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OOC的争论焦点及其评论_教学过程论文

关于MOOC的争论焦点及其评论_教学过程论文

关于MOOCs的争论焦点及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点论文,MOOC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G7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700(2015)06~0003~07

       从本质上看,MOOCs是一种网络课程。然而,MOOCs又不同于传统的网络课程,它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的课程资源提供到课程资源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初步转变。MOOCs的形式由一系列教学视频和人机交互练习结合而成,它突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它强调了将经典的学习内容和卓越的互联网学习支持解决方案进行完美结合,它建立了自己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是一种集教与学、分享、练习、讨论、作业、互评、获取证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但是,自MOOCs产生那天起追捧和质疑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本文对此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MOOCs能否替代传统的高等教育

       MOOCs发展起来后,曾博得掌声一片,其中认为MOOCs将颠覆传统的高等教育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如:高等教育革命论认为,“MOOCs通过网络穿越了大学的围墙,将大规模替代目前面对面讲授的课程并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也是自大学产生以来最大的一次高等教育革命”[1];全新大学格局论者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2];甚至出现了高等教育末日论,TIME杂志在2012年10月就针对MOOCs发表了名为《大学已死,大学永生》的深度报道[3],2013年初,有人曾发出预测:“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4],媒体对MOOCs进行了狂热的报道[5],并宣称“MOOCs将彻底变革高等教育,传统的基于校园的高等教育的末日已经来临”[6]。传统高等教育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

       但在MOOCs备受追捧的同时,对其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丹尼尔在2013年指出“由MOOCs所构建的新的教育神话,即学校的品牌是教学质量的象征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那些开发xMOOCs的欧美名牌大学的声誉首先来自于其科学研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他们在教学尤其是网络教学方面特别优秀[7];Alan Jacob认为“电脑显示屏永远只是一个好的大学课堂的影子”[8];Kathleen Nicoll表示“人的互动是促进学习的根本,这是在线论坛和讨论无法替代的。这就像真实的朋友和Facebook网友的区别一样”[9]。更有学者彻底的否定了MOOCs将替代高等教育的论调,“MOOCs可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不一定会消失,但也不会像那些大公司预言的那样具有颠覆性”[10]。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多米尼克·卢克斯教授指出:“展望未来,慕课不大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救星,也不大可能造成传统大学的解体”[11]。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副校长Ethan Signer博士也明确表达了对MOOCs在高等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的质疑,“任何技术都会影响学习,但这些技术是否能从根本上重塑高等教育,却是另一个问题[12]”。

       对于上述关于MOOCs的不同声音需要我们理性地对待。一方面,我们要正视MOOCs这种依赖于信息技术进步而蓬勃发展的新的教育形态,以及MOOCs对高等教育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避免盲目地跟风或者夸大MOOCs所产生的作用。说到底,MOOCs只是在线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MOOCs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了学习者,在这里它是一种知识传递的工具或机器,但是教育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自教育活动产生以来,为发展美德和塑造个性提供帮助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这一切是必须通过教育来达到目标的,只凭MOOCs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

       (一)MOOCs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

       MOOCs虽然具有进入门槛低、经济投入少、时间地点相对灵活等优势,然而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却有很高的要求。MOOCs教学过程中缺乏授课者的指导和互动,学习者很容易对课程丧失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的终止。因此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自觉地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否则利用MOOCs进行教学就是一纸空文。但就目前国内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自我约束状况来看,距离MOOCs所要求的自我约束力和自主能力相距甚远。笔者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从高校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在传统的面授课中仍有很多学生上课玩手机下课抄作业,没有教师的约束和指导,很难想象这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约束的学习。所以,完全依靠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其学习过程如何实现及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都是未知数。而目前各大MOOCs平台上课程的低完成率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独立自主的按时完成所有的课程,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具备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MOOCs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但是,受众面大却是MOOCs追捧者极力主张推广MOOCs的主要依据和理由,事实上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这是一个令MOOCs追捧者沮丧的结果。

       (二)MOOCs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程

       MOOCs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它具有教学直观、形象、知识可视化的一些特点。在教学中,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评价结合在一起。所运用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这一理论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史上无数的案例证明,行为主义也好,认知主义也好,或二者的结合,它会使一些学生有学习行为的发生,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学习发生的标志是什么。按加涅的观点:是外部环境对学习者产生的刺激后,这种外部刺激与学习者的记忆发生某种方式并影响学习者的行为时,学习便发生了。那么,MOOCs是不是使所有的课程都能达到上述目的,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在教学中,不同的课程适应不同的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形式。经过讨论,不难看出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MOOCs,这个结果会使一些人失望了。

