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仆的兴起及其与突厥人和维吾尔人的关系_突厥论文

仆固部的兴起及其与突厥、回鹘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厥论文,关系论文,仆固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43(2000)03—0008—11

仆固,又作仆骨,本漠北九姓铁勒强部,在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后东突厥汗国时期已崭露头角,后突厥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南下降唐,另一部分成为回纥汗国的重要部落。及回鹘西迁,仆固部更进一步演变为回鹘的王族,成为继药罗葛、阿跌之后,回鹘的第三大王族部落所出。由于其史料散见而不集中,为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辑拾丛杂,使之化零为整,志在清理出它的发展脉络。

一、九姓强部仆骨

在我国史书中,仆骨之名最早出现于我国北朝时期,本来属于漠北铁勒九姓之一,一直居住在独洛河北,即土拉河北地区。《北史》卷99《铁勒传》载: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抄掠为生,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而少马。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其俗大抵与突厥同。

西魏废帝元年(552)突厥建国漠北, 九姓铁勒都成为突厥的臣属,突厥阿史那、阿史德氏等蓝贵族称他们为黑民(Qara butun),又称为黑突厥。早期突厥汗国原本是统一的政治实体,实行大小四可汗采邑分国制度,仆固部为突厥北面小可汗的属民。隋朝建立,突厥大可汗沙钵略联兵诸方面小可汗犯隋失败,爆发了长达二十年的内战,仆固部必定也被卷入这场战争,但其名仍未显于史册。直至隋开皇末年,内战形势渐趋明朗,原西面小可汗达头,击败了东面大可汗都蓝可汗及隋朝册立的启民可汗,夺据於都斤山大牙,建号世界七姓主步迦可汗,基本上实现了漠北、西域的政治统一。全力支持启民可汗的隋朝正式武装介入突厥内战,并遣使漠北铁勒诸部进行离间。在隋朝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的打击下,至仁寿三年(603)战局发生了不利达头, 而有利于隋朝的历史性变化,即漠北铁勒九姓发生了联合暴动,导致达头僭主统治的崩溃,仆固部即为反叛的骨干部落之一。这是仆固部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之始。据《册府元龟》卷405,将帅部,谋略四,页4815记:

(隋仁寿)三年,有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尽背达头,请来降附,达头众大溃,西奔吐谷浑,晟送染干,安置于碛口,事毕归朝。又《隋书》卷51,长孙晟传亦记:

三年,有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尽背达头,请来降附,达头众大溃,西奔吐谷浑,晟送染干,安置于碛口。《资治通鉴》卷179,仁寿三年十二月条则记:

突厥步迦可汗所部大乱,铁勒仆骨等十余部,皆叛步迦降于启民,步迦众溃,西奔吐谷浑,长孙晟送启民置碛口,启民于是尽有步迦之地。启民可汗原本是突厥汗国都蓝可汗帐下的北面小可汗,建牙於都斤山以北,仆固等部皆其旧部。隋长孙晟为了分化突厥势力,曾两许和亲予大可汗都蓝及小可汗突利,并卒许嫁公主予突利,诱发了两可汗相互交攻,突利兵败南迁附隋。开皇十九年(599)都蓝死, 隋朝曾册拜他为启民可汗,并全力支持他击败了僭主达头可汗,与西突厥泥利可汗分疆而治,是为东突厥汗国的创始者。东突厥汗国实行长子继承制,这一汗国共传位三代:启民、始毕、突利(此为另一突利,与前之突利无涉),再加上两位摄政可汗,始毕之弟处罗和颉利,共五可汗。贞观四年(630)东突厥汗国为唐所灭。

值得注意的是,唐灭东突厥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承袭隋朝旧策,即北伐军发师之前,先遣谍入漠北铁勒诸部活动,策动其对突厥发动暴动,而唐军乘机渔利。史载早在贞观三年(629 )唐朝所任代州都督张公瑾已上奏 突厥有“六可取”,建议乘乱发师。其中仆固等部的叛乱就居其第二条:

“颉利纵欲肆情,穷凶极暴,诛害忠良,亲昵小人,此则王昏于上,其可取一也;又其别部同罗、仆固、回纥、延陀之类,并自立君长,将图反噬,此则众叛于下,其可取二也……”太宗深纳之。(《册府元龟》卷366,将帅部,机略六,页4351)

