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水质改善工艺设计方案论文_陆雪华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水质改善工艺设计方案论文_陆雪华

上海市青浦区河道水闸管理所 上海 201700

摘要:水库是一种自然作用与人工调控结合的产物,其水质状况受到季节、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水力调节、污染控制等人工手段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对水库水质的研究,需要借助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流体力学、气象学、地质学、生态学、模型模拟等多种学科手段。本文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金泽水库为例,简单介绍叙述了水库水质改善的工艺方案。

关键词:水库;污染控制;模型;水质;工艺方案

1.工程概况

金泽水库位于青浦区金泽镇太浦河的北岸湖荡地区。为黄浦江上游分散取水口集中归并提供适当库容的水源,满足相关供水系统在太浦河、黄浦江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满足避污的要求,同时改善原水水质,实现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和闵行五区的水厂持续供水。

水库总库容880万m3,有效库容612万m3,设计高水位3.0m、设计水位1.8m、常水位2.5~2.8m、死水位-1.8m,库底高程-3.3~-5.0m。总占地面积2.7km2(折合4050亩)。

2.设计目标

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要求,金泽水源湖水质应达到Ⅲ类标准(按河流型水源地评价)。

基于来水水质条件,提出以下净化标准: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出水浓度削减率在30%以上,总磷、总氮出水浓度削减率在10%以上,藻类去除率在20%以上,以达到改善水源水质,控制富营养化的目标。

3.工艺设计原则和思路

3.1工艺设计原则

工艺可靠、有经验,适合大流量、微污染水源;造价合理、运行维护成本低,水质改善效果与投入成本(益本比)关系适宜;易操作,运行维护方便;自然生态性好,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原则。

3.2设计思路

1)太浦河来水BOD5、氨氮等主要水质指标较国家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偏高,需要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2)太浦河来水叶绿素α值偏高,在水库中存在藻类增殖风险,对来水藻类进行截留,其次要限制水库中藻类的生长因子,如营养盐和光照;

3)太浦河来水所含悬浮颗粒物浓度不低,且粒径较小,需要相应的工程手段截留去除,如沉淀池;

4)本项目占地面积相对供水量很小,水体在库中停留时间偏短,须综合运用多种强化净化工艺措施;

5)影响水质的不良因素较多,且有一定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成熟的单一的工艺措施可以直接引用,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集成。

4.水质改善工艺设计

4.1生态前置库设计

生态前置库主要通过自然沉淀去除大颗粒无机悬浮物质,同时利用生态拦截带上水生植物根系的过滤、接触沉淀作用以及吸附作用快速去除比重较轻的悬浮物质及藻类。

在引水闸入口附近构建生态前置库,主要由沉淀区、生态导流屏、生态拦截带、溢流坝等构成。来水由生态导流堤引导进入沉淀区经过约6h停留时间,在沉淀区内部沿水流方向每隔80m设置生态拦截带;在生态拦截带内构建柔性网格浮岛,种植香蒲、香菇草、粉绿狐尾藻等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末端设有溢流坝,下部伴有沉淀物的来水经溢流坝拦截后沉淀在坝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强化净化区设计

强化净化区通过强化净化的工程手段,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达到对来水水体中氨氮,BOD5的去除。

内部构建框架结构式立体生物槽并悬挂人工介质;人工介质下设置水下推流曝气机和推流混合器;两边水表面布设柔性网格浮岛,种植香菇草、香蒲、黄花水龙等,以利于浮游动物生长;通过生物膜系统的生物降解、生物摄食作用去除氨氮、有机物、藻类、微小碎屑物等。

强化净化区后端设置沉淀区以及生态浮岛带,用以沉淀截留强化净化区出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4.3生态调控区设计

生态调控区的主要设计目标为通过生态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降低水体中营养盐含量。

在生态调控区的近岸区域构建生态缓冲带,种植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等,浮叶植物荇菜、菱、睡莲等,沉水植物苦草、眼子菜、金鱼藻、黑藻等;最终形成20-30m宽度自然型水陆交错区域,以利用水生植物及其附着生物的生态调控作用抑制藻类增殖。

在生态调控区内放养凶猛鱼类控制食浮游动物鱼类数量,提高浮游动物密度,提升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摄食压力。

在库内易于形成死水缓流流态的区域中心位置设置定向推流混合器,通过定向水力调控消除库内死水区,抑制藻类集聚繁殖,增加浮游动物生存空间。

在生态调控区出口附近区域构建组合式生态浮岛,浮岛下方吊养贝类滤食悬浮物和藻类。

4.4生态净化区设计

通过人工表流湿地的构建,完善生态系统生物链。利用沉水植物、基底、微生物耦合形成的生态净化体系的综合作用对来水中的SS、TN、TP、有机物等污染物进行进一步沉淀、吸附、吸收、降解。

在生态净化区的近岸区域构建生态缓冲带,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最终形成20-30m宽度条带状的自然型水陆交错区域。

生态净化区中间建有沟渠,底部设置人工生态水草。在沟渠两侧主要种植眼子菜、黑藻、金鱼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在生态净化区内放养凶猛鱼类,控制草食类鱼类的种群数量,有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和生长。

4.5清水涵养区设计

清水涵养区的主要设计目标为维持清水水质,抑制藻类增殖现象的发生。在清水涵养区的近岸区域构建生态缓冲带,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最终形成10-15m宽度条带状的自然型水陆交错区域;对易于形成死水缓流流态的岸线区域,适当增加生态缓冲区面积抑制藻类增殖。在库内放养低密度滤食性鱼类,控制藻类增殖;在库内容易出现死水状态的区域设置定向推流混合器。

5.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综上所述,预计总净化效能为:氨氮30-35%,BOD530-35%,总磷16-22%,总氮12-16%,SS 28-40%,藻类20-23%。

但上述总净化效能的估算是基于环境水温在20°C的基础上做出的,若考虑到温度的季节变化,夏季运行条件下工程运行效果可能会优于前述预计;相反,在冬季运行条件下,由于水温偏低,水运动粘滞系数增大,生态前置库的SS沉淀去除效果将出现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减缓,强化净化区的净化效果会出现季节性减弱,工程总净化效能将低于前述估算值。

6.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水资源的消耗增加、水质的污染日使用水紧张且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饮用水资源受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态平衡遭破坏。

城市供水水库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生态型水库,对库区生态要求比较高,是将生态化技术设计要素应用在人工水库生态化领域的一种体现。在水库库容受到一定限制,取水源水质条件不乐观的情况下,采用何种生态技术来改善水质,使其符合集中式水源Ⅲ类水质要求是设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

水库的水生态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水利专业的支撑,还需多个专业的协同配合。

论文作者:陆雪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水质改善工艺设计方案论文_陆雪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