       (三)MOOCs的教学评价环节存在缺陷

       教学过程是由系列教学环节组成的,其中教学评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其主作用是发现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纠正教师的教学行为、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效果显著与否,是要通过教学评价实现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方法有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针对课程设计和授课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效果都会有一定的测评。而MOOCs目前在评课方面,并没有一个评课的机制,课程的制作完全取决于制作团队的主观判断。其次,MOOCs的教学效果也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衡量机制。由于MOOCs的授课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观察提问、征答等方式无法实现,因此MOOCs主要依靠测验和作业检查来检验其教学效果。而MOOCs平台上授课者与学习者悬殊的比例使得授课者对学生作业的直接批阅并不现实,因此MOOCs目前的作业检查主要依靠的是学习互评。然而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投入的时间精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份作业的互评描述经常参差不齐,怎样在众多作业评价中甄选出真实而有效的,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正确的评价,MOOCs目前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这种评价主体存在缺陷,学生自主评价,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学生互评,差异性巨大的学习群体之间所开展的互评会有什么作用?因此,它的评价没有起到教学评价的作用,更不可能达到纠正教与学行为的目的。

       (四)MOOCs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与传统课堂不可相提并论

       MOOCs在形式上虽然较过去的在线课程多了一些互动功能环节,但其主要还是依靠授课者的单向输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认为信息呈现就是教学,将传统课堂的网络搬家就是在线教育,忽略在线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专业方法;认为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是教学的唯一模式,忽略了反思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有利于高阶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背离教学改革的初衷”[1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的接受课程所传授的内容,这种单向的知识输出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被扼杀,学习者的学术能力也将逐渐被削弱甚至丧失。

       综上所述,MOOCs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课程,它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严重缺陷,能力培养也与传统课堂不可相提并论。MOOCs也许可以传授某一部分知识,但却无法做到除了知识以外的一切,而这就是它和传统高等教育的最大差异,所以它根本不可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

       二、MOOCs是否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MOOCs出现后,一部分学者认为MOOCs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MOOCs可以让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能接收到最好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以及付不起高额学费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让任何一个高校学生都可以通过MOOCs辅修学习世界一流名校的课程,得到与学术最前沿的教授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教育的公平。Coursera创始人之一Andrew Ng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教化世界并让每个人都能有效地接受高等教育”[14]。Curtis J.Bonk对MOOCs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也给予了肯定,“有些人因为考试成绩不够没有机会进入斯坦福、麻省理工或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现在,他们可以利用MOOCs学习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课程,获得学习世界级名校、知名教授课程的机会”[15]。他们高度赞扬了MOOCs所带来的均等的教育机会,对MOOCs的发展前景给予了无限的肯定。

       然而,也有学者担忧因为资源不均,MOOCs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平等问题。首先,是教育资源不公导致的教育垄断。由于资源的不对等,优质资源会越来越流向名校,从而导致优质课程最后集中到少数几个名校,其他高校衍变成这些学校的下属机构,普通高校的教师沦为这些名校课程的助教,高等教育彻底被几个大型教育集团所垄断。这显然有悖于教育的公平,也不利于教育的多样性。其次,是贫富差距所产生的接受教育渠道的不公。MOOCs的免费的模式无疑会被穷人所推崇,从而导致穷人和富人在教育接受渠道上的显著差异,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势必加剧穷人富人之间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并且接受高等教育渠道不同最终将导致贫富间价值观念的差异。有的学者指出“知识通过慕课平台的传播会影响到人们对原有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导致穷人与富人接受知识的渠道发生变化。穷人只能通过慕课来接受知识,而富人依旧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得知识,从而颠覆现存的社会等级体系”[16]。

       再次,课程垄断性的局面所导致的知识殖民以及文化侵略。MOOCs的优等资源在目前为止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大MOOCs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均由美国创建,发展比较迅速的Future Learn由英国创建。这几大MOOCs平台合作的院校大多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这种课程垄断性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阿特巴赫在《作为新殖民主义的慕课:谁控制知识?》一文中指出,“慕课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主导推动的,现有的大部分课程都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慕课提供商也都来自技术发达国家,大部分慕课是由美国教授制作和讲授的,慕课的内容都是基于美国学界的经验和教学理念,指定的阅读教材也是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编写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都是西方的。但我们都知道,无论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不是中立的。学术民族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慕课通过将技术置于现有知识框架体系内来强化西方的高等教育霸权”,“慕课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学界对全世界的影响力”[17]。伴随着其课程资源的传播还有西方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这都将对其他国家造成一定的文化侵略,“它教育民众接受和认可来自遥远中心的高贵的、强势的文化,并把本地权威变成译者”[18]。