这一奏疏又见于《全唐文》卷134,张公瑾:《条突厥可取状》, 文字全同。是年四月,东突厥突利可汗率兵平叛,败归。十一月,仆固、同罗、回纥诸部共推薛延陀夷男为可汗,唐朝遣使乔师望“间道册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遂建牙于大漠之郁督军山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固、霫诸部皆属。遂遣弟入朝。”一说乔师望册拜夷男非贞观二年,而是贞观三年(629),似乎后者是正确的。 同年十一月,唐朝任命李靖为帅,兴兵北伐,是月“突厥俟斤九人及拔野古、仆固、同罗、奚酋长并率众来降。”(注:《唐会要》卷94,北突厥。)至贞观四年(630)东突厥汗国亡,唐朝以突厥、铁勒诸部置羁縻都督府。据《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所记,唐朝以仆固部署仆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一百二十二,口六百七十三。可见仆固部原本是最早降唐的铁勒部落之一,而且是唐朝最早于其地建立羁縻州府的部落之一。

应当指出的是,这支随东突厥归降唐朝的仆固部必非仆固部的主力,因为它只有122户,673人,其势力是微不足道的。这时,薛延陀汗国已雄霸漠北,仆固部的主力与回纥、同罗等部一起都属薛延陀的属部。可见这时的仆固部已初步分化为南、北两支,其中北支仍为主力,降唐的南支仅其中的一小股,唐朝破例建置为都督府,不过是显示与薛延陀汗国争夺铁勒诸部宗主权的意向而已。及至贞观二十年唐军灭薛延陀汗国,“铁勒十一部皆来言……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注:《新唐书》卷217,回鹘传。)唐朝乘势推行分而治之的方针, 创置六府七州。“太宗幸灵武,受其降众,因请回鹘已南过置邮驿,通管北方。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拜其俟利发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以多览葛为燕然府; 仆固为金微府。 ”(注:《旧唐书》卷195,回纥传。)参稽《仆固怀恩传》追记, 唐朝所册拜的首任金微都督名仆固歌滥拔延,乃唐朝名将仆固怀恩的远祖。本来,仆固部的实力相当强大,与回纥等部相埒,但唐朝灭亡薛延陀汗国以后,独倚重回纥部,拜回纥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而仆固首领虽然也领金微都督,其官衔却仅领“将军”而非“大将军”名号,明显低了一级。贞观二十二年(648)“六月薛延陀入侵瀚海、金微、幽陵三郡。”瀚海即回纥部,金微即仆固部,幽陵即拔野古部。这次入侵是乙注车鼻可汗志在吞并三部的信号,唐朝立予还击,“发燕然都护元礼臣率九姓铁勒讨之。”(注:《册府元龟》卷973,助国讨伐。)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决定铲除反唐的乙注车鼻可汗政权,遣将高偘兵出阿息山,并发回纥、仆固、同罗等部分道并进,终于永徽元年(650 )平定了漠北地区最后一个拥有可汗名号的政权。至此,大漠南北各游牧部落已全部并归唐朝的治下。这时高宗已继立为帝,乃进一步健全边政机构,燕然都护府仍主管漠北,但所辖已为六州十七府了。另于漠南创置了瀚海都护府主管降唐的东突厥、薛延陀部落。

显庆四年(659)仆固、同罗、拔野古、思结四部联合反叛,漠北震动。五年(660)唐朝派遣“左卫大将军郑仁泰率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落,三战皆捷,追奔百里,斩其首领而还。”(注:《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 )这是漠北地区羁縻州府化以后第一次反唐大暴动,仆固就是这次反唐叛乱的骨干部落,可见此部强悍难制。

