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8)01—0021—04

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整合起来,统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建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仅在2007年,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便涌现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观点之一:从三个阶段阐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第一阶段为理论建构的起点阶段即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也可以搞资本主义。第二阶段为理论构架的形成阶段即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主观色彩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思维定势,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阶段为理论体系的完善阶段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升华,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新突破、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

观点之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和准备阶段。这个时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也发生过曲折和失误,但仍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并形成新的理论形态。第二阶段是正式提出和形成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了新的理论形态。第三个阶段为进一步展开和发展阶段。[2]

观点之三: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从未间断,其科学内涵也随之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指导下,对建国以来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失败教训,以及拨乱反正成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1979年国庆30周年讲话、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直到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五大,15年间进行了多次阐述和概括,直到十五大正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第三阶段,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对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

观点之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4]

观点之五:认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征

观点之一: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和方法;二是系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系统性特征,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队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各个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充实新的内容而不断完善;四是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五是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体系。[6]

观点之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必然性来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7]

观点之三:从内涵丰富、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与理论创造相统一的理论体系、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8]

观点之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征是发展和开放的属性并充满生机活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奔腾不息的运动过程,这个奔腾不息的运动过程有其规范的运行机理,即从实践开始,到认识为止是一个周期,认识的理论又反转过来指导实践,又进入升华的周期,然后是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的反复。[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观点之一: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如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为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第二个层次为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邓小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江泽民同志依据新的实践经验,特别强调与时俱进。第三个层次为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军队现代化和国防建设理论,“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祖国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等。[10]

观点之二: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站在十七大的认识高度和理论高度,依据这个理论的内在逻辑,以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为基础,将三者贯通,提炼出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观点包括思想路线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科学发展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民主论、文化论、社会论、文明论、社会和谐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一国两制”论、和平发展道路论、政治路线论、群众论、党论。其中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实践上,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理论上,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11]

观点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12]

观点之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道路,是一种事业、使命和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与发展和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仍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必然还会有新的经验、新的变动、新的创造。[13]

观点之五:从构成上来把握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划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部分。“理论体系”又分为“理论”、“体系”两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称为邓小平理论。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面加了“体系”两字,是对党在新时期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14]

观点之六: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路径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按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样历史的连续性去构建。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予以整合,构建起一个开放性、科学性、整合性皆备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应当有科学的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应当有贯通整个体系的主体和主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有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而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和观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主体论、军队和国防建设论、“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和谐世界建设论、执政党建设论等,还要形成自己的范畴体系。[1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观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指导原则、指导方法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必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认识视野、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6]

观点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7]

观点之三: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问题。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正确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大历史难题。这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18]

观点之四: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新路,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其标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认识。[19]

观点之五:这一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概括,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起来,整合为一个科学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刻联系;这一理论体系明确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时这一理论体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20]

观点之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三个问题的认识上:第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勾画出了理想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第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第三、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实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21]

[收稿日期]2007—12—18

标签:;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