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后面推进浪潮--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构想_三角洲论文

在珠江后面推进浪潮--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构想_三角洲论文

珠江后浪推前浪——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江论文,后浪推前浪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为做好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规划工作,本刊连续发表了多篇专栏文章,重点突出该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主要内容。上期及今次刊登的论文,是分别从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挑选出来的,文中所论的问题,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在该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要实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之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谨就该地区10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及特点、问题及原因,以及今后15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等作初步的阐析。

一、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1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且结出了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并初步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色。

(一)主要成就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有七大成就。

1.社会文明整体推进。

据1993年统计,面积和人口分别仅占广东23.4%和31.2%的珠江三角洲,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了广东的70.2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017元。这就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成效卓著。同时, 在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珠江三角洲人不断地提高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的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意识,注意实现社会政治、精神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共进,于1994年底,珠江三角洲的23个县(市、区)农村已全部达到小康水平的10项指标。这个事实最有力地说明,当地社会文明的整体成就,是以社会文明的整体推进为前提的。

2.人的素质逐步提高。

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把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他们弘扬教育、科技兴市、兴县的意识,加大加重了对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文学艺术等文化建设事业的投资。如1993年,惠州市投入教育经费5.12亿元。超出预算支出的2.4倍;东莞市投入教育经费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教育的高投入, 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教育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区,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他们在思想素质和审美素质方面,也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因而,珠江三角洲人的主体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主体精神、求实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不断被激发出来,在总体上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的综合素质无疑是提高了一大步。

3.观念更新进展显著。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观念更新”不仅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且成了人们切切实实的行动。最明显表现为: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树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摒弃将计划和市场作为划分社会制度标准的观念,树立了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改革观念;打破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挥毗邻港澳台、祖籍珠江三角洲的华侨、华人较多的优势,树立了全方位开放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只讲速度不讲效益或某些方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性,开始确立了综合协调发展的观念;冲破了“唯书”、“唯上”的旧观念,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敢试”、“敢闯”、“敢冒”的观念。珠江三角洲人的观念变革,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起飞和超常发展的奥秘所在。

4.文明典型脱颖而出。

10多年来,广东全省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的群众性实践活动,涌现了近2万个文明先进集体,其中60%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尤其是该地区的“两南”(南海市和广州市南华西街)的经验,分别成为全省广大农村和城市街道学习和推广的典型。这些典型,对广东各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本身,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学习“两南”的活动中,如广州市,至1993年11月,92条街中已有50多条街参与学习南华西街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348个行政村中已有1113个行政村引入了南海市创建文明村户的经验,共评出文明村460个,占全市参评总数的35.8%,文明户32.7万户,占全市参评总数的49.5%。又如中山市,到现在为止,已评出文明户18.8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71%;评出个体私营企业文明经营单位(户)12500个,占应评总数的32.9%。现在, 珠江三角洲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建设跨世纪、高标准、现代化文明村镇的试点工作,一批这样的文明村镇正在破土而出。

5.理论成果成批问世。

以省会所在地广州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为“龙头”,珠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老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相结合、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骨干队伍。他们身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之中,认真学习、宣传和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珠江三角洲率先搞起的市场经济的实践与理论作为主攻方向。以著名学者卓炯同志为首的一大批经济学家,著述了近百部理论成果。哲学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尤其在社会主义辩证法和精神文明学等新兴学科的创建工作中,也各自出版了数十部作品。仅就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本身的研究及理论宣传教育上看,以《精神文明学论纲》等理论巨著,同《新三字经》等普及读物为代表,展示了珠江三角洲人在理论探索过程中务实求新的时代风貌。

6.基本设施配套完善。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珠江三角洲人舍得花钱办硬件。只要到那里实地看看,便会发现,到处是星罗棋布的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如佛山市,自1991年以来,对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硬件的投入就超过30亿元之巨。仅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的佛山市图书馆,就投资了5-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每年接待进馆人数近百万人。全市城市电影院90%以上实现了空调冷气化、音响立体化、座位软席化、光源氙气化、银幕金属化、环境幽美化、服务多元化。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完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7.运行机制多层长效。

