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网络信息组织思考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网络信息组织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组织论文,心理论文,用户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处于信息超载的时代,却又过着知识贫乏的生活”[1]。自互联网兴起的短短几年里,人们便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梦想,可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卷入了大海捞针的痛苦泥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于信息用户的研究也成了信息组织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但是对于用户信息需求起着指导性作用的认知心理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因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及网络信息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正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为建立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网络信息组织给出一点建议。

1 网络信息用户的认知心理分析

认知是一种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狭义认知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主要探讨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用户的信息检索过程主要受其感觉、知觉、期望和注意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

1.1 感觉信息滞留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信息即外部信息在人脑间的瞬间滞留的信息[2]。当感觉信息尚未经过人脑诠释与归类时,就会产生感觉滞留现象。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感觉信息只有被个体“注意”时,才能进一步处理。当用户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时,网页上呈现的信息往往很多,而只有那些被用户加以“注意”的信息才会被用户点击,而其余大部分信息都会因为来不及注意而迅速消失。因此,只有用户愿意予以高度注意的信息才是用户所需求的信息,也才能被用户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从而转化为对于用户来说有效的信息。

1.2 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知觉是有组织的信息,是个体解释输入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的过程[2]。认知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人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用户在搜索信息时,对于分类词含义的理解,及相关信息的需求都是与其本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着紧密关系的。那么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对于特殊的类名,比如雅虎网站电脑与因特网类下的“虚拟文化”,这一新名词在学术界的说法也是百家争鸣,当然在广大的用户心里,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引起歧义在所难免。

1.3 期望心理

心理学家U·尼塞曾指出,把知觉描述为加工循环过程更为合适。这种循环加工过程包括从环境中对信息取样并且分析信息。他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取样受人的内部期望的指导[3]。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期望产生的基础是被刺激激活的图式。图式是一种信息接受系统,作用于人的所有信息中,只有那些与人原先所具有的图式有关系的信息或那些适合进入人的那些图式之中的信息对人才有意义[3]。在用户检索信息时,图式就会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输入,此时图式被激活,并产生了对于下一步会出现什么信息的一系列期望。如果出现的刺激不是期望中的那种形式的刺激,那么用户心理就会出现落差。从而使用户产生信息太少甚至信息不真实的失望心态。这也就是在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的为什么会有10.7%的用户认为有用信息太少、7.0%的用户认为信息不真实的原因[4]。

1.4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为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和能量是有限的[2]。也就是说,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人进行的认知活动已经使用了本人的所有认知资源时,此时如果再呈现另外的刺激信息,这些新异的刺激信息是不会引起用户的注意的。

影响用户信息注意的因素,如图1所示,除了有意识注意外,还包括无意识注意、信息质量、知识与经验和唤起四个因素。(1)在网络信息组织中,明亮的颜色、新异的信号、网络广告等,都是引起用户无意识注意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引起用户的注意,但因为用户的认知资源的有限性,随着网络广告在无意识中占去用户认知资源容量的一部分的同时,用户认知有用信息的容量也随之减少,那么即使网页中出现的信息足够某用户的需要,也会因为无用信息的侵入,而使用户感觉有用信息的不足。(2)一些网站通过细化类目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对于类目层级,一般用户的有限认知容量为5到6级,如果超过这个层级,用户往往会陷入网络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样自然会产生一种混乱心理,使用户感觉网络信息繁杂而有用性甚差。同时类目层级的增加,难免会出现交叉信息重复的现象。(3)用户本身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决定着用户的长期注意倾向。(4)用户对于信息的注意取决于当前的唤起水平。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用户当前的注意行为。影响唤起的因素多与个人当前的情绪有关,如焦虑、恐惧等。用户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时的情绪,会影响用户当前的唤起水平,从而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容量,进而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注意度。

附图

图1 影响用户的信息注意的因素

2 用户认知心理与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的矛盾

从以上对用户认知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及信息的查询过程都是受到其认知心理的支配的。可是用户的认知心理与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现行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需求。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户认知心理的逻辑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迷航性

按照人类逻辑划分的原则,并列的下位类之间在外延上必须互斥,而现行网络信息的划分大都自成体系,有些类目划分不够明晰。比如雅虎网一级类目休闲与生活,下设的二级类目将户外活动、活动、健身、体育运动相并列,而活动又分为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一般的,户外活动、健身、体育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活动,而健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育运动。因而这种划分违背了用户的一般逻辑思维习惯,假如用户从外延最大的活动进入,活动下又分了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出现了下位类与上位类重复的现象,因而导致了用户进入其中而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处的“迷航”现象。

2.2 用户认知心理的有序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无序性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信息获取的目标性也非常明确。按照一定的顺序尽快找到所需信息,是每一位用户的心理渴望。但是目前的网站,其类目大都按照字顺或者随意排列,割裂了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引起信息的混乱。比如新浪的“文学”类目下,二级类目高达28个,必须从头看到尾,才可能找到用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无疑就浪费了时间。

