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论文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

文冬妮

(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类型多样的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但其现有的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为实现其持续发展需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优化。鉴于此,文章运用生态学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在遵循保护优先、市场导向和体验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当前生态科普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桂林

桂林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是峰丛喀斯特地貌和峰林喀斯特地貌演化的独特呈现,也是全球塔状喀斯特的代表地,保留了从岛状峰丛、连体峰林到孤立峰林连续演化的景观,以及峰林片区不同高度的地下河脚洞、峰丛片区的竖井状洞穴。另外,其独有的生态环境还孕育了类型多样的生物种群,这些生物种群构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岩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的科研、科普价值。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生态低碳的方式发展桂林旅游产业,将桂林建设成为生态科普旅游发展成熟、经济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丰富独特,对其进行生态科普旅游开发,不仅可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开展科考、学习、交流,为遗产地保护筹集大量的资金,推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持续发展。还可进一步提升桂林旅游品牌知名度,促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然而,当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科普旅游开发不够系统、开发方式较为单一,旅游开发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层次较低且同质性较高,现有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难以在同类型产品中彰显特色,也未能较好地与其他热点旅游景点或品牌性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难以满足游客差异化的生态科普旅游需求。鉴于此,文章基于生态学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一、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理论

协调与平衡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生态学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其主要由生态伦理、生态系统、生态工程及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构成。其中生态伦理从生态的道德关系角度强调人与动物、植物、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倡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中各成员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同时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互相适应的协调变化之中。生态工程学是运用生态学知识,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最大发挥资源潜力,防止与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的理论[1]。景观生态学包括两方面:一是地理学的景观;二是生物学的景观。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提出的景观生态学概念是指对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景观特性、生物因素、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分析[2]。简言之,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会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活动和人类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通过护士职业市场调研,了解护理职业岗位要求。目前,护士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临床、社区和家庭护理,面对这三种岗位都需要护士具有为护理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的专业能力;具有自学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的社会能力。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世界上最美观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地球上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土层极薄、地表容易漏水、成土速率慢以及植被破坏难以恢复等方面,对其开展旅游开发则需严格遵循生态学理论,同时也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开发指南,通过生态设计、生态补偿与生态管理等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二)体验经济理论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其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一词最早由阿尔文·托夫勒在1970年提出,他认为体验经济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派恩二世(B.Joseph Pine II)和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1998年提出体验经济的内涵: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在消费者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美好的体验使消费者记忆深刻,进而形成难忘的回忆体验,从而使消费者想要为此类活动付费[3]。体验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开发活动要求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同步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

自然遗产类景观相较于其他景观普遍存在游客感知度低、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与游客寻求体验的内在需求出现脱节,使得旅游开发呈现出“很有说头,只有看头,很没玩头”的自然遗产类景观常态。随着旅游活动普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传统观光式旅游,不局限于听故事传说,他们更想通过有趣的旅游活动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而现有科普模式多缺乏趣味性、互动性与体验性。文章将体验式旅游需求为核心,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舞台,以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为道具,以引导游客参与体验为目标,进行旨在为游客创造深刻记忆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在投资阶段,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是以图纸介质积累工程数据为主,该方式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与错误的发生。BIM数据库中数据信息具有海量性,可以实现方案的对比,信息数据可以复原,利用三维形式加以展现,投资方可以根据项目方案对模型进行修改与更新,形成不同的方案模型,并自动计算不同造价数据及工程量,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投资阶段,BIM技术具有重大作用[3]。

二、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要求旅游开发设计必须遵循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在旅游开发活动中会不同程度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一些影响对遗产地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中必须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在建立和完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名地及缓冲区保护措施的基础之上,再对可开发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行为,开发的同时要优先建立可开发区域的保护体系,据此确定不同区域的旅游开发等级,充分使用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景观建筑设计,以保护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典型的生态环境系统、特殊的自然景观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地质地貌。

(二)市场导向原则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其他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开发,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产品独树一帜,这不仅需要挖掘当地特色,更需要以游客市场为导向。在进行生态科普旅游开发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与预测,针对不同客源地、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细分市场的游客需求,结合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特色,通过确定特色主题,策划项目活动,设计旅游线路等过程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加工组合出具有多元化、多功能的复合型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内在需求,创造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活动中的舒适性和娱乐性,简单的观光游览活动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更多要求产品的多样化以及服务的个性化,旅游需求结构中情感需求比重逐渐增加。自然遗产地类景区相较于其他旅游景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仍存在游客融入性差、感知程度低、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中尤其要注意体验性原则,做到以游客体验式旅游需求为核心,开发设计充满教育性、创新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引导游客深入参与,为游客创造难忘回忆的旅游体验,真正做到旅游活动的寓教于乐。