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或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成就,是珠江三角洲各市县注意发挥各级社会组织的作用,多层次地、持之以恒地建立和完善了具有较高效率的精神文明运行机制,如以组织领导机制、各方共建机制、总体规划机制和管理操作机制等为内容的启动机制,以民主机制、竞争机制、奖惩机制等为内容的激励机制,以法律引导、楷模引导、舆论引导等为内容的引导机制,以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岗位教育、家庭教育等为内容的教育机制等。这些机制在整体上做到较为有序的运作,确保了精神文明建设常新长效,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二)基本特点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有六个基本特点。

1.领导重视,制定纲要。

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首先是各级领导带领广大群众,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制定各市县《精神文明建设纲要》并付诸实践的结果。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提供了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保障;三是以创建文明单位形式,开创了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四是纠正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偏差,确立了“两手都要硬”的观念。

2.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造就一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一是面向世界,解放思想,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二是面向现实,加强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促使人们尽快走出传统体制的圈子,从观念和行为上作适应市场经济的巨大调整;三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德,如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重视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自强不息的思想品格、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等。此外,他们还把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看成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加强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民主法制为保障,以大力发展教育为根本途径,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等层面同时开展工作,着力提高群体和个人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人是现代化的关键。

3.变软为硬,虚功实做。

珠江三角洲干部群众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要卓有成效,就必须在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文明路段等活动中,广泛培养农民城市文明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创建家庭文化、街道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中,广泛培养市民的现代化素质,加快城市国际化的进程。借助上述具体实在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把软任务化为硬指标,一切落脚于培养文明人,即具有现代文明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如东莞市长安镇规定,当地青年如不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不得参加招工;广州“金雁工程”规定,文明表现突出的外来人口,可奖以长住户口;在所有的文明单位达标条件中,都有具体切实的过硬要求和内容。1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精神文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变软为硬,虚功实做”的一整套做法,归纳到一点,就是把个人行为与个人利益紧密地挂起钩来,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提高了创建活动的效果,也直接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建设。

4.群众参与,服务群众。

珠江三角洲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各级党政部门认真重视新闻传媒作用,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关心社会、关心公益事业的文明气氛。如中山市的“慈善万人行”、广州市的“教育基金百万行”等等活动,都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如广州市接受市民提出的关于开展市风、市歌讨论和征集市徽图案的建议,短时间内便收到歌词700多首,曲谱550多首,市徽图案1448件。三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与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紧密地连在一起。在珠江三角洲,如改善交通、通讯设施,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建设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等等,是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直接为广大群众带来实惠,因而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5.文化开放,推陈出新。

珠江三角洲身处广东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心脏地带,血脉中流着岭南近代开放文化的精血,加之毗邻港澳台,连接东南亚,是异质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频频碰撞、融通的走廊,因而形成了当地对外对内文化交流的窗口,传统的、僵化的、过时的文化观念,正在逐步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新文明的方式所改造。因此,珠江三角洲人思维方式的变革便有了文化开放内在的和外在的推动力量,激发了改变落后、建设繁荣家园的开拓进取精神,爱家、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从而多维度地加速了珠江三角洲文明进化的步伐。

6.抓好基层,步步推进。

珠江三角洲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着眼于从基层抓起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较为坚固的地基。在那里,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文明学校、文明企业、文明机关等等活动,也已给或正在为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不前,而是在不断巩固基层创建活动的同时,因地制宜,步步推进,以达到更高一些的水准和效果。例如,把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区镇同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标准文明新农村、新区镇结合起来,继而朝着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城乡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奋斗。虽然这一步还刚刚迈开,但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前景。

二、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同深入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和肩负的历史重任相比较,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同样要有实事求是的辨析。

(一)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最为突出的是道德建设方面。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是核心工程。它包括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价值观等主要的内容。道德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一部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看,道德建设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任重道远。

