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质疑_应试教育论文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质疑_应试教育论文

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临川中学 郭兴汉)

最近,教育界提出来一个喊得很响亮的口号:“从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转轨。”我认为这个口号提法不妥。因为这个口号违背了客观实际

,脱离了客观现实,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上难以操作,完全是凭“

想当然”提出来的。

一、“应试教育”无法向“素质教育”转轨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简单地解释就是应付考试的教育。对“

素质教育”,一般的文章界定得模糊笼统而不够明确。查《现代汉语词

典》,“素质”一词一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是“心理学上指人

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无疑,这定语“本来”与“

先天”的概念指的是“胚胎时期的生来就具有的”。既然如此,那还怎

么去进行教育呢?可见素质教育中“素质”一词,指的肯定是第三个义

项——素养。查“素养”者,乃“平时的修养也,而“修养”者,是指

“学习、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

面的一定水平”。无可置疑,这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

,的确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加以提高的。

众所周知,在教育上有一个起码的最基本的常识:“教”与“学”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仅是外因,“学”才是内因,“教”只

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教得好并不等于能学得好,学生的吸收不可

能是“一刀切”,一句话,教育决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而

无果,任何教育都失去意义。

这样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检验学校与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检验学

生受教育后素质高低的标准是什么?肯定会说:标准是由学生学得好坏

来反映。那“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回答肯定是:学生学习

质量的高低。那“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中的“高”和“低”的依据又

是什么?靠什么来检验它?毋庸置疑,检验的手段只有考察或考试。这

样,就离不开一个“考”字。可见,没有“考”就难以有“试”,没有

“考”就难以有“察”,而没有“考试”或“考察”,就无法衡量和确

定学生素质的高和低。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应试教育”呢?

又怎么能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呢?

纵观世界,对学生的考试与考察都是十分苛刻的。如学生进美国哈

佛大学,数学与英语必须参加全美学习委员会的统一考试,而且成绩总

分加起来必须要有1450分。这还不行,还要看GPA的成绩, 即高中各学

期各门功课的总评分数。这各科成绩约等于上海80分以上的优良者。而

具备了这些才仅仅有资格去报名参加名牌大学的考试。由此可见,在对

孩子的教育上,世界上绝没有无“应试”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应

试”,有教育就有应试和应试教育。应试和应试教育是检验素质教育结

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无法取代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

无法低估的。

有人曾多次精心调查后证明: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为人类作

出杰出贡献的素质较高的成功者,都是应试场上的佼佼者。一般的素质

较高的成功者,在应试场上的比例就更不用说了。应试和应试教育是教

育上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任何人

都无法否认的客观现实。因此,任何教育上的改革都不能也不应该害怕

、逃避和排除应试。应试与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走向成功的并为之服务的必要阶梯和

保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试想,没有“手段

”又何来“目的”?你要人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操作时

,怎么能够使“手段”向“目的”转轨呢?即怎么能够把应试教育跟素

质教育截然分开并完全对立起来呢?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得好:“教

改的成败不能只看分数,但成功的教改必然不怕考试,过不了考试关的

教改必定是短命的。”

二、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不应归罪于应试教育

毫无疑义,考核学校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是学

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而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必须靠考试或考察来检验。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分数定优劣,甚至

定终身,对师生来说,的确压力太大太重。由于分数是“命根”,必然

会造成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教师在教学操作上始终难以摆脱

为考试服务的束缚,使整个教学活动不得不围绕着为升学考试或考察而

转动,以致于偏重于考试,偏重于分数,把教育的重要手段(应试教育

)放到了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之上,把手段当作了立身的“王牌”

,当作了教育的最终追求的目标,颠倒了主次关系,弄错了主次位置,

造成学生的课业越来越重,使学生成为只知埋头苦读、埋头应付考试的

工具,后果是严重的。但其罪恶是应试教育跟素质教育错位造成的,不

应归罪应试教育。在纠正这一错位问题时,更不能由一个极端跑到另一

个极端,矫枉过正,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否定了

手段,抽去了环节,去直奔目的,那怎么能行呢?就像我们要过河,因

为操作不当或超载造成翻船淹死了人,于是便否定船的作用,弃船转向

,那岂不是十分可笑的吗?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真理,哪怕是客观真理

,只要向前迈进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这种矫枉过正的做

法就是迈过了头,会给教育带来灾难。“转轨”之所以出现“上面风声

大,下面雨点小”的教改局面,其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讲的。如果硬要推

行的话,恐怕会促使一些学校向取消应试与应试教育的方面转轨,那可

就把教育引向了歧途,违背了教改者的初衷。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教育

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红”不“专”,

那是空头的,没有培养出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抑或说没有培

养出学生走向社会后谋生的基础手段,其素质起码可以说是不健全的,

是蹩脚的。正像俗话所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

不好是危险品。”如果在教改上出现智育方面的“次品”,那可是教改

上的极大失败。

当然,提出这一教改口号者的用心是良苦的,动机是积极的。但仅

有良好的动机是不行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动机与效果并没有天然的因

果联系,好的动机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应试教育的错位,造成智育第

一,排除其它。但应试与应试教育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手

段,在纠正应试教育跟素质教育错位的问题时,万万不能在“倒掉洗澡

后的脏水时连盆中的孩子也一齐倒掉了”。

三、教改和教改口号的提法决不能脱离中国目前具体的教

中国革命的成功,关键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相结合。理论脱离实际,很难办成事。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是怎

样的呢?上海师大中文系著名教授梅子涵先生,最近在他的《“救救孩

子”与“做好父亲”的矛盾》一文中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

实在是一个综合、全面、复杂的问题……也许谁都想做到(包括家长)

,但谁都难以做到。很多想做到的人(比如很多家长)都不会去做,却

反过来与‘减负’和‘改革’唱对台戏,以他们的所做与他们自己所想

唱对台戏,这里面的深刻的‘矛盾性’简直是有些前所未有的……因为

所有的人都无可回避地面对着升学和考试的问题,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

问题,谁能回避?哪一个对自己的子女抱有期望值的父母、对自己的学

生抱有职业和事业功利心的老师能回避?……真是一方面要‘救救孩子

’,一方面又让‘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呢?矛盾矛盾矛盾!”是呵,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你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吗?拿今年

上海在2到3个区内推行小学“直升”初中的事来说吧,小学生的课业负

担可能会相应地减轻了,但学生负担的总量实际上并没有减去多少,正

像有人针对这种做法所说:学生的负担是挪后了,更集中了。小学里欠

下的“债”是要到初中里来还的,因为他们都要为走高考的独木桥而先

拼进重点高中,竞争的密度将更高了,程度将更加激烈了。这,就是中

国目前的教育现实。俗话说:“法不治众”,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转轨”,能行得通吗?即便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也完全是空

口说白话。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教育是一门严肃慎密而又微妙复杂的科学,是科学就不能违背它的客

观规律,就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科学的问题不能用非科学的方法

来解决,更不能用“想当然”来代替科学。作为教育的机关特别教育的

权力机关,如不慎重不严密不科学地随便乱提口号,“花头”太多,往

往会在教育上造成人们无所适从,引起混乱乃至灾难。所谓“瓦匠多了

房子歪”,“舵手多了会翻船”,即此理也。

针对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怎样提法才算比较正确呢?笔者认为提

“从偏重智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较好。*

标签:;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质疑_应试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