三、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3.创意产业园区

图1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图

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特征是指根据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要求,去规划在空间上的结构布局,主要体现为“一轴两带,双翼七区”的空间结构特征:1.一轴,遗产地的核心发展轴,指遗产地从北到南的中轴线,贯穿大圩、草坪、杨堤、兴坪、葡萄等地到阳朔县城。2.两带,遗产地内漓江水系游览带(桂林雁山区到阳朔县,是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最核心的区域)、桂阳公路(G321)生态休闲带(以桂阳公路为轴线,从雁山、大埠、葡萄、白沙一直到高田这一带的喀斯特峰林平原,属于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的优势地区)。3.双翼,生态休闲科普旅游发展翼(遗产地东侧,包括大部分以杨堤为中心的遗产地核心区域,以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为主,目的是在休闲度假中普及喀斯特地质地貌相关知识)、专项科普探索旅游发展翼(遗产地西侧,包括大部分以葡萄为中心的遗产地缓冲区域,以开发丛林探险、科普探索等旅游为主,以达到使游客在创意体验项目中获得科学知识)。4.七区,根据遗产地旅游资源特色及分布,分为七大功能区,分别为喀斯特山水观光休闲区、喀斯特人文景观休闲区、喀斯特户外运动体验区、喀斯特生态农业度假区、喀斯特科普知识学习区、喀斯特文化创意产业区、综合旅游服务区。

由图1所示,该模式图反映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体验设计、体验主题、体验场景、体验情节、体验服务、体验实现与获得等,展示了生态科普旅游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特征影响下具体的开发过程。可见,在不同的生态科普旅游体验场景中,游客参与形式各样的体验情节,通过与体验服务项目、体验服务设施、体验服务人员、体验服务氛围间的互动,而产生不同的体验。该模式不仅强调了生态科普旅游的实现与获得,还侧重于对生态科普旅游各要素的管理,以便于对其展开延续发展,而非局限于现有的生态科普旅游活动。

1.山水田园科普游。合理开发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鬼斧神工的峰林、相映成趣的山水、葱郁生态的山野、散落田园的“乡愁”小村等资源,在主题乐园开发模式主导下,可通过山水+村落文化知识、山水+田园种植技术、山水+古诗词文化知识、山水+地质科普知识等创意融合式旅游开发来体现桂林喀斯特山水田园科普旅游产品的创意和个性,通过水陆空等不同游玩形式的创新来突显喀斯特山水田园科普旅游产品的趣味性。

体验设计是对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设计手段和技巧的研究,探寻实现生态科普旅游体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各要素的协调和安排,让游客在娱乐的过程中、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感受生态、认知科普、培养对生态科普的兴趣,在获得特殊而美好的经历和回忆的同时,达到生态科普旅游的教育目的。体验主题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核心所在,凝聚着旅游产品特色和促使游客产生消费行为的刺激物,通过生态科普旅游体验主题的提炼确定,可有效地激发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联想并与所接触的生态科普信息产生共鸣,开展自身积极的反映和思考,达到生态科普的目的。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和美学价值,同时其大量的地质和生态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值得向公众普及。为实现公共科学知识的社会共享,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国家也鼓励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普教育基地模式来开发科普旅游。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在葡萄镇和桥头铺等科普知识学习区通过建立喀斯特科普教育基地的模式开发生态科普旅游。一方面,可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相关地质、生态科研组织或协会进行深入合作,科研院校和组织具有从事生态科普的智力优势,对遗产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了解得更为详细,有助于更科学合理地对遗产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科研基地模式有助于将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定向针对性地推广给目标客源群体,并通过国内外的科学研讨会、科普知识讲座等交流平台进行精准营销推广。同时,可建立动态的遗产地地质系统、生态系统模型或影视作品,重点展示地壳运动、地质演化、喀斯特地貌发育等价值高、趣味性强、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项目,并可由此开发系列科考研修旅游产品,吸引具有国外高消费能力的游客群体。

此外,民立中学历来也有演剧祝圣的活动,直到1908年8月,其演剧祝旦活动受到王安民的指责,从此不再举办演剧。《新剧史》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