就职业道德建设而论,珠江三角洲各市、县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其中以“贪”和“假”两大问题最为突出。“贪”,是指贪污贿赂。广东检察机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的贪污贿赂案相对而言既多且大(尤其是特大案件)。如原建设银行深圳市福田银行国际业务部综合会计梁健云,贪污公款港币1300万元、美金80万元,挪用公款港币600万元。“假”,是指假冒的伪劣产品。 珠江三角洲各市县打假办“捷报”不断。1994年,广州市就查处假冒商品侵权违法案件812宗;1995年1月10日,佛山市一日销毁了价值168 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

就社会公德建设而言,主要存在三方面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其一,保护环境的意识薄弱。有资料显示,广州市街道,废气含量大部分超标;由于烧煤电厂大量集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超标,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两大酸雨中心之一,几乎每两次降雨中就有一次是酸雨;广州人的“母亲河”珠江,被众多“儿女们”的工业废水和垃圾造成了水质恶化、污物漂流、恶臭期变长等令人痛心的局面。至于市容镇貌、家居之外的“脏乱差”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其二,见义勇为者少,“围观”现象严重。如小孩溺水,围观者众,但无人下水抢救;孕妇被流氓施暴街头,路人围观,无人拔“刀”相助;旅客于车上被劫,其他人不敢怒,不敢言。其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注意公共生活准则,公共秩序较混乱。如人们抱怨交通拥挤,可自行车越线、逆行、闯红灯、抢走快车道、载物超长超宽等违章现象屡见不鲜。

2.最为困难的是教育建设方面。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基础工程。它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文学艺术等主要内容。教育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首位任务,是由于科学技术、卫生体育和文学艺术等等,都要以它为基础,靠它为根本。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看,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建设方面的问题尚多,文学艺术方面,又以文化市场中“扫黄打非(非法出版物)”的任务更为艰巨。

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与旧教育体制相矛盾。如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等,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向教育提出的多样化要求。其二,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效益、质量尚不够理想。如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严重,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偏小;未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由书斋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其三,教师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如中年教师、专业课教师、男教师偏少;教师专业不对口、学历达标率不高;教师自动离职或调离教育界的比例增多。其四,教育投资太低且来源不稳定。与过去比,教育投资增长较大;但与国际惯例比,比重太小。如某市1990年文教投资占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些市区的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珠江三角洲的文化市场,突出的问题是制黄、贩黄、从黄和非法出版物大行其道。如制作淫秽录像带者气焰嚣张;歌舞厅中“露”、“逗”、“透”,甚至于裸体的表演和色情的服务,在某些地方尚伺机待逞;街头书报摊的港台色情刊物,还有连古代都要查禁的淫书,以及标以社会“热点”、“焦点”、“内幕”、“大揭秘”、“大曝光”等内容极为反动的非法出版物,也有人冒险兜售。

3.最为严重的是社会风气建设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滞后,或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所形成的不良风气问题,是其综合反应的负面表现。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看,社会风气的严重问题,首先表现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树新风步履艰难。除上述“贪”、“假”之外,“偷”、“黑”、“毒”、“赌”、“黄”等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愈演愈烈。

“偷”,是指偷盗行为。据抽样调查,广州市民三年来被盗自行车达3400万辆,平均每户为3.76辆。以致有人戏言:“没丢过车的不是广州人”。目前偷盗行为呈现出盗贼成员复杂化和团伙化、盗窃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盗窃目标扩大化、盗销一体化等特点。

“黑”,是指黑社会组织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已出现香港和台湾的黑社会组织“十四K”、 “和胜和”、“竹联帮”、“天道盟”等,在深圳市还发现国外黑社会势力“山口组”成员在活动,而且不少市出现了一批以青少年为主的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如深圳市的“沙头帮”、“青湖帮”、佛山市的“龙合会”,中山市的“乌龙帮”等。这些黑社会势力称霸一方,无恶不作。

“毒”,是指吸毒贩毒活动。吸毒最先在广州、深圳、珠海发现,三市查获数约占广东全省总数的90%。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吸毒人数逐年上升,贩毒活动由隐蔽分散走向团伙化和公开化。