从事态的发展判断,郑仁泰的平叛战绩似乎存在着虚假的成份。因为他虽然“三战三捷”,但并没有真正平息这场叛乱,至次岁(661 )漠北叛乱再度爆发,且声势更为浩大,为首者乃回纥僭主比栗毒,仆固仍是这场叛乱的骨干部落。唐朝再遣郑仁泰平叛,却遭到了惨败。据《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记此年“以铁勒杀敕使反叛, 诏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左屯卫将军蒋仁师为副,率兵以讨之。”唐朝一役而遣四名将,可见叛乱情势的严重。又《资治通鉴》卷200亦载:“冬十月……回纥酋长婆闰卒, 侄比栗毒代领其众,与同罗、仆固犯边。诏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将兵讨之。”所记略同。此年郑仁泰平叛战绩实在不佳,虽然初战告捷,但因主帅指挥失误,最终惨败:“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既降铁勒部落,副将杨志追讨之,反为所败。有候骑告仁泰曰:‘贼辎重在近,牲畜被野,可往而擒也。’仁泰领一万四千人,卷甲轻赍,倍道副(赴?)之,遂逾大碛,至仙萼河,竟不见贼,粮且尽,遂勒兵还。士卒饥甚,又遇大雪,疑(凝?)冻,弃其戈甲,杀马以食之,强弱自为伍,前后分散,马尽,人相食,比入境,余才八百人。”(注:《册府元龟》,卷445,将帅部,无谋。 )因此郑仁泰遭到司宪大夫杨德裔的弹劾。其实,郑仁泰此败,实因杀降引起,穷追粮尽,仅为其失败的一项原因。

此次叛乱的平定主要依凭薛仁贵先以武力镇压,而后契苾何力又予怀柔招抚之功。史载薛仁贵本来是这次铁勒道行军的副大总管,但却未必是同郑仁泰一起出师。因为一切史料叙郑仁泰北伐时都不提薛仁贵之名,而薛仁贵出师前曾接受了高宗皇帝的一次特别考试:“薛仁贵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将行,高宗出甲令仁贵试之,曰:‘古之善射者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其余一起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讨其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玉关。’位至右领军卫将军。”(注:《册府元龟》卷846,总录部,善射。)此处之“天山”与今新疆之天山无关,所指乃漠北之於都斤山。薛仁贵北征,虽然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但因滥杀降人,似乎仍未取得全功,因此,也受到了杨德裔的弹劾。而且唐朝又派出了契苾何力前往招抚,“契苾何力为左骁卫大将军,高宗龙朔元年,九姓叛,以何力为铁勒道安抚大使,乃拣精骑五百,驰入九姓中。贼大惊,何力谓曰:‘国家知汝被诖误,遂有翻动,使我舍汝等过,皆可自新,罪在酋渠,得之则已。’诸姓大喜,共擒伪叶护及设、特勤等同恶二百余人以归。”(注:《册府元龟》卷656,奉使部,立功。 )这场规模巨大的漠北叛乱才归于平息,参稽其它史料,这已是龙朔二年(662)事了。

二、后东突厥汗国时期的仆固部

大漠南北全境归唐以后,唐朝在漠南设立单于大都护府,漠北设立安北大都护府,各领二十四羁縻州府。其中漠北瀚海都护府治下二十四府皆为原来的铁勒九姓部落。它们包括回纥部改建的瀚海都督府,仆固部改建的金微州都督府,以及拔野古之幽陵,多滥葛之燕然,同罗之龟林,思结之卢山,结骨之坚昆,沙钵罗叶护部之坚毗诸都督府,浑部改编之皋兰,斛薛之高阙,奚结之鸡鹿,阿跌之鸡田,契苾羽之榆溪,思结别部之林,白霫部之寘颜,骨力干之玄阙,俱勃罗之烛龙,白霫别部之居延,阿特之稽落,歌逻禄左厢部落之狼山,羯漫陀部之新黎诸州,还有改编部落不明的浚稽、仙萼二州,合计八府十六州,总二十四州府。其中云中都护府所辖主要是游牧于漠南的东突厥降部和被驱赶到漠南的薛延陀部落,包括舍利、阿史那、绰、思璧、白登、苏农、阿史德、执失、拔延、贺鲁、葛逻、郁射、艺失、畀失、祁连、西皋兰、始衍、步讫若、嵠弹、鹘、低粟、安化、宁朔、仆固等州合亦二十四。麟德元年(664)云中都护府更名、升级为单于大都护府;总章二年(669)瀚海都护府也升了级,更名为安北大都护府。 这种羁縻州府体制曾经保证了唐朝北部边疆安定达数十年。至高宗调露元年(679)漠南单于大都护府治下二十四州东突厥、 薛延陀诸部发起了联合暴动,两伏三起,至永淳元年(682)阿史那骨咄禄建牙黑沙, 建号颉跌利施可汗,再建汗国,史称后东突厥汗国。但安北大都护府治下的漠北铁勒九姓并未卷入这场暴动,仍然继续效忠于唐。虽然漠南道路已经梗阻,但仍可取河西居延道或碛西北庭道与之相通。其中以比粟(文献作比栗,与比栗毒乃二人)为首的回纥部对唐效忠最笃,由此部改置的瀚海都督府乃是唐朝管理漠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因而回纥也就成为突厥打击的主要对象,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阿史那骨咄禄还向漠北发动策反攻势,拉拢仆固等部共反回纥。至垂拱元年(685)漠北大旱, 赤地千里,铁勒九姓分裂成为两派,以回纥为首的诸部属亲唐派,仆固部则成为亲突厥、反唐势力的首领。对此,正史失载,但在陈子昂起草的奏疏中却留有清晰的记录:

