心人。我自愿申请:在我生命结束前捐献我的角膜、肾脏,让盲人见到光明,让面临死亡的病友重新站立起来;在我生命结束后,捐献我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之用。

从“莫文隋”群体到江海志愿者,从田建凤到最近南通全城动员献血抢救外籍教师,在道德建设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上,尽管出现的人物事迹各不相同,互动的效果却非常相似。目前,这种推己及人、从少到多、双向互动的“滚雪球”模式,已经成为南通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

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小平说,在先进典型的影响下,南通市民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带来了整体社会风气的好转。1997年至2000年,南通市被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1999年到2001年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著名台资企业南亚公司已要求所有在大陆的投资项目,都要到南通招收骨干员工。(未完待续)

标签:;  ;  ;  

“凡人善行”成为典范--解读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南通现象”(上)_关注南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