“赌”,是指聚众赌博。有某些干部,常开着豪华轿车到澳门赌博,少则输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呈现出赌博成员多元化、赌博形式多样化、赌资大注化、赌博场所公开化等新特点。

“黄”,主要是指卖淫嫖娼。珠江三角洲地区有“雄赳赳气昂昂,黄色娘子军下珠江”之说。当前,卖淫嫖娼活动趋向公开化、职业化、团伙化、方式多样化;卖淫人员趋向低龄化、成份多样化。

4.最为关键的是组织实施建设方面。

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组织实施建设工作搞得好,是出成绩、出经验、出效益的关键,但同时也是存在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组织实施上反映出来的行为偏差普遍存在,“十重十轻”失衡现象深重。

重号召轻落实,重硬件轻软件,重治标轻治本,重突击轻平时,重眼前轻长远,重挂牌轻管理,重添花轻送炭,重律人轻律己,重报喜轻报忧,重经验轻理性,就是对这些失衡现象的理论概括。此外,珠江三角洲有些市县的“文明委”和“文明办”,在制度、人员和经费方面也还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市县甚至还在变相精简“文明办”的编制,“文明委”徒有虚名。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主观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陷入误区。突出表现为以下“十论”。一是“自然论”。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二是“先后论”。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抓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不迟”。三是“无用论”。认为“只有物质文明才能给人带来实惠,搞精神文明没什么用处”。四是“无关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文明委”和“文明办”的事,是政工部门和文教部门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五是“贴钱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把钱贴进去不合算。六是“等待论”。即等别人创出了好经验再跟着做,等上级布置并拨足了款项后才愿意做。七是“悲观论”。看到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不好,便对搞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信心。八是“代价论”。即强调打开窗子飞进苍蝇的不可避免性,从而把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作发展物质文明不可避免的代价。九是“不合时宜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强调竞争、风险、利益,再讲精神文明不合时宜了”。十是“纯意识论”。即把精神文明纯粹看成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将其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人种文明、法制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去配套实施。

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珠江三角洲人有很多长处,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也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由于长期的重商轻儒传统,长期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心态的影响,仍有不少人缺乏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新的知识结构,满足于“鸟枪换炮”,缺乏大生产意识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意识,缺乏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构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极大障碍。

2.客观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重了精神文明建设正面引导的难度。珠江三角洲是广东乃至全国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都在这里较早、较多地呈现出来。在这里,商品意识的泛化,诱使一些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所注重的本位物质利益及所强调的经济效益原则,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完全割裂开和对立起来,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沦为“金钱拜物教”的奴隶。

第二,“大开放”所挟带的腐朽毒素加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抑恶扬善功能。随着境外投资、经商、探亲、旅游观光者与先进技术设备等光临珠江三角洲,境外的各种腐朽因素也蜂涌而至,“贪”、“假”、“黑”、“毒”、“赌”、“黄”等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珠江三角洲在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的初期,也上了一些欧美国家、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台港澳等地区转移过来的污染严重的项目,对工厂的工人、当地的农民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损害。

第三,“大流动”的无定规状态使精神文明建设又添新愁。由于珠江三角洲在全国位居率先致富者之列,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近些年有上千万外来人员源源不断地涌入广东,其中70%聚集在珠江三角洲。这些外来人口,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包括精神文明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某些社会问题。他们中的某些素质低下者,确实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添了新愁。据统计,外省市的暗娼,在珠江三角洲占60%以上;在不断上升的各项暴力恶性案件中,外来无业人口作案率也居当地的首位。

三、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珠江后浪推前浪”。总的来说,如同经济建设一样,珠江三角洲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满足于已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决心以清醒的头脑和加倍的努力去正视存在的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以更为科学的决策和有力的措施,去取得新的进展,跃上新的台阶。为此,本文的最后这一部分,试就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今后15年的发展战略问题,作初步的构想和阐析。

(一)指导原则

我们认为,珠江三角洲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应坚持四大战略指导原则:

1.政治坚定、特色鲜明的原则。

一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错误倾向。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珠江三角洲,面向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强化超前意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努力形成鲜明的珠江三角洲特色和现代化特色,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广东、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颗璀璨明星,从而为人类现代文明、中国现代文明特别是岭南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原则。

一方面,在自觉肃清封建主义腐朽因素余毒、自觉抵制外来腐朽因素侵蚀、自觉防范“左”右倾错误思潮的前提下,必须努力挖掘岭南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认真学习国内其它地区创造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大胆借鉴国际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另一方面,必须向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最高标准看齐,在广纳古今中外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珠江三角洲自身的特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深化,推陈出新,以便创造出既超越古人,也矗立于时代峰巅的精神文明的新的辉煌。

3.重在建设、讲求实效的原则。

一方面,必须“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真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上,集中到“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大局之上,集中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之上。

另一方面,必须反对重商轻儒传统和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等倾向,更加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抓出新的成效,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档次和水准,使“讲求实效”来一个质的飞跃、理性的飞跃。

4.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方面,必须正确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人种文明、法制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向,既充分利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人种文明、法制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也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等建设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审美建设中各子系统的全面建设,配套建设,注意协调精神文明内部理想、道德、情操、纪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学艺术以及审美方面一系列内容的各种关系,充分利用它们的相互作用,力争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二)任务指标

我们认为,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造就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主要应完成四大战略任务。围绕每一战略任务及每一更具体的任务,还应确立一系列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

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分层次培育现代文明素质。

第一,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应在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于2000年前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珠江三角洲应大力扩展现有高校规模,变“单头供奶”为“多头喂养”,同时力争高校联网效应,力争到2010年时,使高中毕业生入大学的升学率接近40%。在扩大办学规模和联网促教的同时,各级学校都应努力改善学科结构,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之能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第二,要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凡是不再在各级正规学校学习的在职公民,均应接受不同层次的成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2000年前,45岁以下的在职公民(包括村镇公民)中,应全面扫除文盲;应普遍开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重点开展市场经济理论、精神文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的学习、宣传与教育工作,并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行业,普遍建立起不同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测制度,以提高公民的理性认识,改善公民的理论素质。在2010年前,凡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4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均应通过各种类型的补习或自学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掌握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岗位技术。从现在起,全体在职公民(包括村镇公民)特别是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接受新业务、新技术再教育时间应不少于20天,其教育效果也应区分不同层次、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测试,及格率不得低于80%。其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事经营管理的领导干部应从严要求。与此同时,要鼓励自学成才,重视家庭教育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教育。

第三,要加强科学理论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2010年前,珠江三角洲应力争成为当代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各市应重点培养造就10名以上在全国乃至在国际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中45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均应通过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电脑操作技术的过关考试,考试是否合格应成为任职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建成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区、高科技开发中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达到60%;应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力争规模经济效益和结构经济效益赶上或超过亚洲“四小龙”。

2.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全方位造就文明氛围。

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讲深讲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人种文明、法制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珠江三角洲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全体理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者,都要突出地抓住经济的三角洲如何进一步发展为文化的三角洲这个根本大计。因为再不对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那里就会重蹈某些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因畸形发展而不得不走回头路的覆辙。同时,应注意清除前面所述“十论”的消极影响,克服前面所述“十重十轻”的失衡现象,引导珠江三角洲人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要加强舆论引导,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安全的文明“绿洲”。在解决社会协调发展认识问题的同时,舆论界应积极引导全体公民投身于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绿洲工程”。2000年前,各市、县40%左右的村镇和居住小区要按现代化要求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环境质量好、规划构思新、各具特点的城乡一体的文明村镇或现代化小区;2010年前,各市均应建成花园式的文明城市,各县、村镇均应建成现代化的、花园式的文明县、文明村镇。与此工程相适应,2000年前,各市城区、县的城镇及各企事业单位应达到国家级卫生标准;各窗口单位、旅游区点除达到国家级卫生标准外,应有40%基本达到国际标准;其它各村镇均应达到省级卫生标准。2010年前,各市县城区、村镇、各企业事业单位、窗口单位、旅游区点均应达到国家级卫生标准,其中各市城区、县的城镇、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单位和旅游区点应力争基本达到国际标准。

