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探讨_技术转移论文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体系论文,模式论文,国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政府和社会已经认识到只有发展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颁布不久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企业是创新主体,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重要创造源头,在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政府一方面赋予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要求大学加强对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方针,希望推动企业与大学等研究力量结合并达到双赢的目标。从我国近些年发展情况看,大学与企业也确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为企业创新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大学有许多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够深入,远远没有达到社会期望的要求。尤其是在利用科研力量为社会服务方面,大学还应当作更多的努力。

1 技术转移的概念

在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中,技术转移的定义是:“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1]。其表达的含义有:①知识从产生地转移到使用地,但不是简单的设备转移,还涉及到知识信息、专利等软件;②转移目的在于能够得到应用;③与过去的技术相比,转移的技术要更新;④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在一种环境下得不到使用的技术,经过转移可以得到使用。范保群等曾对国外学者有关技术转移的观点作过概括,并按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分为七种:知识诀窍的转移、分配说;技术知识应用说;地域、领域转移说;环节转移说;技术载体转移说;相异主体合作说;技术商品流通说[1]。这几种理论有的注重过程,有的注重目的,而从最根本上看,技术转移实际上是技术提供者和技术接纳者之间的一种经济活动。因此,要使技术转移真正地发生,只有建立一种使技术提供者和技术接纳者双方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的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商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因此,政府大力提倡通过为企业输入高技术来提升竞争力。政府提倡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专利产业化等都是为了加强技术的产出者与接受者的联系,即技术转移。但是,作为技术转移的两方,即技术的提供者和接纳者却有着不同的立场,由于其利益不同,在技术转移活动中与政府的推动方向也不尽一致。

进入20世纪后,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功能逐步由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服务方面。大学最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国家设立大学的最根本目的也在于此,而且学校最基本的财政资助也来源于此。科学研究是大学争取经费资源,提升其水平和形象,同时培养创新型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工作。社会服务则是大学加强与社会联系,通过为社会作贡献并进一步争取资金等资源支持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工作。可以看出,社会服务功能是一项经济利益导向非常明确的活动,而技术转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属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学从事技术转移活动必然要求有经济利益的回报。从美国的发展情况看,在1980年拜杜法案实施以前,美国没有从制度上设计出使大学从技术转移中得到经济回报的机制,因此,技术转移活动也无法有效进行。

从我国高校近年来的办学经费看,科研经费是支持学校发展的重要来源,各高校也非常重视。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达到115亿元,在科研经费中,来自中央和部委的纵向经费约占60%,而从企业获得的科研经费约占40%。在从企业获得的经费中,由于企业开发能力不足和大学技术与市场脱节的原因,单纯的技术转让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数量很少,绝大多数的合同是科技开发,占横向合同金额的70%左右。因此,从总收入的来源看,大学注重的首先是从中央和部委争取经费支持,这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与企业的横向科研。

争取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过去所拥有的技术都是重要的基础。如果以过去的研究积累为基础而从国家和部委争取到纵向科研经费的支持,从高校的角度而言,这些研究可以得到外部资源的进一步支持,其技术就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此技术即使不是直接转移给某个企业,也是贡献给了国家和社会。因此,高校认为这是技术转移的纵向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技术转移形式。在横向科研中,由于大多数的科研合同是开发合同,这种合同有些是对高校原有特定技术的产业化开发,而更多的是基于大学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积累,企业从市场角度提出该领域的研究项目。因此,政府和社会提倡的单纯技术转移只是大学横向科研中的一小部分,一般估计只有高校横向科研总量的10%左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所关注的技术转移与政府和社会所关心的技术转移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2 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的因素分析

从广义的角度看,大学的技术转移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其影响因素也有根本的不同。

(1)纵向技术转移。

对于纵向技术转移,或者说是否可以基于高校原有的研究基础得到国家和部委进一步的资金资助,其影响因素很多,但对大多数项目起主要影响的是项目的创新性。纵向科研申请成功率可表示为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项目能否得到支持,主要取决于提出的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的差异,技术的创新度越高,成功率越高。这也与我国的评价制度有关,评价这类申请的主要是学术界特别是高校的学术专家,因此,创新高度最受关注。