先九姓中遭大旱,经今三年矣。埜皆赤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马死耗,十至七八……不掘野鼠,食草根,或自相食,以活喉命。臣具委细问其碛北事,皆异口同辞。又耆老云:“自有九姓以来,未尝见此饥饿之甚。”(注:《全唐文》卷209,《为乔补阙论突厥表》。)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战争爆发,其中明确指出,“今者同罗、仆固都督……为乱之元”说明仆固、同罗二部是反唐势力的首领,又说:“多猎葛复自相仇,人被涂炭,逆顺相半,莫知所安。”则多猎葛部(即多滥葛部)也分化为两派,“回鹘诸部落,又与金州横相屠戮,群生无主,号诉嗷嗷。”(注:《全唐文》卷209,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这里的“金州”应指金微州都督府,即仆固部,可见回鹘是坚定站在反对突厥势力一边的。唐朝将仆固、同罗进攻回鹘的军事行动视为叛乱,足以表明,唐朝将回鹘部视为维护漠北安定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国家顷以吐蕃(按此乃错字,应为突厥)、九姓亡叛,有诏出师讨之”(注:《全唐文》卷211,《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为此, 分兵两路,一路发河西骑士,自居延道北上,史载垂拱元年(685 )六月,“同罗、仆固等部叛,遣右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敕侨置安北大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注:《资治通鉴》卷203,垂拱元年。 )另一路乃遣田扬名发金山十姓诸兵,自西道入。”田扬名当时任金山都护,附唐西突厥诸部都归其节制,因此,前文所说“金山十姓诸兵”所指应即金山都护府治下的西突厥诸部。这是一支击败仆固、同罗叛乱的主力军,陈子昂指出:“臣闻十姓君长,奉诏之日,若报私仇,莫不为国家克翦凶丑,遂数年之内,自率兵马,三万余骑,经途六月,自食私粮,是国家威德早申,蕃戎得效忠赤。”结果仆固、同罗为首发动的反唐叛乱,被迅速荡平,但一向亲唐的回鹘部也遭到了洗劫。“今者军事已毕,情愿入朝,国家乃以不奉玺书,妄破回纥部落,责其专擅,不许入朝。”“乃以田扬名妄破回纥之罪,坐及十姓诸豪,拒而遣还,不许朝觐。”金山都护田扬名也因此遭到武后的免职。垂拱元年这场仆固、同罗发动的漠北暴乱虽然暂时被唐军及附唐西突厥军所镇压,但亲唐的回鹘部也遭到极大的削弱,不久,突厥大举北伐,长寿二年(693 )比粟之死标志着回纥的中衰与唐安北大都护府的正式解体,以回鹘为首的亲唐四部(思结、浑、契苾)兵败,南迁降唐,“碛北诸姓,已非朝廷所有。”(注:《全唐文》卷211,《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自此, 唐安北大都护府治下的诸羁縻州府全部解体,仆固、同罗等部重新并归后东突厥汗国治下。