       那么,什么才是教育公平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报告中的教育公平定义:“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inclusion),就是要保证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19]。虽然MOOCs可以做到广泛的覆盖,却离教育公平的第一含义公正仍有一段距离。教育的公平要求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MOOCs作为美英等国发起的大型网络公开课,其语言设置、互动平台等方面更符合其本国的教育环境,却未必适应所有的国家。即使抛开语言基础、网络环境等制约,其成绩的最终评定也因种种因素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首先是语言基础的不平等。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有着其固有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MOOCs的制作。非英语国家的教师到底应该使用哪种语言进行授课?若选择母语进行MOOCs教学,则会因其流通性不高而无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其受众永远是本国或者小范围的学生;若使用非母语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与使用母语相比必定要大打折扣。大部分非英语国家教师虽然可以正确的使用英语,但对语言的灵活掌握程度与母语比起来还差很多。因此,将母语为英语的教师同母语为非英语的教师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本身其实是不公平的。而这种不公平恰恰为美国英国这样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垄断MOOCs的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MOOCs平台上英美国家对课程的近乎垄断性局面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二,MOOCs的学习。MOOCs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宣扬的是均等的教育机会,然而各个MOOCs平台课程在语言设置上英语以绝对的优势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垄断,其他语种所占比例极少。全球最大的MOOCs平台Coursera课程授课使用英语的数量是919门,中文课是135门,俄语是36门,德语7门,日语6门,希腊语3门。可以看出,英语课程占所有课程比重达70%,几乎在MOOCs上占垄断地位。这对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学习MOOCs无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国内好多学者在对MOOCs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的文章当中都提到了语言障碍这个问题,即接受母语授课与非母语授课在学习效果上有巨大的差异。因此从教学语言上来说,英语国家的学生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MOOCs时并非站在同一起点。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语言基础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其次是互动的不平等。一些MOOCs互动平台,例如Coursera,会“为用户提供了诸如Facebook、Twitter、Google+等链接互动,还有自带的论坛、同城会社区互动”[20],来为学生提供探讨分享的平台,这是MOOCs相比较过去的网络公开课视频进行教学的一大优势。学生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对疑难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探讨沟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然而,Facebook、Twitter是美国的社交平台,虽然在全球范围用户量很大,却依然有一些国家拥有自己独立的社交网络平台,或者由于国家的网络环境不同,一些国家对这些社交网络平台并不能进行正常的登陆。因而这部分学生在国际知名MOOCs平台学习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MOOCs的学习只能依靠观看MOOCs教学视频来进行,知识的分享、观点的碰撞、疑难问题的探讨都无法在其网络平台上得以进行,MOOCs的优越性也无法体现。即使能够登录,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将会遇到很多障碍,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国内就有学者指出,“目前MOOC仍以英语课程为主,对大部分国内学习者来说,完成课程学习并参与深度互动交流仍存在一定难度”[21]。因而不同国家的学习者由于网络环境、语言的不同,在MOOCs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效果是不同的,英美等国家较之其它国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三,教学结果测评有失公正。MOOCs教学结果是通过各种测试以及互评来完成。远程测试这种方式首先不能保证一定是本人来参加考试,这需要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技术,而目前MOOCs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实施。其次,即使是本人参加测试,也很难对其答题过程进行监测,学习者可以轻易从互联网或者参考书中获得答案,其考核结果很难保证公平有效。即使是本人在没有任何抄袭的情况下,其成绩也并非是完全公正的。授课者与学习者比例的悬殊使得授课者很难做到对学生的作业一一进行批改,因此MOOCs的作业检测采用的是互评方式。可是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投入的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认真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份作业的互评描述经常参差不齐,互评结果也并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学习者的真实水平。