第三,要大造宣传声势,建立健全、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新方式。实施“文明绿洲工程”的同时,应开展声势浩大的“文明新生活运动”。要积极推广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保持竞技体育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各市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应达50%以上,力争2000年整体上达到全国体育先进水平,2010年整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大力普及卫生常识,大幅度增加医疗设备和卫生技术人员,到2010年,医院病床每千人拥有量应达10张,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量应达15人。要积极推广普通话,保证2010年前全体公民能听懂普通话,45岁以下者能说普通话;与此同时,全体公民中应有20%左右公民达到某门外语的初级以上水平。要强化优生优育意识,保证各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标准。

3.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多渠道升华思想境界。

第一,要努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各级领导和所有党员干部,应成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的模范,成为带领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的先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

第二,要切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及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培育守法遵纪意识。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保廉教育,努力建设政治道德;要讲究优质服务,树立行业新风;要在青少年中更有效地开展学雷锋、学利春晓等英模的活动;要深入开展扫除“贪、假、偷、黑、毒、赌、黄”等丑恶现象的斗争,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讲究公德和婚姻家庭道德的大气候和小环境,要把道德建设作为主要的、核心的问题抓到底。

第三,要对全体公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改变以丑为美、美丑不分的现象,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升华人们的审美境界,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要在广大城乡广泛开展“六提倡、六反对”(即提倡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挥霍浪费;提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反对唯利是图,明哲保身;提倡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反对见死不救,恃富欺贫;提倡从国情、家境出发,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攀比,斗富摆富,畸形消费;提倡科学文明、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反对愚昧落后、封建迷信、超生抢生;提倡尊老敬老、厚养薄葬,反对活不孝敬、死后铺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4.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角度提高文化品位。

第一,要建设一批设施齐全、融教育、文娱、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阵地。2010年前,各市县的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广州、深圳、珠海三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以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为基点,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形成文化艺术交流网络,并将此网络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社会相连接。要为优秀作品的创作奠定优化的物质生态环境。

第二,要建设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体系。2010年前,要努力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富有珠江三角洲特色,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文学艺术精品;要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优秀作家、艺术家,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国家级水准的艺术团体;要繁荣民间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和名胜古迹,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文化市场,力争使人均文化消费指标增长幅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出版事业。为使优秀作品得以及时传播,充分发挥其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的功能,珠江三角洲应该普及高保真度数学音频广播,建立高清晰度电视、卫星转播、光缆综合信息有线电视网,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格局。到2010年,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的可收听、收视覆盖面应达95%以上,人均书报刊及音像制品拥有量应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措施途径

我们认为,要完成上述战略任务,达到上述战略指标,在坚持战略指导原则的前提下,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施以下战略措施或步入以下战略途径。

1.明确战略步骤,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第一,从奋斗目标上看,大体上应分三步走。一是到2000年前,争取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广东的文明示范区,整体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二是到2010年前,争取使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基本达到“亚洲四小龙”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他们。广东要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珠江三角洲要先行一步,就必须在2010年达到此目标。三是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国际社会先进水平。2010年后,珠江三角洲应朝着全面实现现代化,赶超国际社会最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前进。

第二,从工作程序上看,大体上应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从现在起,各市县都应重新审视和估计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以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修订已有的《精神文明建设纲要》,或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与此同时,要配备好机构人员,筹集资金,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实施阶段。要分层级实行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并与切身利益挂钩。实施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当发现规划与实际脱节时,应及时修正。三是总结阶段。规划执行中,逢年中、年终均可进行考核评估,实施奖罚。按程序运作时,要尊重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及不同地方文化交流、撞击、选择和整合的规律。

