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论文_曹芳姿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论文_曹芳姿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 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情。3.连接部,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部的补充,通过切分效果使音乐情绪紧张起来;第二部分通过转调,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部分通过半终止和声结构使得连接部形成不断开放的趋势,更加显著的体现出承上启下的功能,通过链接部的不断叠加,所有的哀怨,愤恨都如同暴风骤雨般倾泻。4.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在音调上存在派生关系,二者都以Ⅴ13—Ⅰ的收拢性完全终止结束。尽管如此,二者在色彩上和性格上还是存在对比的。副部主题在以Ⅵ级音为主音的bE大调上,主题柔和安宁,明朗舒展和宽广平静,处处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右手柔美舒展的旋律第一时间吸引了听者,左手的分解和弦使乐句更加具有可听性。5.结束部在音调和节奏上引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后来运用 bE 旋律大调的降六级和降七级音,使音乐获得柔和的小调色彩。最后,在 a和声小调的开放性结构中迎接展开部的到来。

(二)展开部结构分析

1.展开的主部,利用呈示的主部材料进行自由变奏。从 bE 旋大调转到下属方向的 a小调,使抒情,歌唱的主部主题进入叙事性的发展段落。持续低音的出现代表着作曲家在等待下一个主题的浮现。2.展开的副部,通过主题变形的手法对呈示部的副部施加变化。呈示部副部主题由于使用 pp的强弱记号而显得单薄柔弱,展开部副部主题使用 ff的标记而产生粗犷豪壮的音乐气魄。在伴奏织体上,前者以简单分解的和弦单音为主,后者以复杂的柱式三音,四音,五音和弦与八度音程的交替进行为特点。所以,悠长缓慢,平缓柔和的呈示部副部主题变成了活泼有力,充满英雄主义气魄的展开部副部主题。3.展开部的插部,由于乐曲的展开部出现了新的主题而产生。在插部中旋律变得模糊,仿佛被大洪流推动向前、势不可挡。经过一个极宽音域的下降音阶后,进入再现部。

(三)再现部结构分析

1. 再现的副部主题,在音区上往高音区作适当扩张,所以音色上更显明朗。在力度方面,强烈与微弱形成鲜明的对比。2. 再现的结束部,在不变的 bE旋律大调上保持大致相同的和声布局和宁静的音乐气息,这种诉说的力度更加肯定有力。在再现主部之前已出现了反复强调呈示部主部主题的旋律音调,预示了再现主部也将出现。3.再现的主部,再现部的主部主题有变化再现和压缩的现象。此外,再现主部在 g和声小调上进行,这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一致的。和声上,再现主部也基本按照ⅰ—Ⅴ—ⅰ的功能序进。和声中属持续低音的延续,使得他它似乎变得更加沉重慌张,之后采用新的主题材料,回到引子的 4/4 拍结构,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独立展开的性质。最后的八度音阶由慢到快的弹奏,像一声晴天霹雳代表着英雄史诗般人生的结束。

肖邦的 g小调《第一叙事曲》规模宏大、情感丰富、技巧娴熟、特点鲜明,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在横向范围上具有拱形对称的结构;从纵向范围上看,又是以奏鸣曲式的结构来组织材料。因此,该曲是具有“纵向交混”特点的奏鸣曲式。作曲家通过这种特殊的曲式结构来承载叙事曲这一新型体裁,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结语

总而言之,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钢琴作品史上第一部叙事曲体裁的作品,体现出了肖邦敢于创新的写作手法,细腻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创作思路。从此曲中完全可以看出,肖邦对钢琴叙事曲独特的见解与诠释以其独特的叙事性特征,充分体现了肖邦对于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对音乐技巧的娴熟运用、对内心情感的巧妙抒发、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表达。他不仅为西方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扬·艾凯尔,肖邦钢琴作品全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

[2] 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

论文作者:曹芳姿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论文_曹芳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