       由此可见,MOOCs并没有或者说在很长的时间内从起点、过程及结果上实现教育公平,而起点则是整个教育公平的基础,从基础看存在缺陷是不容置辩的,因此,在教育过程及结果能否达到公平也是令人怀疑的。教育的“广泛的覆盖”是通过技术实现的,它只是形式上体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而这种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和基础的,这种条件和基础恰恰“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MOOCs是难以突破上述藩篱的。所以,对于渴望教育公平的人来说,完全指望MOOCs来实现教育公平,无异于画饼充饥。

       三、个性化教育还是批量生产

       MOOCs倡导者们一直把促进个性化学习作为MOOCs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来宣传。MOOCs平台让教育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变成了双向的选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他们认可的老师、感兴趣的课程,并且MOOCs在推动个性化学习的问题上也得到了大数据、学习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支持,这些技术对MOOCs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质疑者的声音也从来不曾间断。曾任职于英国开放大学和加拿大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资深专家Tony Bates就指出:“MOOCs最大的平台Coursera的设计基于‘古老而过时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依赖于‘信息传递,计算机标记作业和学生互评’,‘不能对学生进行更高技能的培养,诸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无法将学生作为单个个体来对待’”[22]。在一些教师眼中,MOOCs的教育更像是批量制造,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将会使MOOCs最后被资源丰富的几所顶级高校所垄断,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学习者面对的将是同样的老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接受教育的方法也完全相同。教育产业沦为流水线生产。

       笔者认为宏观上,MOOCs似乎做到了个性化教学,即学生选择自己所需学习的科目、方向等时,可以完全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需求做个性化的挑选;然而在微观上,即学生对课程选择完毕真正的走进MOOCs课堂的时候,这种个性化已经结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MOOCs教学远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学里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来传授知识。而MOOCs的教学方式恰恰彻底抛弃了这条理念。因材施教要求授课者也要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智慧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灵活的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设计符合学习者的课堂活动。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随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MOOCs受众的开放性特征与因材施教受众群体的封闭性本身就是矛盾的。在学习者专业背景知识、理解思维能力、语言文化背景等一切未知的情况下,MOOCs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MOOCs的教学方式是提前录制好授课视频,这个视频的制作不针对任何一个学习群体实行提前的设定,授课者也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没有任何的了解,授课过程不会因任何一个学习者的接受程度而进行调整。视频制作完毕,作业测试及互动网络平台搭建结束,基本教学已经完成,学习者需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完成各个程序即可。这其实已经远离了教学的动态特征,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静态演绎,偏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MOOCs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受众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个体之间的语言文化背景、理解力、背景知识存储量都不尽相同,可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规模、技术等原因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受众的个性需求,或者说MOOCs的大规模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授课者无法将这些海量的差异性考虑其中,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进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对象,无论学习者来自于哪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为何种语言,属于哪一个年龄层,曾经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MOOCs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无论学习者理解到何种程度,MOOCs都不会因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任何内容和环节上的改动[23]。MOOCs的教学过程并没有一个有效的互动,学习者的反馈也不会对MOOCs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产生影响。这种盲目的、静态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也与其宣扬的个性化教学的口号相距甚远。

       第二,MOOCs教学引起全球人才模式趋同。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国的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其国家历史文化的烙印。但也正因为各国、各民族、各种语言之间差异性,才使得人才培养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而MOOCs平台上目前提供的课程虽来源于不同国家,但其中绝大多数是美英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课程。一方面美英等国在高等教育上资源较多水平也比较高,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也为这些国家课程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课程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其价值观念、语言行为习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一定会受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就是让全球的人才模式都趋同并逐渐向美英等国模式靠拢,这既不利于其它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如果说MOOCs是个性化教育,那也是美英模式下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中包含了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自由选择,然而并不是自由就是个性,这种自由既要有理性的指导,也要有过程的关注。放任的把所有东西让学习者自由选择不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应该是在尊重其语言、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把握其学习风格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性的教育过程,并且教育的核心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和针对其个性的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MOOCs这种崭新的互联网教育形式,从出现到今天也不过四年的时间,有关MOOCs的讨论研究也刚刚开始。MOOCs究竟能不能取代高等教育,是否真的实现其倡导者所宣扬的教育的公平性,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还需实践的检验。MOOCs也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唯一形式,国际上的MOOCs热已经逐步趋于理性化。我国有关MOOCs的推广应该避免盲目跟风,高等教育改革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由MOOCS来实现。MOOCs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的可能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还需教育界同仁的不停探索,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研究,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标签:;  ;  ;  ;  ;  ;  ;  ;  

关于MOOC的争论焦点及其评论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