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辛恒兴

陕西省镇安县医院放射科 陕西镇安 711500

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收治的经病理切片证实的结肠癌患者50例,对患者的病理切片结果和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CT诊断全部50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为阳性属于结肠癌,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98.0%,术前CT诊断准确率和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50例患者中,术后半年有18例患者发生复发,复发率为36.0%;18例复发患者经过病理切片检查全部证实;复发患者CT诊断的准确率为94.4%(17/18),和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准确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CT诊断;术前结肠癌;术后复发;临床价值

结肠癌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胃肠道多发恶性肿瘤,直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癌的主要发病部位,而发病的年龄段则主要为40-50岁。临床研究发现,结肠癌的局部复发率较高。不同部位的肿瘤其复发率也有所差异,而最常见的则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局部复发,其他部位的结肠癌则主要为盲肠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饮食结构在不断变化,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从而也让结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诊断结肠癌患者时,CT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CT能观察结肠腔内的形态变化。CT能对癌肿的侵犯程度进行了解,对肠壁的局限增厚、突出进行观察,观察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远处脏器或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所以CT能对结肠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和复发诊断。本研究通过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了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收治的经病理切片证实的结肠癌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22例,年龄39-57岁,平均年龄(45.5±1.3)岁,乙状结肠癌患者29例,降结肠癌患者17例,其他患者4例。对入院的5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半年复发的患者进行病理切片诊断和CT扫描诊断。

1.2 方法

术前CT诊断:术前患者要进行2天的禁食,术前1天清洗肠胃。患者选择仰卧位给予平扫,包括重叠扫描、间隔扫描、连续扫描以及薄层扫描(层厚不超过0.5cm)和靶扫描等,层厚为1.0cm;之后经过血管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50-100ml,给予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患者则应在扫描前向直肠灌入温开水1500ml。如果是乙状结肠癌患者,则需要在扫描前灌入温开水超过2000ml。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复查。

病理切片检查:全部患者在术后选择部分病变组织,利用化学试剂对病变组织进行处理,让其硬化、固定,利用切片机将病变组织切成薄片,并将病变组织薄片黏附在玻片上,给予染色处理,将其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对病变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检查。

结肠癌分期:根据结直肠癌病理分期标准TNM来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分期:T表示原发肿瘤,Tx表示不能估计原发肿瘤;T0表示没有肿瘤证据;Tis表示原位癌;T1表示肿瘤侵及黏膜下层或者黏膜肌层;T2表示累及固有肌层;T3表示肿瘤累及浆膜下;T4表示穿透浆膜层。Nx表示不能估计淋巴结;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N1表示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表示≥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Mx表示不能估计远处转移;M0表示没有远处转移;M1表示存在远处转移。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CT术前诊断结果和术后复发患者的CT诊断检测结果进行观察统计,同时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对比,对CT诊断的准确度进行计算。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切片比较

术前CT诊断全部50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为阳性属于结肠癌,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98.0%,术前CT诊断准确率和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生活习惯,摄入的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较多,吸烟饮酒,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最终也让结肠癌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结肠癌发病隐匿,病情较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早期诊断结肠癌,并对肿瘤浸润情况进行判断就显得尤为关键,会对临床治疗结肠癌和患者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结肠癌患者的常用方法,术前对肿瘤分别、转移情况以及浸润情况进行明确,能让手术治疗成功率和预后优异率得到有效提升。

现阶段在对结肠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常用的方法包括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纤维内窥镜,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利用内窥镜能对接场内管腔和黏膜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显示,同时还能显示出肿块的大小、范围和形态,从而防止摘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内窥镜检查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而且内窥镜只能判断观察到的情况,不能有效判断癌肿是否穿透肠壁、周围临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现象[2]。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则能对结肠肠管的形态变化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能清楚显示病变区域大小、肿块周围浆膜结构和黏膜情况,对于早期诊断结肠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对肿瘤的内部情况以及转移、浸润情况进行有效判断,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CT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进行,尤其是螺旋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清晰的对比度、操作方便简单,而且安全适用,成为了现阶段诊断结肠癌的一个主要方法。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对肿瘤部位的形态、大小和部位进行有效显示,同时还能对肿瘤的继发征象(肝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肠梗阻等)和软组织肿块进行清晰显示,结合组织密度能对实质性病变、气性病变、液性病变以及脂肪性病变进行有效区分。另外CT检查是一种非人体侵入性检查,能让患者的痛苦减轻,随意不能采用内窥镜检查的患者来讲比较适用。CT图像能对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进行有效显示,能对结肠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进而来对手术治疗方案进行完善,让临床治疗效果提高[4]。病理切片在对癌症进行诊断时,诊断准确度超过99%,是临床中诊断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病理切片检查的操作比较复杂,需要从患者身上采集病变组织进行检验,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CT诊断全部50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为阳性属于结肠癌,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98.0%,术前CT诊断准确率和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50例患者中,术后半年有18例患者发生复发,复发率为36.0%;18例复发患者经过病理切片检查全部证实;复发患者CT诊断的准确率为94.4%(17/18),和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临床研究发现,因为CT能横断位成像,构建矢状面、冠状面与三维立体的图像,所以能让病灶部位图像更加逼真,同时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从而来对结肠癌中的细胞浸润和淋巴转移等情况进行有效观察,同时也能观察患者脏器受累情况,从而来确定结肠癌患者的分期。

CT检查虽然能对肿瘤范围、位置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进行有效观察,但是CT检查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不能对肠黏膜表面的细微病变进行有效显示,所以在诊断早期结肠癌患者时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CT检查对淋巴结转移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虽然能对淋巴结大小进行显示,但是却不能对淋巴结性质进行明确,如果淋巴结存在转移但是淋巴结增大却不显著,CT检查对这种情况就不能有效判断。临床中对于怀疑为早期结肠癌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关的临床检查,避免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总之,CT检查是一种新型的结肠癌诊断方法,无创、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楚,能对肿瘤大小、形态、部位以及浸润深度等直接象征进行有效显示,同时还能对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脏器转移等情况进行有效显示,从而来对病变侵犯范围进行直观观察,对肿瘤进行术前分期,对于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晖,刘申,金鑫等.多层螺旋CT在结肠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2):123-128.

[2]史云波.33例结肠癌多层螺旋CT诊断与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4):529-530.

[3]林焕西,张贵彬,陈文等.结肠癌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其应用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6):20-22.

[4]黄霖,唐汐,郭诗武等.结肠癌多层螺旋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1):73-75.

论文作者:辛恒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  ;  ;  ;  ;  ;  ;  ;  

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辛恒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