2.讲究战略布局,高屋建瓴,系统推进。

第一,以广州为“龙头”,沿着珠江两岸向东南、西南推进,形成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性扇状“风流”。广州是广东的省会,也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中枢,应该起“龙头”作用。由于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多在广州首先出台,所以广州应该率先实施并做出成效来,然后沿珠江两岸往东南、西南迅速推广其经验和作法,以在珠江三角洲形成如风的流动一般的精神文明建设浪潮。当然,广州必须时时创新,扇状风流才会永不间断。此外,其它市条件好的,也可在某些措施上超前尝试,这样对“龙头”也可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以城区为中心,由城市向乡村辐射,形成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与乡村比较,各市城区设施较先进,人口较集中,信息较灵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这就决定了各市城区要率先行动,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表率。城区取得经验后,市辖各镇城区可先行仿效;而镇所辖各村,又可在汲取城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乡村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形式。这样就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网络。

第三,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配套,实施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整体上已有很大改善(但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软件却相形见绌,不仅整体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全国先进水平。所以,其硬件建设一定要与软件建设配套进行。硬件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建设硬件时,把软件——如教师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科技队伍建设、企业队伍建设、理论队伍建设、文艺队伍建设和其他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外来民工队伍建设)等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3.把握战略重点,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第一,珠江三角洲要从经济区发展为文化区、理论区,特别要繁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培育理论精英,形成具有务实风格、创新精神的岭南学派。一个地区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工作者,是该地区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旗手。其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成果的多少及优劣,不仅是该地区精神文明成效的突出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全体公民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珠江三角洲各级领导都应该大力扶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各宣传舆论机构都应该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繁荣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当然,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工作者自身更应作艰苦卓越的努力。珠江三角洲虽然薄于中原文化的熏陶,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当地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先行一步的实践,使有着务实传统和创新精神的珠江三角洲人与北方南下的文化人携起手来,完全可以独树一帜地形成跃居全国先列并引起国际社会瞩目的岭南学派。

第二,树立文明标兵,建设文明单位,扩展文明实践典范的示范效应。如果说培育理论精英是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升华的重点,那么,不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则是精神文明实践继续深化的要求。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体公民和各单位有了学习的榜样,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产生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效应。因此,珠江三角洲要继续推广和发展“两南”经验,把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文明街道、文明企业、文明学校、文明路段、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引上新的水平,使之高标准、严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包括“两南”在内,已授予“文明”称号的,一旦发现“蜕化”现象,应按一定的手续,限时改进或及时取缔其称号及相应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明单位或个人的典范作用。

4.完善战略机制,高效运作,科学导控。

第一,要完善以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为主要内容的启动机制。在人力投入方面,不仅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要集中精力抓精神文明,而且许多重大事情党政一把手都应该亲自过问;不仅要建立和健全各级“文明委”、“文明办”及各种思想、文化、审美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工作,还要积极扶持各种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不仅要加强组织机构和组织工作的建设,而且要深化相关组织机构和组织工作的改革开放,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趋势,把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在资金投入方面,各级政府不仅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而且要力争逐步实现按中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对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文学艺术等事业予以财政拨款;不仅要采取募捐、集资等多种形式筹措精神文明建设资金,而且要对宣传文化系统及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单位采取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要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资金。

第二,要完善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高速运作。一方面,必须明确各单位和个人的区域责任和岗位责任,既把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作为单位是否考核达标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把是否保质保量完成或超额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指标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条件和个人考核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单位不达标、不合格的,应给以必要处罚并限期整改;个人不称职的,应实行解聘或低聘。与此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各种有效的竞赛活动。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断地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级先进单位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并给予较为丰厚的物质奖励。对先进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各种先进个人,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应在干部晋升提拔等政治待遇上,奖金、住房分配等物质待遇上,予以优先考虑,真正落实。

第三,要完善以群众自治和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导控机制。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督促,但重点是努力激发群众的自觉性,引导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动态机制。与此同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自身一系列的立法和执法工作,高度重视整个地区的法治工作,高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并努力形成全社会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共建精神文明的综合治理机制。在治理中,发现推诿现象或失职行为,应严加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及其领导人应承担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标签:;  ;  ;  ;  ;  

在珠江后面推进浪潮--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构想_三角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