仆固部是一个桀傲不驯的部落,在唐朝治下是如此,在突厥治下也是如此。至默啜可汗末世,漠北诸部开始酝酿反突厥暴动,仆固部自然也是这场暴动的骨干部落。唐朝乘势应之,开元四年(716 )以薛讷为帅,东路张知运、西路杨敬述,三道并出,子总管郝灵荃先期至漠北,会合铁勒九姓,合击突厥,六月,击杀了默啜可汗,传首京师,后东突厥汗国一度濒临瓦解。但唐军过早班师,阿史那骨咄禄子阙特勤击杀默啜子泥涅可汗,扶立其兄默矩为可汗,是为毗伽可汗,重新整顿余众,中兴汗国,进而对参加暴动的铁勒诸部进行报复,导致大批铁勒部落南徙降唐。曳勒哥为首的仆固部也包括在内。十二月,“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皆来降,置于大武军北。”(注:《资治通鉴》卷211,6719页。)同月, 唐朝派遣“卫尉少卿李暠赍玺书慰劳朔方降户。(注:《册府元龟》卷136,帝王部,慰劳。)至开元五年(717)七月,唐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并州长史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节度诸降唐部落,突厥大举侵唐,追剿降唐的葛逻禄、仆固等部落。突厥儒尼文《毗伽可汗碑》,东38行记云:“当余三十四岁时,铁勒逃入中国,余悔恨,伐之……余怒取其男儿、妻女、两颉利发之部众……”唐军及降唐铁勒诸部迎战大败。《资治通鉴》卷211记:“六年二月,戊子, 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曳固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霫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皆受天兵军节度,有所捕讨,量宜追集,无事各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其后又将仆固部与回纥、同罗、拔野古、霫等合称为横野军五部徙至朔方,在受降城一带安置。六年二月,唐朝任命王晙为将,全权节度河西、陇右、河东、河北诸军兵马,策划大举北伐突厥,东发契丹、奚、西发拔悉密,并发原横野军降唐五部及朔方汉军精锐,分兵三道出师。

但是,这次北伐计划,却因过早机密泄露,以及已被提拔为相的张嘉贞与主兵唐将王唆素不相协,多所掣肘,早为老谋深算的突厥毗伽可汗、暾欲谷君臣制机于先。加之唐所任命的西路军主力拔悉密酋执米啜又先期攻至漠北,而唐军犹未到来,仓皇退兵,为突厥穷追歼,北伐计划中道流产。突厥乘势向南迁降唐的铁勒五部发动政治策反攻势。至开元八年六月,率先统领部落降唐的仆固酋长曳勒哥已死,勺磨继为酋长,其立场大异前任,秘密串连其它降部,图谋叛唐。这一计划为王唆侦知,设宴予以全部诱杀:“六月,突厥降户仆固都督勺磨及跌部落散居降城侧,朔方大使王唆言其阴引突厥,谋陷军城,密奏请诛之,诱勺磨等宴于受降城,伏兵悉杀之,河曲降户殆尽。”(注:《资治通鉴》卷212,6740—6741页。)其后,虽经张说前往招抚,拔野古、 同罗等部暂时未叛,最终都复降突厥,返回了漠北故地。

三、仆固部与回鹘

仆固部在历史上再显雄风已是后东突厥汗国末世了。开元二十九年(741)后东突厥汗国发生内乱,左杀判阙特勤弑主自立。 判阙特勤死后,子乌苏米施可汗继立,开始重用异姓突厥酋长,擢仆固部酋乙李拔啜为左叶护,以同罗酋阿布思为右叶护,力图通过拉扰异姓突厥的手段巩固蓝突厥的统治。但他因篡弑夺国,蓝突厥内部未必心服,拔悉密监国吐屯阿史那施亦出身汗胄,亦自立为可汗,另委任回纥酋骨力裴罗为左叶护,以葛逻禄酋大毗伽都督为右叶护,与之争雄。据此可知,回纥、葛逻禄、仆固、同罗四部已成为异姓突厥中的最强部落。这场突厥内战的结果是判阙特勤及其继承人乌苏米施可汗最先惨败,因之,仆固酋乙李拔啜及阿布思率先降唐。史载天宝元载(742)八月“丁亥, 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伊然小妻、毗伽登利之女帅部众千余帐,相次来降,突厥遂微。九月,辛亥,上御花萼楼宴突厥降者,赏赐甚厚。”(注:《资治通鉴》卷215,6855—6856页。 )仆固乙李拔啜降唐必亦此年。至天宝三载(744 )乌苏米施可汗为阿史那施所杀,传首阙下。同年,回纥与葛逻禄又合攻阿史那施,逐之北庭,接着回纥酋骨力裴罗又与葛逻禄酋大毗伽都督反目,破之,逐之西迁金山,自建号可汗,同年受唐封为怀仁可汗。四载,后东突厥汗国末代君白眉可汗也被杀,回纥骨力裴罗遂接管突厥故地,建立了回纥汗国。仆固、同罗皆南迁内地降唐。

