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论文

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论文

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

吴 慧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0)

摘 要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平等理念,对当今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真正懂得孔子的教育平等理念,便要知晓它的思想根源、具体实践中是如何阐释的以及关于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若干争议。

关键词: 教育平等;思想根源;基本阐释;若干争议

一、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思想根源

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来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倡敬爱父母、兄弟、君主,这种爱是建立在父母之亲、血亲之情、君臣之信基础之上的。“爱”是人内心自然而然生出的情感,“仁”则将“爱”赋予了一层社会道德价值。“仁者爱人”,不仅要爱亲,而且要爱别人,不断升华进而达到泛爱的境界。这种泛爱精神在教育上体现为教育平等理念。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个体的,“习”则具有社会性;“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基本阐释

1.“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之前的教育特点是“学在官府”,教育只在少数贵族子弟中进行。随着官学的衰废和社会发展,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便成为孔子创办私学的教育方针。“类”即种类的意思,“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从他弟子的出处来说,春秋末期,孔子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声名显赫,来自齐、鲁、吴、楚、宋、秦等国的人求学于孔子门下。从孔子弟子的出身来说,贫富和身份地位悬殊:有商人,如春秋时期著名富商子贡;有贵族,如鲁国的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但大多出身平民,如居住在简陋小巷却自得其乐的颜回,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的曾参等。不论求学者来自哪个国家、哪些地区,不论他们家境显赫或是贫穷,只要主动来求学,孔子都予以教诲。《论语》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认为,不论所处环境的好坏,只要他们洁身自好,怀着一颗诚心来拜访,就应当予以教导,以求其进步。

除了卖惨以外,原本阳春白雪的文艺片有时也会走向对立的土味营销。例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深入山西农村,在墙上刷上“看江湖儿女,得金童玉女”“看江湖儿女,没有剩男和剩女”等标语,但无论是与核心票仓不符的土味营销、还是与锦鲤杨超越的“破壁合体”、与《环球时报》胡锡进的口水大战,虽然引发了高关注度,却未能有效转化为购票热情。

2.“因材施教”的思想。北宋人程颐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因其材而教之,必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通过与弟子的交谈和相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并且因其材来培养。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不解,问其中的原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了解学生的性格,并给予他们适宜的教导,给性格懦弱的冉有鼓励,给性格好胜的子路泄劲,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在实施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应符合差异性原则,人的天赋各有不同,我们应提供多元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需求。

然而,大多数新工作可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因此可能无法解决非熟练工人的失业问题或只能以极低工资就业的工人问题。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甚至那些需要高智商和高创造力的工作也可能逐渐消失。国际象棋世界就是例子,能够说明这种可能的趋势。在IBM的计算机“深蓝”于1997年击败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的几年后,人类棋手仍在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被用来训练人类神童,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团队证明比单纯的电脑更加优越。

3.“师生平等”的思想。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不仅体现出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也是一种师生平等观。不论自己的身份、地位如何,孔子都提倡向身边的人学习,无论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亦可以学生为师。每个人都有优势与不足之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勇于求师。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也。”意思是遇到践行仁德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不让”更准确地说是不甘落后的意思,尽管儒家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师的地位是十分庄重和尊贵的,学生应当服从老师。但孔子希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而不应把对老师的敬畏心理看成一种障碍。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平等需要师生平等,在知识和真理面前,互不谦让。

三、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若干争议

2.“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教育对象问题。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只有绝顶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不可以改变。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分析,孔子是不是依据人的智力水平而对教育对象有所选择呢?孔子是不是认为绝顶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不可改变而不教导了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须清楚何为“上知”、“下愚”。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为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谓生而知之者,是无需老师传授就明白的人,靠的是非凡的才智和亲身的实践;困而不学者,是指有困惑也不去学习的人,前者为上等人,后者为下等人,他们分别处于学习的两个极端,很难改变。孔星衍《问字堂集》云:“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虽然孔子依据获得知识的途径将人划分为四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并未称赞过谁是“生而知之者”的上等人,包括他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仿佛是难以抵达的境界,因此“上知与下愚”的着重点应在“下愚”,即“困而不学者”。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位好古敏学之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他提出“下愚不移”是希望那些“困而不学者”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勤勉好学,不要成为“不可移”之人。

1.“自行束脩以上”中的教学费用问题。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都提倡“有教无类”,但有很多学者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苏格拉底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孔子却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束脩”在古代指的是用十条干肉扎成一束,拜师时送的见面礼,后人则用来代称给老师的酬金。按这样来说,孔子的确是要求收取学生的学费。这样便引来争议,对于一些交不起“束脩”(酬金)的寒门子弟,就不能够求学于孔子门下了吗?又何谈“有教无类”呢?但这里的束脩指的并不一定是见面礼,若读成“自行/束脩/以上”,就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意思。在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脩。若读成“自/行束脩/以上”,则译成“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这一角度剖析,束脩指的并不是学费,这句话是说等学生到了适当的年龄立志于学才开始施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儒者,又怎会大肆宣称自己一定要收取礼品才施教呢?即使接受学生诚心送来的薄礼也无可厚非,换位思考,生活总是需要维持的,学生用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求学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切不可重本抑末,以此否认孔子的“有教无类”论。

(1)确定分井段施工环节的钻头选型、喷嘴组合、钻具结构和钻井参数,与钻头预进尺相对应、与地层特征相配伍的钻井液性能、处理剂加量。

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教育问题。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常被认作孔子对女子的不尊敬,认为他是一个歧视妇女、鼓吹男尊女卑的人。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为通假词,通“汝”,译作“你们”,“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埋怨”。从《论语》原文来看,其中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举例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曰:女,器也”。再从情理上看,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他是一位重孝道的人,主张为故去的父母守丧三年,慈母的恩情也一直让至善至孝的孔子难以忘怀,他又怎会歧视妇女,歧视自己的母亲呢?当我们在批判某一思想的时候,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中,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以及所推崇的“三从四德”,无不显示出古代女子附属于男子,这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切勿忽略时代特色而片面批判孔子关于女权的问题。

四、结语

教育平等一直是个热议话题,我们呼吁教育平等。尽管关于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仁者爱人”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一种博爱的精神境界;“人性论”的提出为人人都应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教无类”可看作教育起点上的平等,“因材施教”和“师生平等”是教育过程中平等的体现……有关孔子教育平等的一些争议,我们不可片面看待,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能够取其精华,付诸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才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 第1册[M].中华书局,1931.

[3]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31.

[4]傅佩荣.《四书》心得[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An Analysis of Confucius'Educational Equality

WU Hui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Confucius put forward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in educatio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go,which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day.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Confucius' idea of educational equality,we must know its ideological origin,how to explain it in practice and some controversies about Confucius'idea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Key words: equality in education;ideological roots;basic interpretation;some controversies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40-0046-02

收稿日期: 2018-11-20

作者简介: 吴慧(1999-),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标签:;  ;  ;  ;  ;  

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