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探究论文_李金兰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探究论文_李金兰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二小学 河南淅川 474450

摘要:预习是六年级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探究和尝试活动,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知识连续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可见,课前预习尤为重要。本文对小学数学六年级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进行研究,以期为从业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预习能力;培养

引言

预习是六年级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首要环节,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需要解决。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无法很快地了解相关的理论概念以及公式。而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导致对很多数学知识了解得不够彻底。年龄认知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其实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前没有相关的了解,缺少预习环节,造成在听课的过程中出现茫然,对相关的知识不知所措。所以,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预习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预习可以缩短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让学生都能处于一个起点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习能力稍差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六年级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能联系起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掌握的知识;最后,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攻克学习中的难点和恐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小学六年级数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2.1预习要求不明确

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是六年级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基础条件。预习需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完成的时间、程度或者效果等。学生没有明确的任务,因此,预习作业就变成了读课本甚至直接忽略。

2.2预习内容简单化

数学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与学生共同体会知识背后的数学方法,而不是简单教会学生一些运算法则去做题,预习也应如此,而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预习作业往往只强调课本的定理法则,让学生预习陈述性知识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3预习方法缺乏针对性

小学生学习经验有限,缺乏预习方法。首先,在学生阅读课本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次,在预习公式定律时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再次,缺乏对于连续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把握,不能准确地进行知识建构。最后,有些学生把课本上的“做一做”完成便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殊不知做题的真正含义是来检验预习的成果,思考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3培养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策略

3.1预习内容设计要与课本内容保持一致性

预习是在脱离老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预习内容的选取是要保持与课本的一致性的。既不能直接预习课本,又要保持与课本的一致性,因此需要老师对内容有所把握,不能让偏离。例如还是如前所述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224÷4是已学过的整数除法,请研究22.4÷4=?。可以动用曾学过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什么方法,均可。同时,如果还可以自己列举一些被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其它算式进行研究,能否找到这样的除法算式的计算方法。如果有了这样的预习为课堂作铺垫,研究成功的可以汇报,研究未能达成预期的,可以在课堂听取其它同学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在研究之后而不得的情况下,课堂学习也会多一些主动和渴求,这样的知识习得远比直接课堂告知在理解上会更深刻一些。那么课堂上的整理、归纳及运用便是水到渠成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预习既服务于课堂又不干扰课堂,更好的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3.2及时做出评价,增强学生预习能力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查、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检查预习笔记,教师对笔记记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教师讲解时再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肯定其预习的效果。对于疏于预习,在课堂上张口结舌的同学,则予以鞭策;课后,设立预习评比栏,对做的好的进行评比加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共同评出“预习小能手”并给予奖励。评价要突出差异性,不可采用统一标准,以免造成对个别学生的伤害,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他们体会到预习的快乐和必要性,会越来越重视课前预习,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3.3预习检查差异化

课前预习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预习环节,是检验预习效果的手段。可以在新课讲授之前5~10分钟时间进行,目的是大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提供依据。让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对于学生已经理解和基本懂的知识,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大多数学生不懂或者完全不懂的知识可重点讲解。还可以通过小组互助方式进行,让学生相互检查,小组合作交流[6]。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要求教师在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时,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3.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心与好胜心都是很强烈的,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预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进行主动的预习。学生在了解小数大小知识之后,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课后预习的内容:如果将小数点后的0去掉,小数会不会有变化的内容。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去预习相关的知识会加强其在预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

3.5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反馈渠道,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规范书写、按要求完成、及时交、批阅后订正、课内外作业同等对待等。培养学生规范作业的习惯可采用“予以规范、予以示范、予以榜样”的策略。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课本例题格式完成书面作业。做练习时每题之间要空一格,每个练习要空3~5格,写错要用橡皮擦净重写,书写数字和文字要规范工整,等号长度为5~7毫米。还要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其次,在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循,教师要十分注意板书的示范工整、教学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精炼性,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预习能够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7(12):171-172.

[2]谭建明.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有感[J].学周刊,2016(35):139-140.

[3]曹雪蓉.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选择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5):197.

[4]伍棫华.小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方法探究——以小学数学为例[J].中国市场,2015(11):153-154.

[5]洪菲菲.小学数学预习点滴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5):39-40.

论文作者:李金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探究论文_李金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