仆固乙李拔啜入唐后功业不显,又不像同罗酋阿布思那样,遭到祸患。其子仆固怀恩率其部被安置在朔方,充北方骑兵劲旅。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发,攻陷两京,肃宗奔朔方,即位灵武,下勤王诏, 全力规复两京,其中朔方军就成为肃宗平叛的嫡系主力。在连续多年平叛战争中涌现出三大中兴名臣,实皆朔方将领,即汉将郭子仪,契丹将李光弼及铁勒将领仆固怀恩。安史之乱爆发,朔方道的唐军是惟一实力保存完整的边防劲旅,成为平叛的主力军,仆固怀恩所部既是这支劲旅中的骑兵主力,又是对外结盟回纥的元勋。至德元载(756 )肃宗遣仆固怀恩佐宗室敦煌王李承寀赴回纥和亲,借兵平叛,李承寀纳回纥毗伽公主为妻,仆固怀恩则嫁女配葛勒可汗次子移地健(即后之牟羽可汗),回纥遂遣叶护太子率兵入唐,收两京,参加了多次血战,治军严明,其子仆固玢被俘降敌,后逃回,被正军法,一军整肃,部下死战,连挫强敌。乾元二年(759)牟羽可汗立, 仆固怀恩女被立为可敦,仆固氏在漠北地位再度显赫起来。代宗继立,史朝义再陷东都,叛势复炽,牟羽一度改而支持叛军,唐朝遣太子率朝廷重臣前往谈判,也受辱而还,又是仆固怀恩力挽危局,其女亦为唐进言,牟羽可汗才由助叛反唐,改为助唐平叛,终于再收东都,彻底荡平了安史之乱。仆固怀恩被公认为同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三大平叛元勋。

仆固怀恩功勋盖世,史载“代宗初,仆固怀恩为工部尚书。帝思清河陇,以怀恩知晓边事,俾充陇右节度使,未行,议东征残寇,又改灵州大都护,充朔方行营节度使,封大宁郡王兼绛州刺史、大夫、工部尚书如故。寻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注:《册府元龟》帝王部,委任二。)官至太保、赐铁券,画图凌烟阁,位至极品,遭到同僚的猜忌,不少人告他谋反,他上书代宗,自述功劳,“兄弟死于阵,子姓没于军,九族之内,十一不在,而存者疮痍满身……二女远嫁,为国和亲”(注:《新唐书·仆固怀恩传》。),真是血泪俱下,字字感人。但他终于被逼反了,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叛乱,与回纥、 吐蕃联兵逼近长安,唐廷再次垂危,杨志烈出兵直攻灵武,将仆固怀恩兵吸引回去,长安才得以解围。其后仆固怀恩又再次攻唐,而猝然病发而死,这场叛乱终于不战而平。有迹象表明,仆固怀恩死后,仆固部大都叛离唐朝,北返漠北,归于回鹘汗国治下。

值得注意的是,仆固怀恩的确建大功于唐,因此,即使当其发动反唐叛乱时候,唐廷对他的功过评价始终是注意掌握分寸的,并将其幼女收养深宫,未加迫害,至大历四年(769)以回纥可敦薨, 又册之为崇徽公主,遣嫁回纥。对此,各种史料都有记载:

初,仆固怀恩死,上怜其有功,置其女宫中,养以为女。回纥请以为可敦。夏五月,辛卯,册为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注:《资治通鉴》,唐纪40。)

