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分析论文_甘仕春,史飞

白河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分析论文_甘仕春,史飞

白河县国土资源局 陕西白河 725899

摘要:白河县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目前调查全县地质灾害237处,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占全县地质灾害在册点的99.58%,通过对地质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主要特点为群发性、周期性、突发性和链生性等特点,因此对地质灾害治理主要应该以巡查监测为主,对部分隐患点应进行治理。

关键词:白河县;地质灾害

0 引 言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最东部,属秦巴山区。由于当地降雨充沛,水系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时长会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引发地质灾害,民众因此而遭受经济财产损失,严重者威胁当地群众生命。地质灾害对工程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威胁已经成为白河县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对白河县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和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防灾减灾具有很大意义。

1 白河县地质环境条件

1.1 气象水文

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特点。4~10月份为主要降水期,其中6~9月降水量最大。9月份出现连阴雨概率占全年的47.4%,降水量在30-100mm之间。连阴雨以短期、弱强度为主。区内水系发育,河流较多,主要有汉江、白石河、冷水河、麻虎河等水系。

1.2 地形地貌

区内大地貌单元主要有三个,河谷阶地区、低山区(海拔<1000m)、低中山区(海拔1000~1800m),河谷阶地区:面积6.9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0.48%,低山区:面积1080.4km2,占全县总面积74.5%。低中山区:面积363km2,占全县面积的25%。

1.3 地层岩性

从区内地层岩性特征看,以片岩、板岩、千枚岩为主,表层堆积有第四系,其成因复杂,主要为残坡积堆积和河流冲洪积堆积两大部分。冲洪积堆积仅分布于残留河谷阶地,分布面积较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地质构造

白河县地处秦岭褶皱系白水江~白河褶皱东,寒武~志留系构造层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系海西期构造运动的产物,整体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区域性断裂构造主要位于褶皱构造核部及两翼,构造主要有南东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向。

1.5 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在已经刚化的古构造地质体上进行的大断裂的复活与脉状上升。褶皱表现不明显,对地貌影响不大,局部隆起、拗陷,仅使某些河谷水系的个别地段发生迁移。区内深大断裂的多次复活以及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孕育着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据统计全区自公元788年至1995年间共发生地震20次,最大震级4.5级。4级以下19次。主要分布于区内南东、近东西及南西向区域构造带及附近,属地震Ⅵ度烈度区(《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从地震时空分布特征来看,本区地震具持续活动,震级低,破坏性小的特点。

2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白河县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共有237处,滑坡225处,占94.94%;崩塌11处,占4.64%;泥石流1处,占0.42%。

1)滑坡:区内滑坡主要为堆积层滑坡,共计194个,占滑坡总数的86.22%;岩质滑坡31个,占滑坡总数的13.78%。按照滑坡体体积划分,大型滑坡有3处,中型滑坡有39处,小型滑坡有183处,占比分别为1.32%、17.54%、81.14%。

2)崩塌:由于调查区地处秦巴山地,堆积层厚度小(一般在3m左右),陡坡地段小于1m,所以具威胁的崩塌主要为岩质崩塌。区内调查崩塌隐患点11处,主要为小型,有2个中型崩塌及1个大型崩塌,主要发育于316国道,环县公路,村级简易路沿线,因为崩塌预兆不明显,运动速度快,发生过程短促,不易防范,是白河县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

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是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暴雨作用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等碎屑物质与水混合而成的特殊洪流,表现为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对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工矿生产等造成极大的威胁和破坏。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有三个:1)有利于储存、运移和淤积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等固体物质源;3)强劲的水动力作用。白河县据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泥石流隐患点发育较弱。

3 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白河县地质灾害发育与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及降水量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群发性、周期性、突发性和链生性。

1)区域性:区域性表现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地层岩性其形成的灾害类型、发育密度也不相同。如在岩石相对坚硬、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的地区,常常分布有崩塌地质灾害。在软弱地层分布区,由于岩石风化破碎,山坡较缓,其上的堆积层分布广泛、厚度较大,多为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开垦耕地、削坡建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地质灾害相对发育,常常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群发性:群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降雨高峰区,为地质灾害高发区。据调查资料,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均为每年的强降雨季节。二是空间上,受地质环境条件影响,越是地质环境恶劣的地区,地质灾害越集中发育。如山区各支流沟谷中,由于人类削坡建房、采石等工程活动的破坏,地质环境急剧恶化,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集中发育。

3)周期性:区内地质灾害发生随降水量及暴雨量呈周期性变化,根据白河县气象资料统计显示,四年为一强降水周期,地质灾害发生也呈四年一周期变化;其次每年6-10月份为雨季,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据资料统计1975、1983、1987、1992、1996、2000、2003、2005、2010、2017年为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年,而且时间上以7、8、9月为主。

4)突发性:由于地形陡峻,沟深谷狭,堆积层厚度小,遇强降水、爆破等外营力作用,即产生崩塌、滑坡,其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变形不明显,不易观测,所以成灾率较高。

5)链生性:表现为多元化,即滑坡产生滑体物质堆积于河谷,堵塞河道,遇强降雨、暴雨强劲流水冲击滑体物源从而形成泥石流;崩塌岩体堵塞河谷形成泥石流物源,进而诱发泥石流。而泥石流沿沟谷运移冲击河床,形成新的滑坡、泥石流,从而造成几种灾害循环产生。茅坪镇供销社对门泥石流(610929030003)就是前期滑坡提供了“物源”,经暴雨诱发而产生。

4 结论

白河县地质灾害频发,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占全县地质灾害在册点的99.58%,主要控制因素为地形地貌、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当地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主要特点为群发性、周期性、突发性和链生性等特点,因此对地质灾害治理主要应该以巡查监测为主,对部分隐患点应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姚翔龙,赵法锁,王雁林,陈新建,上官超超,韩莹莹.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识别探讨——以柞水县为例[J].灾害学,2016,31(03):230-234.

[2]李永红,范立民,贺卫中,刘海南,姚超伟,杜江丽,仵拨云,彭捷.对如何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探讨[J].灾害学,2016,31(01):102-112.

[3]闫博. 陕西省白河县地质灾害区划与防治建议[D].长安大学,2008.

论文作者:甘仕春,史飞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白河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分析论文_甘仕春,史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