1.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以游乐为目的的仿真环境塑造,特点是将主题融入游乐园中,游乐内容与形式围绕既定的主题展开设计,园内所有建筑物的色彩造型和植物外形都为主题服务,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游园线索[4]。主题乐园具有陈列展示、影视体验、参与互动等多种产品形态,包括静态展示、观光游览、动态表演、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质地貌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在大埠、白沙等户外运动体验区具备了主题公园模式开发的必要条件。合理运用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中自然和人文两大类的精华,经过创新设计旅游项目和精心包装向游客推广,凭借其对生态环境的真实再现,对地质知识和历史人文的浓缩,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休闲功能,还能寓教于乐,实现生态、地理等科学知识的普及。具体可围绕“喀斯特”为主题,以“地壳运动”“喀斯特地质演变”“地质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等为模板单元,设计地壳运动的5D动感电影,古生物再现VR虚拟幻境,地壳运动模拟等趣味性、参与性十足的旅游活动项目,来构建集休闲、体验、科普、探险功能为一体的地质主题公园。

创意产业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综合[5]。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葡萄镇的文化创意产业区通过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遗址、轻工业和生态农业,创造设计出游客所需或感兴趣的旅游项目。还可采用创意产业园的形式对遗产地农副产品与民间技能进行标准化生产或创意性转化,使之保有遗产地本土文化色彩的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商品市场需求,以达到创意产品化、产业融合化的目的。这里所说的产业园不仅具有生产创造功能,还应具有旅游功能。因此,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旅游需求,其建筑形式、景观设计都要具有喀斯特地貌的特色、生态景观的特色,并开放部分生产车间或创造工作室供游客参观游览,还可将现代娱乐设施、休闲项目等纳入其中,将产业园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深度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观景、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园区,既可以实现园区创收,又能展现地方文化活力,是促进遗产地生态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开发模式。

体验场景是指呈现体验主题与主题有关的所有景物,即主题体现所处的活动场所,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场景的设计,不仅是一种体验景观的呈现,而且可以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浓郁的生态科普环境氛围,配合游客生态科普旅游行为的进行,较好地增强了旅游活动的真实感。结合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景观特征及其开发现状,文章提出了以下几种体验场景:

对于以上各能力培养方面,设计评价表格,同时要求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匿名互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各类评价结果及时通过座谈、微信、QQ等多种方式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形成性评价改掉了学生学习中常出现的惰性,克服了应付心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有阳朔国家森林公园、雁山国家植物园、大圩古东瀑布、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但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内容较少、产品体系较为单一,旅游形式仍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创新性、体验性与参与性。同时现有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对喀斯特地区独有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特色未充分挖掘。为此,文章结合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现状,借鉴生态学理论和体验经济理论构建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图1),探讨如何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的影响下,以生态科普旅游服务为舞台,以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为道具,引导游客参与体验,形成美好而记忆深刻的生态科普旅游开发。

2.科普教育基地

4.现代博物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具有向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功能[6]。现代博物馆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展示方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陈列摆放,而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设施以及先进的穿戴体验设备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更生动直观地展示给普通大众,同时举行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科学活动,吸引游客参与。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为一体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因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严格保护要求,致使普通游客无法近距离探索观察喀斯特地貌,因此可在葡萄镇、雁山区等地的科普知识学习区采用现代博物馆模式,可通过引进高科技VR虚拟仿真技术、5D仿真感触技术再现桂林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满足游客零距离欣赏自然遗产地的需求。同时举行游客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亲手制作喀斯特各种地貌类型的模型、微缩景观等体验式活动,打造全国首家自然遗产地真人互动式高科技体验中心。现代博物馆模式对游客而言,不仅能使其切身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崭新旅游体验,还能在游乐玩耍过程中获取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相关的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终身学习;对政府和企业而言,这不仅是保护和开发自然遗产地旅游的最佳方式之一,还是增长游客科学素养,提供游客终身教育的场所。

现阶段,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致使应用于各个行业及领域中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逐渐增多。受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生产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元器件的企业或厂家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所生成出的电气设备元器件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若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企业,在进行元器件的采购过程中,未能对元器件的质量、标号、规格等做细致的对应筛选,将会导致劣质元器件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之中,进而出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可靠性降低现象的发生。

体验情节即是如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科普主题,呈现生态科普景观,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体验情节主要是指参与性生态科普活动项目、常设和临时的表演性活动项目、及饮食、住宿、游览、娱乐等功能性服务环节。文章结合前文的综合分析及相关理论的指导,提出了以下几种体验情节:

第一,对信息渠道进行融合。受大数据技术的影响,媒体信息渠道从以往的电脑PC端逐渐向智能手机端转移。网络是新媒体当下的主要传播渠道,但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形势来看,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发展更偏向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照片、视频的拍摄作为现代智能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智能手机拍摄照片及视频的清晰度以及照片及视频的色彩处理技术完全满足网络传播的要求。对信息渠道进行融合是增强媒体信息的互动性以及媒体信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2.古村落生态科普游。依托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把握美丽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的契机,借助规划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对规划区村落,以及闲置、废弃的民居进行改造建设,以原住民、原住房、原生活、原生产为开发对象,可建设以原生态为主题的乐园或以古村落为核心的生态博物馆,开发以游居、野行、修学为特色的喀斯特古村落生态科普旅游产品。

3.丛林探险科普游。设计以“丛林探险”为主题的生态科普旅游体验产品,使游客学习丛林谋生技能,了解丛林野外生存知识,培养锻炼独立生存的技能,在探险科普旅游活动中介绍野营生火技巧、野外生存技能、越野线路规划、急救知识等内容。促使游客在丛林探险科普旅游中不仅能探索自然的奥秘,还能掌握户外远足的必要科学知识和安全技能。

4.户外运动科普旅游。与国内专业的驴友俱乐部和户外运动机构合作,完善户外旅游的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措施,举办喀斯特遗产地户外马拉松、自然遗产地山地骑行等户外运动赛事,定期开展普及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科学知识的骑行、徒步、登山绿道和天然露营地等旅游活动,将自然遗产地建设成桂林热点户外运动科普旅游目的地。

5.喀斯特洞穴科考游。以洞穴探索为主题,对遗产地内许多未被发现和未被开发的地下洞穴,如莲花岩、冠岩地下河洞穴系统、光明山大岩、碧莲洞、穿山岩、阳朔来仙洞、聚龙潭、瞻鹤洞等进行探索发现,同时举办类似于洞穴旅游科考节的科考活动,与国内外顶尖洞穴探险专家、专业探险机构和户外团体合作开发安全但刺激、趣味的洞穴科考旅游产品,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和青年群体。

对照组15例患者采用的是CT诊断,方法为: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部位为患者的腰部,扫描顺序为:L3/L4~L5-S1平扫,调整层厚度为1.5mm,螺间距为1.0mm,倾斜角度控制在30°,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6.喀斯特生物科普游。生物科普旅游是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最普遍的旅游产品,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拥有大量丰富的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借鉴现代博物馆开发模式和科研基地的体验场景,以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核心,开发植物和动物科普旅游产品,向公众展示遗产地动植物在维护遗产地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以及了解动植物分布特征和生活习性,增加游客的科普知识。

四、结 语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不仅迎合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的需求,而且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现有开发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在对其进行综合探析后,文章在生态学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构建的保护优先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和体验性原则,进而阐明了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一轴两带,双翼七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特征;主题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创意产业园区、现代博物馆等生态科普旅游体验场景;山水田园科普游、古村落生态科普游、丛林探险科普游、户外运动科普旅游、喀斯特洞穴科考游、喀斯特生物科普游等生态科普旅游体验情节。因受多方因素的限制,文章并未能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基础上,阐述具体的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文章研究的不足期望在今后继续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而且,教研室(系)主任是由学院选择直接任命,没有行政级别,没有足够的经济补贴,办公条件也不够到位,教学活动开展的软硬件实力受限,也经常受到同行教师的抵触,工作积极性受压,更谈不上专业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对教学和教学管理非常不利的事情。

参考文献 :

[1]云正明,刘金铜,等.生态工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39.

[2]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8):1615-1621.

[3]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02.

[4]周向频.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 [J].城市规划汇刊,1995(4):13-21,62.

[5]韩宝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实践系统演化本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1):25-34.

[6]关晓平.国内外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研究与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5(4):83-84.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in Guilin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Wen Dongni

(College of Tourism,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1)

Abstract : The Guilin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has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re exist many shortcomings in its cur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model needs to be optimized so as to achiev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is,the article uses ecological theory and experiential economic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ite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as a priority,market orientation and experientiality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Keywords : Southern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Guilin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9)01-0007-06

收稿日期 :2018-07-16

基金项目 :2016年桂林市科技攻关项目“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62603)和2016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旅游开发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8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文冬妮(1985— ),女,广西玉林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责任编辑:韦国友)

标签:;  ;  ;  ;  ;  ;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