(2)横向技术转移。

大量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转移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技术关联性、技术适用性、技术差距、单位产量投资额、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等[2]。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可以用函数表示如下:

技术关联性b表示转移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果某一技术的引入能够带动和影响其他技术的发展,将使其得到更高度的重视;或者该技术与企业原有技术有较大的相关性,企业的接纳程度就高,因此,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就较高。

技术适用性c表示该技术对企业现状是否适用,这必须考虑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其所处地区的状态,如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市场状况、技术状态等。例如,由于预期产生的产品增加量与劳动及资本有关,如果企业没有合适的匹配值,那么,该技术就无法作为该企业的适用技术而得到采用。

表示高校拥有的技术与企业技术之间的差距,如果差距太小,企业虽然容易接受,但由于作用不大,企业一般也不愿意引入;如果差距过大,企业要消化吸收技术也很困难,技术转移也无法进行。因此,技术差距存在一个最佳值t,只有适当差距的技术才容易产生技术转移。

f表示单位产量投资额,如果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资金越大,带来的投入就越高,也就越不利于该技术的转移,单位产量投资额的大小与地区的人力、自然等资源有密切关系。而投资回收期g越长,投资风险h越高,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并对技术转移产生阻碍。

3 中国与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比较

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是世界上最成功的[3],将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工作做得较好的学校——斯坦福大学和中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做得较好的学校——清华大学做对比分析,以找出差距,为促进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提供借鉴。

(1)技术关联性、适用性与差距。

美国大学一般只从事基础研究,研究成果比较有前瞻性,而美国的大公司实力强,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一般不需要大学参与具体的工艺性开发工作,而且其专利布局也比较超前。因此,对于美国而言,企业在接受大学的专利技术时,更注重专利的技术差距,看重的主要是大学的原始创新成果,有较大的技术差距。美国的大公司一般要进行10年左右的专利先行布局,而大学提供的专利技术常常能起到战略性的布局作用。相比较,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不强,中国的大学较多参与公司的具体工艺性技术开发。因此,接受专利的企业非常注重技术的关联性、适用性,并且不希望技术差距太大,特别希望能立即使用的技术,最多的也不希望5年以上才见效益。由于中国的大学参与具体的工艺性开发,因此,不少小改进专利也产生于大学。从数量上看,清华大学的专利申请量远高于斯坦福大学的发明披露量[4],约是其两倍(参见图1)。

图1 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专利申请与发明披露的数量

Fig.1 The numbers of patent application and invention disclosure by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2)投资与回报。

从投资情况看,由于美国社会资本发达,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著名的纳斯达克市场为吸引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在美国社会,投资于高科技是少有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因此,有大量的风险资金驻足于这一市场。而我国的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股市迄今为止还没有设立中小企业板,因此,大大阻碍了风险资本在我国的发育成长。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些低风险高增长的行业更能吸引社会游资,因此,高风险的高科技投资对这些资本是没有吸引力的。

从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与专利相关经费收入情况看(见图2),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当年单纯的专利实施许可收入都不高,都不到与专利相关总收入的10%,在2~4亿元左右。但不同的是:①在计算数据来源上,清华大学的数据是首先估计横向合同中约70%与专利技术相关,因此,横向经费的70%,作为与专利相关收入的数据;如果单纯以专利等技术的股权收益看,只有该数值的1/5~1/4。而斯坦福大学的专利总收入是学校从专利许可和股权中获得的收益;②与科研总经费的对比看,清华大学的横向合同占总合同额40%左右,因此,与专利相关的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约25%;而斯坦福大学从联邦政府得到的资助经费约占87%,其专利许可和股权获得的收益不足科研总经费的5%。

