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论文_蔡霞

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论文_蔡霞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普德园区,310016)

摘要: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的区域,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场所。在区域活动中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进行指导或暗示。然而有时候,教师们的“负效介入”非但无法发挥其在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更有失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介入,才能有助于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从而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与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到主动、充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活动区游戏;自主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正效介入

一、活动区游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从1989年试行,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到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到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活动区游戏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活动区游戏的指导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自己玩;二是教师干预过多,都由教师决定。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有失活动区游戏的意义和价值。

国外有研究表明,成人介入儿童的游戏,会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因为成人在游戏中过度使用行使权力,将游戏过度结构化,从而抑制了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减少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

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巧妙地介入指导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二、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介入的方式

依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教育目标,我注重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充分挖掘资源开展活动区游戏。在小班一年时间进行了有效尝试,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合作性。从实践中得出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平行介入:是指教师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2、交叉介入:是指当幼儿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

3、垂直介入: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的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教师直接干预,加以引导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有效介入的方法

活动区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作积极有效的指导。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归结了几种有效的介入方法。

1、心理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区游戏时应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语言指导

(1)提问。提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面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面行为的出现。

3、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

(2)提供材料。幼儿在活动中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交往频率最低。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

4、个别指导

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因人施教。所以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游戏时,应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幼儿。

四、有效介入的判断

有效的指导策略能帮助幼儿迁移、建构、提升经验,使活动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使幼儿探究、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还能让幼儿正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如何判断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呢?《指南》给出了三条检验标准:

1、教师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如果教师的介入是通过观察,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那么就是“正效介入”。如果教师的介入干扰和转移了幼儿自己的游戏,使幼儿行为变得被动而无趣,那么这个介入就是“负效介入”。

2、教师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如果教师的介入能使幼儿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下,充满兴趣地得到一个新的知识或信息,懂得一个新的道理,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那么就是“正效介入”。如果教师的介入要求太高,幼儿接受时感到困难,使游戏变成了一种教学和训练,那么就是“负效介入”。

3、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如果幼儿对教师的介入置之不理,那么就是“无效介入”,教师应当立即退出幼儿游戏,继续观察而不强求幼儿。比起“负效介入”,这类介入虽然无效,但对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却非常有用,因为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的游戏意愿和行为水平与自己的介入预期和指导要求之间有什么距离。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上说,并不否定“无效介入”。相反,当教师对介入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进行“试探性介入”,即使无效也无妨。

总之,活动区活动是实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相信随着教师经验的丰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正效介入会越来越多,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论文作者:蔡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论文_蔡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