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比实践更多的人力资源_中外管理论文

探索比实践更多的人力资源_中外管理论文

探讨多于实践的人力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一个故事看观念的转变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他的长篇小说《年轮》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王小嵩的妹妹为了从大集体企业调到国营单位,不惜花费1000多元钱送礼给领导。尽管在当时1000多元几乎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全部积蓄,但事成之后她还是兴奋的说:“我总算成了国家的人了。”这个故事在今天听来,任何人都会感到很可笑,但在10年前它却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态。

10年前,企业的人事安排自主权还很有限,即便是招工也要由国家统配。人们一旦进入国营单位,便可一生衣食无忧;如若进了大集体,便有许多遗憾和失落;至于干个体,则更属无奈之举,自然矮人一截。而短短10年后的今天,观念完全变了。翻阅《中外管理》创刊号的人力资源栏目,和今日栏目文章对比,观念上的反差是相当明显的。

从人事转向人力资源的三阶段

“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是在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杜拉克认为:人是具有企业里任何其他资源都没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但当时仍处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设备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人力资本价值,因此在后来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一直是“曲高和寡”,没有得到企业界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人力资本在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力资源管理才逐步被企业接受。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人力资源管理热潮,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也开始逐步重视起来。

我国从人事转向人力资源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年)为认识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发我国企业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此时,以《中外管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杂志相继刊出了王通讯、叶延红、彭剑锋等一批人事理论工作者一系列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论述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进取的内涵,与被动、消极的传统人事管理有本质不同。它使人们看到了人力资源工作的丰富内容和巨大发展空间。正如《中外管理》1992年第5期“卷首语”所提出的:“不是有了人就有一切”,而是“有了人才,才有一切”。但此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经验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管理学界也只能在理论探讨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1995年—2000年)发展过程

进入90年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企业界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热情大大提高。1995年9月,本刊与光明日报等单位共同召开了“人才与企业战略研讨会”。来自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教委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官员以及四通、多思资讯、飞利浦等40余家国内外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研讨中一致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大敌是人才滞后,并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在此后的几年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文章开始登上各大媒体的版面;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层出不穷;书店里各类相关教材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应当说,这一时期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当前需要“企业家市场”一文(见《中外管理》1994年第8期),就首次提出:“企业家要像商品一样进入市场,随行就市,向‘求购’者展示自己的才能,由有关企业‘采购’”;而“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一文(见《中外管理》1995年第3期)则指出:企业家虽不是发明家,但却是“决定如何配置各种资源,以便有效地利用发明家的发明”的发明家。再如“如何确定企业管理者报酬”(见《中外管理》1995年第6期)与“国企经营者报酬与激励的研究报告”(见《中外管理》1999年第8期)等文章,科学地分析论断企业家的价值和“59现象”的根源。此外,关于“长沙市三家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实施员工身份置换”的报道和“一切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等全新理念的论述,则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三阶段(2000年—)成熟过程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在渡过了理论探讨与实践的黄金时期后,进入了理念、经验与技术齐头并进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令人可喜的现象是:每当一个理念趋于成熟,便会有企业通过实践加以验证。股票期权理论见诸报刊之后,实践经验总结很快问世,如“上海贝岭虚拟期权计划”(见《中外管理》2001年第1期)、“武汉实施股票期权案例分析”(见《中外管理》2000第9期)。在本刊提出科学管理的内涵在于量化之后,“许继集团对人才的量化”的文章就发表了(见《中外管理》1999年第12期)。这些文章看来像经验报道,但它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确实是把一般人事工作提高到人力资源理论水平的新高度。

与此同时,遍布各地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也开始由理念转向技术操作,并向纵深层次挺进。仅本刊从2000年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先后举办了30多期,近4500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干部接受了系统的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先进理念的启迪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为中国企业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全面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和技术上的支持。

仍有九成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制度

据权威调查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企业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进行工作的不到10%。即我国企业真正把人力作为资本的还是少数,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徘徊。

总之,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企业,或许并不缺乏如何管理人的思想,但却十分缺乏如何将这些管理思想转化为规范化、操作化的管理制度、方案,让从上到下的领导和员工都能遵照执行的制度和法规。一个初创的或小规模的企业,仅有“混沌”的管理思想或许还能维持,但在统一游戏规则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运作,没有理性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章法,是难有生命力的。

我国即将加入WTO,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着严重的三大挑战:其一是留住人才的挑战。靠高工资?可是工资再高能高得过外企?工资再高就留得住人心了吗?其二是人力资本的挑战。因为人力资本一旦作为制度安排以后,必将引起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变化。CEO的出现,就是人力资本在企业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其三是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的背景下,企业战略联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针对联盟内部存在的多元性、矛盾性等特点,如何改善联盟内组织成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本管理的新课题。而以中国企业目前状况来看,90%以上的企业尚没有解决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制度问题,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又如何应对呢?

中国人力资本从认识到方法的学习、它的研究和应用都迫在眉睫!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任重道远!

人力资源管理十年备忘

1、1993年3月,成立首家(北京泰来咨询事务所)猎头顾问服务咨询机构。

2、1994年初,广州举办了企业家选聘交易会,首次提出“企业家像商品一样进入市场。

3、1995年6月,我国管理理论界在《中外管理》撰文,首次提出如何确定企业管理者报酬问题。

4、1999年12月,国家外国专家局与美国管理技术大学联合将PMP(项目经理专业学位)培训引入中国。

5、2000年,武汉实施股权激励。

6、2000年,湖南三家企业进行了员工身份置换。

7、2000年11月6日,王惟尊因举报起诉他的老板而被捕,各大传媒也争相报道。该案成为全国职业经理人的第一大案。

8、2001年11月20日,国家教育部允许企业进入高校招聘,展开优秀毕业生的争夺。

9、2001年5月15-16日,江泽民在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发表讲话。

10、2001年6月3日,新浪CEO王志东辞职。

11、2001年,国内企业高层变动频繁:8848网站请来微软的谭智,3721网站高薪聘请哈佛MBA,科龙集团聘任屈云波,华帝集团聘请了姚吉庆担任总经理,职业经理人开始活跃在经理人市场。

12、2001年8月19日,中国人事管理研究中心向全国推广中兴通讯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标签:;  ;  ;  ;  ;  

探索比实践更多的人力资源_中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