五月,册仆固怀恩小女为崇徽公主,视同第十女,下嫁回纥可汗为可敦。遣兵部侍郎李涵兼御史大夫持节于回纥,册可敦,以缯币二万匹遣之。(注:《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二。)据此可知,仆固怀恩长女、幼女,皆为牟羽可汗可敦,其幼女还拥有唐朝崇徽公主名号,和亲规格不亚于真正的帝女宁国公主等,而其所受宠信又有过之。加之此时,原来降唐的仆固部大批返回漠北,仆固氏自此在回纥汗国境内重新显赫起来。有迹象表明,其后此氏似已固定化为历代可敦所出的后族,以此姓成为可敦的仆固氏女子,似还沿袭唐朝故例,拥有公主名号,并在促进回纥汗国(回鹘汗国)实现了由药罗葛汗朝到阿跌氏汗朝的汗系转移。

众所周知,德宗贞元六年(790 )回鹘汗庭发生的宫廷政变乃是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开端。而这一事件就同仆固氏存在着密切联系。据《新唐书·回鹘传》记:

是岁,可汗为少可敦叶公主毒死,可敦亦仆固怀恩之孙。怀恩子为回鹘叶护,故女号为叶公主云。可汗之弟乃自立,(颉于)迦斯方攻吐蕃,其大臣率国人共杀篡者,以可汗幼子阿啜嗣。按此年,回鹘大相倾国中兵与吐蕃大战,失北庭,返师时,国中已发生政变。次相阿跌骨咄禄杀篡位者,而扶立阿啜,迫使大相颉于迦斯只得承认现实。其后次相阿跌骨咄禄权势日张,终于击杀了权相颉于迦斯,并废黜了阿啜而自立,是为回鹘怀信可汗,从此开创了回鹘阿跌氏汗朝。而仆固少可敦发动的变乱实开其端,可见,进入回鹘汗国中世,大漠南北已是药罗葛氏、阿跌氏与仆固氏的三雄争长的局面了。

回鹘汗国进入阿跌氏汗朝以后,政治形势表面上似乎发生了不利于仆固氏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同吐蕃的西域争夺败多胜少,回鹘对唐朝的信赖性增强了,而唐朝也由于自身国势的不振,也加强了同回鹘的结盟,因此,连续出嫁咸安公主、太和公主予回鹘,因之,可敦之位已由唐朝公主独占,而原由仆固氏三代垄断的可敦地位(仆固公主、崇徽公主、少可敦叶公主)业已丧失。但这纯属表面现象,仆固氏虽然离开了可敦的世袭地位,却在其它政治权势地位中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这在回鹘汗国末世的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最明显的表现。唐开成五年(840 )长期雄霸大漠南北的回鹘汗国在内乱与外患中灭亡了。内乱起因于汗位的争夺与粟特人的用事,外患则启因于其短视将军求援于宿敌黠戛斯,结果外敌入侵,都城火焚,回鹘部落分为两大支,一支南迁唐境,一支远迁西域。在此两大支回鹘部落中仆固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南迁回鹘是分三支先后入唐的,第一支以嗢特勤为首,早在开成五年(840)九月已南迁至天德军北,第二支以那颉啜特勤为首, 于开成五年末也南依唐境,至于以乌介可汗为首的主支则是迟至会昌元年(841)才被迫南迁错子山的。这三支回鹘帐落, 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派系,各有自身的辅佐。其中以那颉啜的主要辅臣有二,一是赤心宰相,二即仆固宰相,可见仆固部是这支南迁回鹘中的主要帐落之一。

那颉啜初来附唐时,曾与以嗢特勤为首的第一支南迁回鹘并为一股,因此,唐朝方面曾一度误认为仆固、赤心二宰相都是嗢特勤的部下,出现了如下的报导:“可汗兄弟嗢没斯及其相赤心、仆固,特勤那颉啜各率其众抵达天德塞下。”(注:《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13,《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所奏事状》。)但随着第二年(841)乌介可汗的南下,那颉啜开始与嗢特勤反目, 分道扬镳,赤心、仆固二宰相皆追随那颉啜而去,双方阵容更加清晰了。嗢特勤始终坚定地投倚唐朝,而那颉啜则开始劫掠唐边,招致唐朝派遣大军追剿。那颉啜穷蹙,又派仆固、赤心二宰相为使,赴嗢特勤牙帐,企图重续旧盟,并进一步煽动共同反唐,被嗢特勤予以果断地诛杀。对此,《资治通鉴》卷246会昌元年明确记载:“回鹘嗢没斯, 以赤心桀黠难制,先告田牟云赤心谋犯塞,乃诱赤心并仆固杀之。那颉啜收赤心之众七千帐东走。”那颉啜似乎是个年纪很轻的回鹘王子,自身并无谋略,全靠仆固、赤心二宰相的辅佐,自二相被杀以后,不久他也兵败身亡。可见仆固部落在南迁回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于乌介可汗所率南迁回鹘主支,也因进行反唐活动而为唐军及黠戛斯追兵联合消灭,其麾下十数帐中也应有仆固部落追随,但因史书失载,难作确论了。

