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论文_姜琇峰

姜琇峰

(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区 310020)

【摘要】 目的:评价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在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辖区内四个社区的49例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分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偏瘫综合干预指导,治疗组此外还给予下肢功能性电刺激步行训练,治疗周期为6周,随访6个月,评定治疗前、后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相比步行能力改善和生理功耗指数改善有显著性差异。相比治疗前,治疗组干预后明显下降(P<0.05)。讨论: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对社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作用明显,适合社区患者家庭使用。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社区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373-02

下肢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以来,患者可通过在步行训练当中佩戴此类设备,于步行的摆动相接收来自于设备的脉冲电刺激,使得胫前肌较充分地收缩,提供足够的足背上举空间。患者在步行时的髋、膝关节代偿运动得到了控制,一段时间训练和治疗,患者的步态和步行能力可得到改善。本研究对社区内康复的偏瘫患者步态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步行能力进行测试,并分析了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对患者康复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4月至2014年6月期间开展社区康复实践,由我中心康复病区负责对街道辖区内49例偏瘫及偏瘫后遗症患者进行了偏瘫综合康复训练。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4例,平均年龄(68.5±5.5)岁,治疗,25例,平均年龄(71.3± 6.5)岁,两组平均病程3.8年,病程4个月~8年。两组人员间身高、体重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后期还加进了一组特殊对照组,15名正常无偏瘫病史的医务人员,同样接受测试。训练项目为每天20分钟的跑步机快步走步行训练,持续6周。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均进行了登记,基础评估的血压、心率、身高、体重、并发症、伴发疾病等情况。对患者的Brunnstrom评级进行评定,并限定在Ⅳ级及以上,此阶段的患者才可能独立完成步行训练,并获得可靠数据。对患者进行缇氏步态评估测试评估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确定行走时存在足下垂。所有患者都接受2/6分钟步行测试和生理耗能指数(PCI)的测评,并记录下数据。

将患者分组后进行偏瘫综合治疗,两组的康复训练都包括患侧肢体肌力训练,平衡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治疗组针对其患侧肢体足下垂给予穿戴下肢功能型电刺激设备。设备为杭州共远科技提供的GYKF-1型功能型电刺激仪医院版,设备分为主机,刺激电极一对,位置传感器和足底压力传感器几个部分。使用前只需将电极片贴于患者患侧小腿经前外侧皮肤,和腓总神经于腓骨小头出口处附近皮肤上。打开主机电源按测试键并查看胫前肌群收缩和足背上举幅度,再微调刺激强度或电极片位置达到满意为止。然后将位置传感器贴于患肢胫前内侧皮肤(如使用位置传感器则可以不使用足底压力传感器)。主机总重约120克可手持也可用卡扣固定于腰部服饰上。步行训练开始时当患者行走患侧下肢摆动相即将开始时,位置传感器感受到患者下肢位置的改变,发出延迟信号,触发贴于小腿的电极给予胫前肌群一组电刺激信号使其收缩,患侧下肢摆动相开始后足背获得充分上举。佩戴设备的治疗组患者每天进行2次步行训练,每周5天,连续治疗6周。六周后再对两组患者进行第二次2/6分钟步行测试和生理耗能指数(PCI)的测评,从而得到比较数据。

治疗后6个月,对接受下肢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患者进行回访,重复2/6分钟步行测试。并对患者主观感受进行记录作为主观症状评价依据。

1.3 步行能力评估和生理耗能指数

2/6分钟步行测试:让受试者在一个固定的6分钟内在无障碍的平坦地面范围内(25/30米直线或矩形或圆形)行走,测试心肺及步行能力:测试分两次,嘱受试者用最快速度行走,记录两分钟步行距离。中途允许休息,但计时继续。连续行走2分钟记录下行走距离。在测试前后询问受试者主观感受作为症状评估。

生理耗能指数(PCI)的测评:让受试者保持坐位安静状态下3分钟后,测定安静状态下的心率。然后尽可能以最快速度在直线20米距离的平地上持续往返3分钟,记录下患者所行走的距离和步行3分钟后的心率,然后算出3分钟步行的平均速度,最后通过公式算出PC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6周后2分钟最大步行能力与PCI改善情况对比

经6周治疗后,对照组24例患者中2分钟最大步行距离提高有11例,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15例,治疗组的步行能力提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生理耗能指数下降的有9例(37.5%),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18例(72.0 %)提高,治疗组的步行能力提高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2.2 治疗6个月后步行能力改善与PCI下降比较

经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见表3,两组差异显著。

表1治疗后6个月后步行能力改善与PCI下降比较

注:*表示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示治疗后6个月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组与正常人群比较

经6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与正常人群接受跑步机快步走训练后的步行能力与PCI改善能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表2治疗组与正常人群比较

步行能力提高 PCI下降

正常人组(15) 1(6.7) 12(80)

治疗组(25) 15(0.6) 18(72)

3.讨论

回到社区的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偏瘫及偏瘫后遗症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患者如果能在社区内继续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可以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ADL能力。尽管一部分患者从数据上可能看不出患者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患者的主观感受仍然觉得“走路轻松了”、“比以前走得快一些了”[1]。从数据上看,给予康复综合干预、肌力训练及步态纠正的患者在经过了6周的康复治疗后,其步行能力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PCI也得到了控制。与此同时佩戴了下肢功能型电刺激设备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能较容易地纠正步态,使得训练更有效果,PCI下降的程度也更大,而且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在与正常人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正常人群中进行定时定量的步行训练并不会明显提高其步行能力,但大多数人的PCI会下降。这也就是说,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都能通过一定训练的方法改善身体机能使得他们更健康。

可穿戴下肢功能电刺激设备具有操作简单,体积小,易佩戴等特点。适合于家庭及社区内康复的患者使用,如果形成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售价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区康复事业当中。但持续更长时间的功能新电刺激治疗本次并没有研究,长时间佩戴低功率的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是否仍能起到同样效果,是否会造成神经肌肉的疲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翼雄.基于功能性电刺激及生物信号反馈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设计及控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论文作者:姜琇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可穿戴设备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论文_姜琇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