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与创新实践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与创新实践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与创造性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创造性论文,中国论文,总体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描绘出宏伟的蓝图、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一、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早在1979年初,邓小平就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问题的最初表述。经过几年探索,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

这一概括包括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一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不仅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懈追求、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新一代领导集体肩负的历史重任。二是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的。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三是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简单地局限于“老祖宗”的个别结论,而是应根据时代的变化,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又不能简单地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中国特色三个层面协调发展的进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单纯依靠外界的帮助实现。我们只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才能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邓小平怀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中国的现代化,按照邓小平的总体构想,是一个全方位的、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整体的现代化。其奋斗目标是经过上百年的艰苦奋斗,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奋斗目标,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系统工程,包括三个密不可分的子系统:一是物质系统层面的现代化。即到下世纪中叶,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二是制度系统层面的现代化。即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各种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定型化、现代化。三是人的现代化。即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他不断地告诫全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直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是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其次,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了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保证,必须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改革。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对这一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明确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需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通过总结过去二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他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而得出结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只有对我们的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邓小平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政治保证。因为我们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另一方面保证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切实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党和国家机关能够更好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也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国家和社会在保障公民正当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公民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将国家、集体和公民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并且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在中国,必须坚持实行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据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及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学生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为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我们只有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大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推动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使社会主义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和战略思想与政策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难题。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面向世界而又脚踏实地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思想与政策。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初步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经过七、八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一构想逐步成熟。1987年4月,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 邓小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将这一战略步骤加以确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这一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作了进一步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政策。

一是整个经济发展要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根本。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的两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但这只是农村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飞跃,即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和科技化。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必须保证能源和交通的优先发展。因为加快能源和交通建设,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和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为无论是农业、能源与交通的发展,还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手段。振兴经济,关键是振兴科技,而基础是教育。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二是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经济。因为速度问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命运和地位。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尖锐地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为此,必须敢于跳跃式发展,力争使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同时应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要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这样的速度才过硬。

三是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它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16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页。

标签:;  ;  ;  ;  ;  ;  ;  ;  ;  ;  ;  ;  ;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与创新实践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