我国史书记载西迁回鹘以庞特勤为首,庞特勤,又作庞勒、厖历、特勒厖,哈密屯认为,应作厖勒特勤。但值得注意的是,厖勒特勤死后,西迁回鹘的领袖却变成了仆固俊,其所建赫赫功业不仅与厖勒特勤相比毫无逊色,而且有以过之。此人取代厖勒特勤成为北庭回鹘,即西州回鹘,或曰高昌回鹘汗国的创业君主,标志着回鹘汗统发生了第三次重大的历史变化,汗系由药罗葛氏,变为阿跌氏,再变为仆固氏。以上率众南迁的乌介可汗、那颉啜以及率众西迁的厖勒特勤都是出自阿跌氏汗裔,而自此以后,高昌回鹘的历代君主都已是出自仆固氏了。

11世纪学者伽尔底兹(Gardizi )《纪闻花絮》一书记载了一个九姓铁勒(九姓乌古斯)首领的传说,对于研究高昌回鹘汗国的起源及仆固氏汗统在西迁回鹘中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说起九姓铁勒,该王自称九姓铁勒可汗,在他的一族中间有一个叫阙特勤(kul tegin)的著名人物,他的母亲是Archin人, 是个自由人,阙特勤的异母兄长是可汗,其兄要杀害阙特勤,把他的喉咙砍断后置于山上,阙特勤的乳母把他送到明教的经师那里,经过医治,逐渐好转,终于痊愈。后来,阙特勤到九姓铁勒的都城Azal隐居起来,派人尽量讨好可汗,让可汗心里高兴,可汗终于回心转意,答应了不再杀害他,但不准他进入王宫,派他当了五城(panjikath)的总督, 他在那里积聚力量,与当地人交朋友,经常对他们施以恩惠,暗中等待时机。这时听到可汗要去狩猎的消息,于是便集合了大批队伍去袭击可汗,阙特勤打败了可汗,可汗逃到城里固守,阙特勤命令放水淹城,城墙坍陷,阙特勤宣布凡投降者一律赦免,其余的人都被杀,只有九姓铁勒可汗仍呆在城里,阙特勤命令部下把他绞死了。于是他就接管了可汗的宝位。这一传说虽然未必尽是信史,但必定蕴涵着历史的投影。据此可知,这位阙特勤(kul tegin)本为都于Azil城中九姓铁勒可汗的异母弟, 曾出任五城(别失八里)总督,后来杀可汗而夺其位。按Azil即焉耆,则被杀之九姓铁勒可汗必即厖勒特勤。这位阙特勤同汉文史料中主政庭州的仆固俊身份非常相似,“kul”、“库”、 “俊”字亦恰存在对音关系。仆固俊曾隶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麾下,史载咸通七年(866 ):

十月,沙州张义潮奏,差回鹘首领仆固俊与吐蕃大将论恐热交战,大败蕃寇,斩论恐热,传首京师。(注:《资治通鉴》卷350, 咸通七年。)又有史料载:

懿宗时,(回鹘)大将仆固俊自北庭击吐蕃,斩恐热而取西州、轮台等城,使达干米怀玉来朝,目献俘。(注:《新唐书》卷217, 回鹘传。)

仆固俊既攻取了庭州,乃主其地,继又取得西州,轮台、清镇诸城,渐为一方之雄。与此同时,其势力也开始东向发展至甘、肃、瓜、沙诸州一带,河西回鹘或即其部曲之留居者,后来又发动政变,攻占焉耆,杀厖勒特勤,取而代之,成为高昌回鹘的始祖,自此,古老的漠北强部仆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号令西域了。

标签:;  ;  ;  ;  ;  ;  ;  ;  ;  ;  ;  ;  ;  

奴仆的兴起及其与突厥人和维吾尔人的关系_突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