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还是“盲人摸象”——事例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论文_张 艺

“庖丁解牛”还是“盲人摸象”——事例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论文_张 艺

张 艺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一中 256100

在审题立意方面,《考试说明》对基础等级的要求是“切合题意”,对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由此看来,准确、深刻的立意是一篇高分作文的必备条件。但是,现今很多学生习惯对材料略加浏览后仅凭主观臆断立意,殊不知这种“盲人摸象、误打误撞”似的审题往往导致得出的观点在准确性和深刻性上大打折扣。所以,在新材料作文一枝独秀的今天,探究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步骤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新材料作文题目,常见的有三大类,即事例类、事理类和组合类。今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事例类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

事例类作文的材料包括新闻、故事、寓言等,材料的主要特点是特定的因会导致特定的果。所以,恶果一定是恶因导致的,找出恶因,我们引以为戒;善果一定是善因造就的,找出善因,我们发扬光大。所以事件类材料审题的关键是“由果溯因”。但是,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结合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商人切割钻石的故事”来总结概括。

审题过程:

首先,寻找这段材料所关涉的对象,共有五个,他们分别是商人、钻石、专家、老切割师和其他切割师。其次,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材料重点陈述的对象是老切割师,从这个角度切入会更好。然后,经过分析,主要对象引领徒弟“把钻石切割成了两块”,这是其他切割师望而却步的事情,当然是一个好的结果。最后我们探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表述,它们是“老切割师技艺高超”、“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他们“有经验、技术,但更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我们梳理整合这些关键词,发现成功的必备条件分为这四类: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周密的方案和年轻人的勇气。而年轻人的勇气是其他切割师不具备的,程度副词“更”也表明这是出题人强调的。所以我们的最佳立意是:经验、技术、方案很重要,勇气更重要。

总结审题方法:

找对象,即找到事件关涉的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分主次,即分清主要对象和起陪衬作用的次要对象,因为从主要对象角度切入立意会更深刻。

溯因果,即从主要对象角度切入寻找事件的结果,探究导致特定结果的特定原因。

抓关键,即尽量从原文中找寻关键词来表述这个原因,唯此立意才最准确、最严谨。

这个题目在审题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正是年轻的徒弟靠着自己的勇气切割成功”,只抓住了“勇气”一词,这样理解是片面的。要注意材料中除了勇气还有其他必备条件,忽略其他条件的背景作用同样是不够准确的。这主要是追溯原因时关键词把握不全面导致的。第二个误区是把“勇气”想当然地理解为“勇敢、无畏、毫不惧怕”。这里的“勇气”,是“不去想价值”之后的勇气,它源自于放下功利之后的坦然,源自于摒除杂念之后的淡定,源自于心无旁骛之下的专注。这“勇气”,绝不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一往无前,而是遵循周密方案,放下功利,从容淡定地放手去做。之所以误解,是没有在材料的语境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的缘故。

此四步法能够帮助我们拨开现象的迷雾,抽丝剥茧地理出事件的本质,提炼出最佳观点,因而实用性很强。例如2012年安徽卷“梯子的故事”。

审题过程:

找对象,故事涉及工作人员与客户两个对象;分主次,我们不难发现叙述这两个对象的篇幅看似均衡,其实他们不是对等关系,因为出题人对两者的褒贬态度不尽相同,出题人更推崇客户的做法。由果溯因,褒贬态度不尽相同的原因是两者对竖放的梯子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抓关键词句:前者“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而后者“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比较两者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本着安全第一、关爱他人的想法;不同之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前者虽然有善意的提醒但隐患还并未消除,并不能以根本上杜绝危险事件的发生,而后者把梯子砸人的不安全隐患彻底排除,当然可以杜绝伤人事件的发生。所以可以得出立意:治标不如治本。

有的同学的立意是安全第一,或者关爱他人,但是我认为这不够准确、深刻,因为这两点是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共同点,而出题人的意旨是让我们通过对比两个对象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得到立意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对照式结构。对照式结构是事例类材料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对照即对比:可以是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例如本题中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对比、2013全国新课标卷中老切割师和其他切割师的对比,审题的关键是找到两个对象对特定问题处理方式的异同点,特别是不同点;也可以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处事方式或思维方式的对比,例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甩掉顾虑”中“我”转变前后的对比,审题的关键也是比较对象在两个时间段的异同点。

总之,审题立意是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上审题方法的总结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即:我们要做的不是“盲人摸象”般的主观臆断,而是“庖丁解牛”般的条分缕析。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宏观上审视材料,又要在微观上细致分析,唯此才能拨开现象的迷雾、把握材料的实质,使立意准确、深刻。

论文作者:张 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  ;  ;  ;  ;  ;  ;  ;  

“庖丁解牛”还是“盲人摸象”——事例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论文_张 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