图2 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与专利相关经费收入情况

(清华1:清华专利实施许可的收入;清华2:清华从与专利相关的横向合同中获得的收入;斯坦福1:斯坦福专利实施许可收入;斯坦福2:斯坦福从专利实施和专利股权中获得的收入)

Fig.2 Revenues related with patent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斯坦福大学每年以其技术入股成立相关的公司,每年约10个。在其公布的2005年的学校收益中,通过出售7个公司的股权得到了27亿元的收入,比近5年专利许可和股权分红等收益高出约40%。因此可以看出,资本运作实际上已成为超过纯专利许可收益外一个更重要的收入来源。

(3)与专利有关的分配制度。

清华大学每年的股权收益由控股公司直接上交学校,负责技术推广的科技开发部每年约可以支配横向科研经费的1%。而斯坦福大学的专利实施和专利股权收益中有15%由负责许可的办公室支配(参见图3)。

图3 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负责技术转移部门人均可支配经费

Fig.3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funds in the techtransfer department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可以看出,在与专利有关的收入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清华大学与斯坦福大学负责技术转移部门的人均可支配经费有很大的差别,清华大学只有斯坦福大学的1/4。需要注意的是,清华大学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人员的收入并不来源于此,基本由学校定岗决定;而斯坦福大学负责技术转移人员的收入和日常办公经费就由此项经费支出。

美国大学科研经费的提成(overhead)与中国不同,其联邦政府科研经费投入的提成是另外拨付给学校的,足以支持其科研管理部门的运行费用,专利许可和股权等收益由技术许可部门直接管理。而中国基本是学校提取科研经费的5%左右作为学校的管理费,院系再提取5%~15%,其余由教师支配。因此,学校的管理费用有许多是来源于科研经费提成的情况下,要提高技术转移部门的管理费是很难做到的;另外,技术作价入股等股权收益由控股公司支配,也不是技术转移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4 促进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措施

中国和美国大学所处的国情不同,大学的发展也不在同一水平,但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为了确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加强产学研结合的精神,发挥高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加强大学和企业的联系,推动技术转移。

对于纵向技术转移,由于纵向课题主要注重于基础研究,是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另外,得到纵向课题的资助有明显的好处,如荣誉高、监督少、经费多等,因此,这方面的工作无需政府鼓励,大学有足够的重视度和参与性。而国家所提倡的技术转移主要是横向技术转移,即大学的技术转移到企业中。根据其影响因素,即技术关联性、技术适用性、技术差距、单位产量投资额、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等,参考美国大学的经验,要加强大学技术转移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关联性和技术适用性。

从技术的关联性、适用性角度看,技术转移率与其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由企业根据市场提出的科研项目,其产生的技术就与企业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顺利地完成技术开发和转移,保证高的技术转移率[5,6]。而政府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推动。例如:①建立政府引导配套基金,对企业愿意出资与大学共同研究的项目政府给予配套支持;②鼓励企业与大学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对企业出资进行研发的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③设立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加强企业与大学的相互了解,使企业在遇到科技难题时可以找到相关的科技人员帮助解决;等等。

(2)技术差距。

从技术差距的情况看,只有将合适的技术应用于合适的企业才能促进技术转移,因此,大力加强中介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政府和学校已经建立了诸如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大学的技术转移,但由于机制难以到位等原因,类似于美国大学的高水平中介队伍目前很难建立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等到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有根本改变,从事技术转移人员的收入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之后,才可能吸引高水平人才从事这项工作,这支中介队伍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3)投资回收和投资风险。

从投资回收和投资风险的角度看,技术转移率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但我国支持技术转移的资金投入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类似于国外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严重不足,市场的投资退出机制也不健全,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技术转移的问题之一。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转移,输入大学的创新能力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我国政府特别是科技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从我国企业和大学目前的发展水平看,促进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加强企业与大学的相互了解,由企业根据市场提出需求,使大学成为企业实际上的研发力量和研发部门,才是目前促进技术转移的最有效手段。

标签:;  ;  ;  ;  ;  ;  ;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探讨_技术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