目前也有网站按点击率对类目进行排列,固然也遵从了用户的“潮流”心态,但这种心态毕竟也只是一种潮流,用户的兴趣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热点问题随时都在改变,难免就会与用户心理需求产生碰撞。因而笔者认为,按“主流”排列类目,即在传统的文献分类标准基础之上,结合用户对知识的渴求,进行排序,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按时间倒排,就既突出了信息的新颖性,又体现了信息的有序性。

2.3 用户认知心理的精确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粗糙性

随着知识的飞速演变,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在努力用最短的时间去获取最精确的知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日益专业化、学术化、精确化。而目前大多数网络都是用自然语言作为类名,比如“电脑网络,活动,嗜好”等,但是对有些自然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比如活动,热爱生活的人可以从生活娱乐的角度看,认为包含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甚至选美大赛等等活动;而作为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则很容易从学科的角度认为包含人的心理活动、动物心理活动、学术研讨会等;而文艺工作者、学生、职业人士等不同的用户都可能从自己的知识面出发,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对同一个类名“活动”理解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一个网站对同一个类名的外延的揭示也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相关的几个角度出发的,当然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用户的心理状态。这就难免会与用户的心理需求产生矛盾。

类名是类目内涵和外延的概括和表达,因此类名必须做到准确化、规范化和通用化,才能尽可能少地引起用户的理解偏差。从而降低用户的心理落差。

2.4 用户认知心理的选择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混杂性

用户信息需求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对信息需求的高质量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用户希望搜索到的信息,首先是可用的,其次才是全面的。可是网络信息的泛滥,一些网站对各类信息往往是不加太多的过滤,鱼龙混杂,重复性多,无用信息自然就多了。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用户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中,认为重复性信息太多的用户高达44.6%[4]。

此外,目前网络信息爆炸,但从总体上来看,中文信息总量不足1%[5]。同时重复性信息夹杂着无用的信息,剩下的中文信息的总量就会大大降低。

3 从用户认知角度出发,优化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

从以上对用户认知心理与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的矛盾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大都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对于“人”的因素的考虑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从上述用户的认知心理角度出发,为优化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提出一点建议。

3.1 依网站性质规范分类体系,符合用户认知心理的逻辑性

目前采用分类体系的网站大都各自为政,各个网站之间缺乏统一性。当然要求每个网站都采用完全相同或者类似的分类体系,也是非常不现实的。从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看出,人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的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各类门户网站,比如yahoo、sohu、sina等知名门户网站,可以建立两个入口,一个按照学科体系分类,一个按照自己网站的特性分类。前者不仅符合用户逻辑思维的习惯,而且也满足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用户的认知需要的方式;后者则既符合一般用户的检索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心理。同时,各个网站在类名命名上,应该加强统一性和规范性,以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每个网站应该在保持自己网站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网站之间的互操作性,规范网站之间的互通性,这样才能够避免用户在搜索信息时引起感觉上的误解。

3.2 以“知识单元”规范排名体系,满足用户认知心理的有序性

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采用的排名体系是竞价排名服务,即由客户为自己的网页购买关键字排名,按点击计费的一种服务。这种排名体系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排在最前面的网站是其资费最高的网站,而并非与用户检索词相关度最高的网站,而且目前搜索引擎对于网页关键词的提取都只是从字面的角度出发,有些提取的关键词甚至与网页内容毫无关联,这又怎能满足用户的期望呢?Google是通过PageRank来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的,使相关度高的网页在搜索结果中的网站排名获得提升,从而提高搜索结果的相关性。一般说来,网站排名是由网页标题(META TITLE)、网页正文中的关键词密度、锚文本(也叫链接文本、指链接或超链的文本内容)和PageRank所决定的[6]。但是Google对于汉语分词做的比较差,这正是百度的优势,不过百度的竞价排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3.3 优化网络内容,提高网络质量,满足用户认知心理的精确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受用户个体的期望引导。一般说来,用户当然需要精确性、高效性和高可用性的信息。可是随着网络信息的方次增长,网站为了提高用户的点击率,往往通过横幅、弹出式信息等特殊样式来吸引用户的注意。而且,目前一些网站为了短暂的利益,提供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也大大充斥了网站的点击率。因此,在信息组织中规范网络内容,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势在必行。优化网络内容可以采用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过滤等信息过滤技术。同时提高网站分类体系的明晰度,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度等,都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精确性的出口。

3.4 面向不同行业用户的推送服务,满足用户认知心理的选择性

不同的用户个体对同一信息对象的注意程度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而“推送”技术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有目的性地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中。如邮件定制服务等,就是基于这一推推技术的思想。在目前“推送”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技术、Internet及数据库技术,从而形成“智能信息推送”技术,是“推送”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将“推送”和“拉取”相结合的智能信息“推-拉”技术(Intelligent Information“push-pull”)也将会是未来网上信息获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7]。

标签:;  ;  ;  

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网络信息组织思考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