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科学发展看法律范畴的内涵_科学论文

从自然科学发展看法律范畴的内涵_科学论文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看规律范畴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科学论文,范畴论文,内涵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行哲学教科书中的规律范畴

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那么,什么是规律呢?我国哲学理论界长期以来通行的观点就是: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这是随便翻开哪一本正式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辞典都能读到的解释。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在论述规律范畴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一不引用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二不引用现代科学的事实和理论。

恩格斯在研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时候,深入研究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而且是从规律和科学研究对象的意义上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所陷入的另一种对立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对立。”他们认为,“一个事物、一个关系、一个过程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决不能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必然的东西是唯一具有科学趣味的东西,而偶然的东西则对于科学是无足轻重的。”恩格斯指出,这就等于说:“凡是能够归入普遍规律中的东西都是必然的东西,凡是不能归入的都是偶然的东西。”①恩格斯不赞成这种观点。恩格斯从哲学上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从科学上引用了达尔文的研究成果。他说:“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著作中是从建立在偶然性上的最广泛的事实基础出发的。正是单个的种属内部的各个个体间的无数的偶然差异,正是可能增大到突破本属的特性的并且其最近原因只在极其稀少的场合才可能得到实证的那些差异,使达尔文不得不怀疑生物学中一切规律性的原有基础,不得不怀疑形而上学地固定不变的原有物种概念。”②很明显,恩格斯根据生物进化论,不仅认为必然性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而且认为偶然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构成了规律的基础。

哲学教科书的作者们为什么在论规律的时候不引用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呢?这可以设想为教科书的作者们出于体系的考虑,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放到辩证法的诸范畴中去论述。但是,为了体系而牺牲原理的科学性是不可取的。

其实,不引用恩格斯的言论并非考虑不周,而是作者们在以经典力学为基础构造规律理论的时候,恩格斯的上述思想是不可接受的。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教育部组织而由肖前等主编的哲学专业教材。该教材在解释本质联系的时候,举了万有引力定律、欧姆定律和元素周期律;在解释必然联系的时候,举了电磁感应定律;在解释稳定联系的时候,举了自由落体定律。科学史告诉我们: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于1687年公诸于世的;欧姆定律是欧姆于1821年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是由门捷列夫于1869年确定的;电磁感应定律理论体系由麦克斯韦完成于1873年;而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则是牛顿之前的伽利略所发现的。这就是说,教科书的作者们在论述规律理论的时候,引以为据的科学材料全部都是一百多年前属于经典力学领域里的。十年过去了,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忠实地沿袭了前一种教材的观点和材料。而1993年7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保留了上述观点但省略了引证材料。这就奇怪了:哲学向来被认为是自然认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是在规律理论问题上竟然可以对一百多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不置一词!如果避而不谈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耗散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混沌学等现代科学以及模糊数学而要谈规律理论,那不仅是值得怀疑的,而且是令人忧虑的。

二、机械规律论的由来

机械规律论是18世纪建立起来的机械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吹响了自然科学独立战争的进军号,而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则宣告了自然科学的真正独立。自然科学独立运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热力学、统计力学和电动力学相继建立起来了,古典物理学在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又揭示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从而把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运动规律联系起来了。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再次证实了牛顿力学的普适性: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分子原子,似乎都遵循着力学规律在运行。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物理理论接近最后的完成,今后要做的只不过是把物理常数测得更准确些。

力学在自己的胜利进军中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这便造成了一种错觉,它以为力学规律便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普适性是绝对的、无限的。力学在自身的发展中力图成为一种世界观。这是各种科学体系都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趋势。物理学家惠更斯认为,在真正的哲学里,所有自然现象的原因都应该用力学术语来陈述。天文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甚至宣称:“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运动”。③的确,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的力的概念,亦即力学的思维方式迅速推广到各个不同的领域:热力、电力、磁力、化合力、生命力、智力、购买力等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自觉地运用力学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笛卡尔写了《动物是机器》,拉美利特写了《人是机器》,圣西门建立了“万有引力哲学”。力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完备的自然科学体系,它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机械运动规律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产生。

机械规律论,就是将机械运动规律当作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或唯一规律的理论。其特点就是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绝对地对立起来,将规律性与必然性等同起来,而把偶然性排斥于规律之外。如拉普拉斯认为:只要知道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现状,以及支配这些事物的规律,那么往后的一切就完全决定下来了。④而霍尔巴赫则认为,在自然中“没有偶然”,“偶然”是人们掩盖自己无知的遁词。⑤

经典力学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体系,机械规律论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是由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具体条件所决定的。自然科学要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能以确定不移的事实当武器,以科学的确定性战胜神学的主观随意性。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需要以自然规律的确定性战胜封建贵族的天命观的模糊性;资产阶级在推进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需要以自然规律的确定性战胜自然经济中的经验的模糊性。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它只能以最简单的最不受人的活动影响的物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决不能以复杂系统的随机运动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古希腊文化中的数学和力学传统,也为经典力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以无干扰的天体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为主要工具,通过观测和计算,并以数学公式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首先获得了完备的形态。这种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方法,使严格的确定性成为经典力学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在这种科学基础之上,我们能指望建立什么样的宇宙观呢?

