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狱后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病人的心理危机干预论文_唐森尤

1例狱后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病人的心理危机干预论文_唐森尤

(广西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 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目的: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方法:对1例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病人狱后引发心理危机和自伤意念的患者实施危机干预的过程。根据危机干预步法:明确心理问题、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有效支持系统、实施干预性治疗,在住院期间共实施了6次危机干预。结果:干预效果良好。结论: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境障碍;抑郁状态;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54-02

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在发作急性期可出现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1]。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之尽快摆脱困难,以减少患者痛苦,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2]因此为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的精神病人开展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科室1例狱后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的病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6岁,因“反复脾气暴躁,冲动伤人11年,沉默少语,活动减少2月而入院,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3)关于双相障碍的状态分类,诊断为: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约18岁开始,不时出现脾气暴躁,多次参与打架斗殴,因冲动伤人曾入狱2次,最后一次刑满释放时间为2015年11月,约2个月前家人发现患者开始出现沉默少语,活动减少,家人问话不答,或与之交谈时,多以简短字词回答,整日不出门,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一日仅进食一餐或不吃,日常生活懒散,入院后曾出现自伤的行为。患者从小父母离异,一直随生母生活。患者特征:情绪低落,活动减少,兴趣爱好丧失,对生活没有希望,接触时不信任别人,不愿深入交谈,较焦虑,紧张,有悲观厌世的观念,入院后,多次出现殴打自己脸部及消极的行为,都被当班护士发现,我们除了提供常规护理之外,共实施了6次危机干预,其中4次为患者个体危机干预、2次家属危机辅导。2016年3月,电话随访,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自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适应良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心理危机干预

2.1 及时了解病情 明确心理问题

患者因易激惹,脾气暴躁,多次斗殴,冲动伤人,曾两次入狱,出狱后失去家庭、社会的支持,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出现迷茫、无助,情绪低落,社交障碍,不与他人接触,兴趣爱好丧失,对生活及前程失去信心,较紧张、焦虑,继而出现悲观厌世的观念,内心极其痛苦,甚至出现自伤的行为。本例患者是病区安全监护及心理观察的重点,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自伤及潜在的自杀危机,积极采取心理干预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使患者无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2.2 重点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把患者对自身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到最低点,为了防范患者自伤及自杀的发生,我们将患者列入每日观察和防范的重点病人,把患者置于重点观察室,时刻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加强巡视,特别是早晨、午间等病人极易发生自杀的时间,班班交接,及时进行安全检查,清除室内危险物品,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当患者出现心理危机时,及时赶到医院,做好患者的劝慰工作,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2.3 建立家庭、社会的有效支持系统

该患者因父母离异,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照顾,且该患者因多次斗殴,两次入狱,别人不愿与其交往,缺乏朋友,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交系统。所以患者特别需要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父母、亲戚、朋友、护士的帮助。护士联系其家属和朋友到医院探视,并耐心向家属及朋友讲解家庭、社会支持对患者疗效所起的重要作用,帮助其缓解与家属、朋友之间的冷漠关系,从而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实施干预性治疗

2.4.1针对患者不信任的情况 由于患者的不信任和回避行为,决定运用“后现代合作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捕捉患者较兴趣的热点话题,开启对话空间,让其倾诉内心痛苦,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以患者较感兴趣的电玩游戏做为话题的切入点,引导患者交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与患者开启对话模式,对患者的童年经过,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共情,得到了患者的信任。

2.4.2针对患者心境障碍的认知和了解不足情况 护士平时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与患者建立了良好治疗关系,并得到患者的信任,给患者讲解心境障碍的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知识,帮助患者收集心境障碍治疗成效的案例,充分利用这些案例,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同时与其它患者互相交流,学习战胜疾病的经验。

2.4.3针对患者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差的情况 在与患者的日常交谈互动中善于发掘患者的长处、优点,对于患者的点滴进步给予恰当的鼓励,提高患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改善患者的认知基础,恢复患者的自尊心,形成自我接纳的良好状态。

2.4.4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比如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心理故事等,促进患者心灵成长,改变其紧张、焦虑、悲观厌世的负性情绪,使患者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较深层次的对自我价值、家庭关系、人际沟通、竞争合作意识等内容进行反思与感悟,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量。利用催眠,放松疗法,对患者进行减压放松,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调整心态,积极乐观的看待人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报告,纠正患者对心境障碍的认识,引导其认识到心理治疗的的重要性,并讲述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以促进心理康复,恢复社会功能,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3.小结

狱后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的患者,心理活动随着疾病的变化而波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如果及时得到家庭、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心理安慰等因素的帮助,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则能降低患者的抑郁、紧张、焦虑、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和内心迷茫痛苦,同时促进改善认知,恢复疾病,减少自伤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我科护理人员通过对该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患者的抑郁、紧张、焦虑、悲观、绝望痛苦等负性情绪明显减少,改善了情绪状态,避免了自伤、自杀的行为,使患者乐观的面对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很快治愈出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郝伟,于欣,精神病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

[2]吕伟琴.1例膀胱肿瘤患者自杀未遂的心理危机干预[J].当代护士,2016,2(下旬刊 ):133.

论文作者:唐森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

标签:;  ;  ;  ;  ;  ;  ;  ;  

1例狱后心境障碍抑郁状态病人的心理危机干预论文_唐森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