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一贯的和论述最多的中心思想

科学的生产力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就认识到,在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后,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1948年6月,他就提出:“为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以便保障人民生计和支援战争,必须注意领导人民加紧生产,不误农时,不荒地”〔1〕1950年5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他说:“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 〕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邓小平和党的其他领导人都认为,全党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针对当时“左”的错误思想和在经济上搞“一大二公”的弊端,邓小平指出必须要以生产力标准建立适应生产发展的生产关系。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3〕。 并以著名的“猫论”为比喻,说“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形象地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

1975年“文革”后期,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代表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气魄,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做出了最大的努力。1975年3月,他明确提出:“现在有一个大局, 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就是要“把我国建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4〕为此, 他围绕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个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在各条战线进行了全面整顿,使“文革”造成的极端混乱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扭转。虽然邓小平很快又被罢黜,使整顿工作夭折,但是他为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所作的努力,以及他对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进入更加自觉的认识,为以后这一思想的深化和完善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概括出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指针。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展开的。生产力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基本概念。例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就是讲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地位,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目前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就是讲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实际上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动力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质上就是生产力发展对外开放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那就是在讲生产力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手段论……等等。从根本上说,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我国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中心使命,就是如何加快发展生产力,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可见,生产力的观点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二、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作出的最突出贡献之一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新发展。

首先,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了起来。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二十世纪中叶达到高潮。但到二十世纪末,特别是九十年代后,社会主义在原苏联、东欧遭到瓦解。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证明,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还远没有达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需要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开创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原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都有许多教训可以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问题,这些国家长期以来没有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正如邓小平总结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5〕他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 〕这是对几十年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作出的最深刻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二十世纪末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科学理论。

其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力作了全新的理论阐述。

实践再一次证明,在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是坚持具体地结合生产力实际状况来分析社会主义的唯物史观立场和方法,还是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立场和方法,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始终把生产力的观点贯穿在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始终把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与社会主义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在一起,从而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划清了界限。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明确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之后,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动力、手段、标准、保证等条件和措施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在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了全面的、完整的阐述。

其三,邓小平对传统生产力概念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对传统的生产力概念进行了革命性的更新和发展。例如,关于生产力的内容,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应该是全面、健康和协调的,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发展与精神文明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达到辩证统一的。这就从理论上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关于生产力是包括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有机统一的科学思想。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动力,他不仅十分强调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对解放生产力的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又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和教育等都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关于生产力的本质属性,他提出了能动性和革命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是生产力的最主要属性的思想。能动性和革命性,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第一生产力”论和生产力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论上。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人们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能动性的体现,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力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那么能动性在生产力属性中作用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提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中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这就肯定了生产力的革命性属性。生产力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最集中地反映在他的生产力标准论上。他在继承马克思的关于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劳动深化和展开的历史,劳动的产生就是社会的产生,劳动的发展就是人本质的发展,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标准,是衡量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的观点。生产力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能成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标准、能成为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生产力成为这些标准功能的机制,就在于生产力的最本质属性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总之,纵观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它不仅最深刻、最完整地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作用和条件,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二十世纪末有了重大新发展,而且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内涵也进行了重大的更新和丰富,使关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新贡献中,他的生产力理论是其中最突出的部分。

三、邓小平的生产力哲学思想是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第一的世界观,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概括的结果,而且也是中国近现代巨大历史转型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在哲学中的必然反映。

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从1840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巨大社会转型。在1840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即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走完第三步的时候,中国将成为高度开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1840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两百年之间,就是中国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变转型期。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型,中国人民必须要完成三大主要任务:第一,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选择并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体和政体;第三,努力奋斗实现现代化强国。这三大历史任务,是一个互相连接的必然过程。为了完成这些艰巨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壮烈的悲剧。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等等。但是,其中影响最大,对社会转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则主要是三大革命运动,即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以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为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再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集体领导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封建统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完成了社会转型所赋于它的第二个历史使命,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因此,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就是如何完成转型期的第三个历史使命,即怎样实现现代化强国。

伟大的革命运动必有伟大的理论作指导,而每一个伟大的理论又必有其鲜明个性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如果说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三民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那么三民主义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就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行先知后”的知行哲学。孙中山为了鼓励革命党人不怕困难精神和提高反封建的斗志,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不知亦能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的革命行动哲学观点,反对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不知则不欲行,知之又不敢行”等退缩保守思想。他还提出了行动在先,知识在后,知是从行中得来的合理思想。但他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他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又把人分成“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还提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等观点,割裂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而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代表作之中。《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在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和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实践论》把知行关系看成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考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矛盾论》则深刻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两论为克服阻碍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各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为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而这个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实事求是是他们思想基础的共性。但共性是通过个性表现的,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实事求是哲学思想,是通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特征、要求等条件下而形成各自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哲学观点来体现的。例如,列宁的实事求是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著作《哲学笔记》为代表的辩证法哲学来反映的;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通过他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作的革命的实践哲学来反映的。邓小平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哲学思想就是他的生产力哲学思想。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一贯的和核心的观点,是他的最主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邓小平的生产力哲学思想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对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实践哲学思想,是对孙中山的知行哲学的改造、继承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上研究知与行的关系的。邓小平的生产力哲学思想,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实践哲学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邓小平把当代中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是最大的社会革命实践;把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化为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把实践第一的观点具体化为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具体化为发展生产力是衡量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的观点……等等。他把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等抽象概念,具体化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最直接的东西,以满足时代对理论的新要求。从孙中山的知行哲学到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哲学,再到邓小平的生产力哲学,这既是一条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又是一个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具体的思想深化过程。第二,生产力哲学是对中国转型期历史使命的最高反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必须回答时代的最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社会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社会转型期的第三个历史使命,即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问题。正如孙中山的知行哲学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映、毛泽东的实践哲学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反映一样,邓小平的生产力哲学,是对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强国的最集中反映。为了实现现代化,在理论上就必须首先要搞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基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离开了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回答。生产力在这里具有社会现象本原性的决定性地位,谁抓住了生产力问题,谁就抓住了时代的脉博。这就是为什么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注释:

〔1〕〔2〕〔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20、第148、第323 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WW倪建平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