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指标的研究论文_胡俊杰,齐利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572733)

摘要:设备可靠性指标是确保核电厂的生产安全的重点因素,同样也是核电厂设备可靠性管理的核心指标,有助于加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大部分核电厂都结合设备可靠性指标对企业管理进行了改革,以核电厂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合理的设备管理模式,并通过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按时维护方式来实现设备的可靠性,以确保核电厂的生产安全。

关键词: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指标;设备可靠性管理

一、引言

和一般电厂以及工业机构不同,核电厂设备安全管理的运作就是依靠于系统与设备的功能执行的可靠性,关键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核电厂的停运,问题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到核安全以及人员生命安全。因此,核电厂应当注重设备可靠性管理,而设备可靠性是设备的基本功能在工作时间中不出现问题,这就表现在设备本身的可靠性以及应用的可靠性,其中设备本身的可靠性是指固有可靠性,是指设备的整体过程(设计——生产——安装——试运行)中应当具备的可靠性;应用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是设备运行与日常维护。现阶段,设备可靠性管理的维护方式中包含了定期检查与事后修复两种方式,但是,不具备定量化系统设备管理方式。因此,为了能够加强核电厂设备的可靠性,INPO(美国核电运行研究所)、EPRI美国电力研究协会、COG(加拿大中水堆业主组织信息安全委员会)等多个核电研究机构都建立的设备可靠性研究小组,创建了能够测量核电厂设备可靠性的指标,就是本文中提及的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指标(ERI)。其中,加拿大信息安全委员会是以美国核电研究机构的设备可靠性指标作为基础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目前,在国外核电厂设备可靠性管理中该指标已经实现了广泛应用,并且也提升了核定行业的经济效益。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形式十分简单,但并不应当其对系统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的设备维护成本,因此在安全指数需求高的产业中获得了高度重视。

二、设备可靠性指标

核电厂设备可靠性管理结构是由6个环节组成的(如图1),分别是性能检测实施、设备分类及识别、纠正行动、持续改进、寿期管理,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都有着明确的划分。设备可靠性指标中包括了8个主要指标和19个次要指标,在次要指标中还分为7个滞后指标和12个超前指标,其中滞后指标分数能够表现出设备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比如是核电厂发电量或者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电损失率,当设备出现了问题并不会当即表现出来,而是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有所表现,因此这些指标被称为是滞后指标;而超前指标分数能够表现出设备没有出现的问题,在事故发生前结合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评估设备状态,指标是超前或是滞后是由测量过程来决定的,指标分数见表1与表2。设备可靠性指标并非是根据设备检测结果来测量的,比如是单体设备运行的压力、振动以及温度等微观性指标,其测量的是宏观性指标,以设备的发电指标下降、系统健康值降低等情况为例,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设备存在问题了。

此外,在设备可靠性指标中的分数结果中,当超前指标比重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设备应当进行检查或是维修,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应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前发现设备问题,并非当事故出现之后进行应对。

由于设备运行状态的情况能够直接表现在发电量上,维修环节则是保障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及当出现非预期达到运行上限值、操作人员巡视检查、关键设备出现问题等情况下,都会对人员的操作注意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影响运行指标就会因为设备问题而干扰到核电厂整体的常规工作,因此,在设备可靠性的主要指标中发电指标、维修指标或者是影响运行指标比重大。

三、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应用

设备可靠性指标是确保核电厂设备的运行处于常规状态的关键方式,在次要指标中的超前指标能够显示出核电厂的整体健康状态,并且运用相应措施来加强涉设备的可靠性,大部分设备可靠性指标要运用趋势分析结果来体现核电厂设备的性能状态。比如是关键预防性维修工作延长,核电厂会在某一个月中让其中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时间向后延长,从而进行其他紧急项目,次月的时候会出现其他工作的延长,而这种延长趋势就会持续好几个月的时间。偶尔性的工作调整也许并不能够表现出问题,但是连续性的调整就一定表示核电厂的管理工作有问题。结合核电厂的基本情况可以自行选择设备可靠性指标,分数可以选择[0,10],也可以选择[0,100],只要可以匹配到设备性能就可以,应用规定并不具备强制性。

此外,核电厂的常规运行中也非常注重运用的可靠性,而结合宏观性方面来检测设备性能,应当包含相关运作事件、运作管理、维修工作等内容。运用及时的设备检测主要指标,就能够知道核电厂工作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核电厂设备安全管理的相关决策奠定一定的基础,才能够确保核电厂的管理措施具备一定的纠正性。例如是在核电厂的常规工作中将级别下降但符合维修工作要求的设备当做是选择性维修,若在这一累积指标上价降低了,就会造成预防性维修工作延长指标的增加,也就是说预防性维修工作会比预期时间向后延长,但是不会超过最后维修时间。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因未及时维修而造成设备问题,从而影响到防范措施的开展效果。

四、结论

在文章内容中,本文展开了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指标的研究,从指标的基本内容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并且了解设备可靠性指标在国外和工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也逐渐重视起该指标对核电厂生产安全以及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如今,在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指标的推广与应用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就是要妥善处理好设备可靠性指标在我国核电厂的工作标准化,而这就要求行业中应当参照美国核电研究等相关机构的指标基础进行恰当的修改,才能够确保核工业的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彦君,赵锋,王海峰,陈超峰,沙向东,上官志洪.核电厂应急监测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6,(05):1-5.

[2]郑立军,郁光廷,靳江涛.重水堆核电站设备可靠性提高的创新与实践[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6,(02):17-19.

论文作者:胡俊杰,齐利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指标的研究论文_胡俊杰,齐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