其实,经典力学是人类在16-18世纪所能达到的文明顶峰。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规律论比起宗教神学世界观及其天命论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现在谈论机械规律论,决不是要以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评价历史,而是要说明它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并不具有永恒的意义。当现代科学蓬勃兴起之后,尤其是经典力学所具有的既确定又随机两重性被揭示出来之后,还固守机械世界观或机械规律论,就毫无道理了。

三、辩证规律论的科学基础

恩格斯曾明确提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着的由于对立而产生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以其最后的互相转变或转变到较高形态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⑥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正是自然界辩证本性的生动反映。

19世纪中期,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通过对气体分子运动的研究,提出了统计力学的思想,即物体运动过程的随机问题或不确定性问题。他认为,在大量随机的偶然现象重复出现的过程中,显示出某种必然性。这个思想经过麦克斯韦、克劳修斯和吉布斯等人的发挥,建立起统计力学。由于机械论的巨大影响,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统计力学在科学界受到冷遇。

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的量子性和运动规律的统计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原理是这种量子性和统计性的综合反映。由于量子力学不仅能够解释经典力学所解释的物理现象,而且能够解释许多经典力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如光的波泣二重性问题,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问题,等等。爱因斯坦说:“也许以前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发展成像量子理论那样,能对如此庞杂的一群经验现象提供解释和计算的钥匙。”⑦量子力学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超导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创立量子理论的许多科学家,如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玻恩都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爱因斯坦也曾为量子力学理论的创立作出过重要贡献,提出过光量子假说。量子力学不仅揭示了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规律,而且实现了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的统一。量子力学证明微观世界中单个体系的运动规律只能是几率性的。实际上,经典力学所反映的规律都是以完全相同的初始条件为前提的,初始条件的任何变化,都会使经典力学所描述的运动是随机的。这样,经典力学倒是统计力学的特例。从哲学上讲,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之中包含着必然性。

生物学是最早引入偶然性范畴的学科之一。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达尔文在概括生物变异特性时,把变异分成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两种。他认为,一定变异是生活在相似环境条件下物种个体间出现的相似变异,这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不定变异是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物种个体发生的不同变异,这是偶然性的表现。新物种的形成,就是通过不定变异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不定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偶然性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恩格斯说:“达尔文学说是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的论述在实践上的证明。”⑧从此以后,生物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证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900年,三位植物学家发现了孟德尔在35年前发表的《植物杂交的试验》的论文,人们才发现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孟德尔已经揭示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决定着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经过萨顿和摩尔根的发展,到1917年,遗传学理论体系就以三大遗传规律为基础建立起来了。三大遗传规律,即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揭示了生物进化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的丰富性。分离和连锁决定着生物性状的确定性,而自由组合和互换又决定着生物性状变异的多样性,分离又是自由组合的前提,连锁与互换又相互制约,如此等等。

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由于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电泳技术的出现,科学家不仅了解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而且发现了遗传密码,人们对生物进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DNA的双链结构自行分开,然后复制双链结构,使物种保持不变,这便是必然性机制。但是,在基因复制过程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会因各种不确定的原因而发生随机改变,使生物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不确定的,而且是无限的,这便是偶然性机制。分子生物学不仅证明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统一,而且证明了偶然性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分子层次上的进化,偶然性居于支配的地位,这是分子生物学发现的一个基本事实。

纵观20世纪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混沌学、超循环论等等,包括前面叙述过的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都是以统计数学为基本工具的,它们的研究对象都具有随机性特点,它们得出的结论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所言,统计数学引入物理学激发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使得今天的物理学已不再处理那些必然的事情,而是处理那些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了。”⑨他还说:“在这以后,物理学中就破除了或者修改了牛顿体系的严格基础,而吉布斯的偶然性就极其明显地成了物理学的全部基础。”⑩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论都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应该说,现代科学所研究的既不是必然性支配的必然过程,也不是偶然性支配的偶然过程,而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支配的最可能的过程。这便是世界发展的辩证规律。

当自然科学已经在各个领域深入研究大量的随机现象的时候,哲学仍然在讲授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太缺乏时代精神了。什么是规律?规律乃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外部条件及其相互作用与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或者说,规律乃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发展趋势。这是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答案。它表明:事物发展的趋势取决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事物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的相似性决定了事物发展趋势的相似性;事物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发展趋势的多样性。认识规律,就是认识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②⑥⑧《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80、182-183、174、261页。

③④引自《科学技术史讲议》,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5、88页。

⑤《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4-325页。

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65页。

⑨⑩《维纳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7页。

标签:;  ;  ;  ;  ;  

从自然科学发展看法律范畴的内涵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