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在高校倡导交响乐的讲话_音乐论文

李岚清在高校倡导交响乐的讲话_音乐论文

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交响音乐论文,高等院校论文,讲话论文,李岚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请各位来主要是想研究一个问题,即怎样提高大学生在交响音乐方面的素养问题。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育的概念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包括他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包括道德品质,也包括美育等方面的修养。智力主要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开发。“体”主要指体育和体质。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觉得目前正在高等院校学习的青年在美育修养方面还需要补课。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机会在这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教育。我所指的美育修养方面主要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还有工艺劳作等等,也是多方面的。今天我就想跟同志们研究这个范畴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怎么样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为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今天我们要谈的问题又是音乐里的一部分,就是怎么样提高他们在交响音乐方面的素养。我国现在在校的大学生有500多万, 还不包括成人学校全日制的大学生。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这一课。我所以提补课,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缺了这方面基础知识,再过若干年也许就不是补课的问题,而是提高的问题了。我再强调一下:第一,我们今天不是研究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整个的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教学问题,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另外再研究。第二,也不是研究整个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问题,这是属于文化工作领域的范畴。我们今天研究的题目范围比较窄,但是非常重要,就是如何给现在在校的几百万大学生补上这一课,使得这一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我想这件事情是贯彻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知识分子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响乐形成于西方,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西方音乐。我们在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音乐的同时也不能够忘掉我们要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精神文明成果,交响音乐是应当包括在这个范围内的。第三,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里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并重申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工作方针。我理解,提倡交响音乐事业也应包括在这个范畴以内的。从18世纪50年代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以100 多首交响套曲的创作实践使交响曲比较规范成型开始,200多年来久盛不衰, 百听不厌,为很多人所喜爱。这是有它特殊的内涵和魅力的。现在我们把那个时代的交响音乐叫做“古典音乐”,也有叫做“严肃音乐”的,也有叫做“高雅音乐”的,也有建议叫“经典音乐”的,究竟怎样叫更确切,要请在座的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从一般意义来说,古典是针对现代来讲的,高雅是针对不高雅来说的;从音乐史的角度来说,18世纪一般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也容易混为一谈,似乎都有点不大确切。当代的音乐在我们后世也可能变成古典的了。例如像二十年代的爵士音乐,我们现在也可以把它叫做古典爵士乐,因为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了。那么你说这是高雅音乐,难道其它的就是不高雅了吗?一切健康的音乐都应当提倡,不管你是不是爱好它。我们还是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音乐也应当丰富多采,绚丽多姿。我们允许有不同的流派,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认为交响音乐是一个表现力十分丰富的,对人的精神生活能够起重大影响的一种音乐的品种。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当中,应当提倡普及交响音乐特别是一些交响曲、协奏曲、组曲、交响诗等古典名作,也包括部分优秀的近现代中外交响音乐作品。但是提倡普及交响音乐首先要培养交响音乐的听众,要有“知音”。那么它在中国潜在的“知音”是什么人呢?当然,现在一些年纪大的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喜爱交响音乐的。但是以后的听众是什么人呢?我认为,交响音乐今后的听众和“知音”,或者叫做潜在的听众和“知音”,主要就是现在正在高等院校里学习的青年。但是,现在在大学里学习的青年,因为他们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必要的音乐教育,所以他们还不能成为“知音”,不能成为未来的听众。那么没有“知音”、没有听众,我们中国的交响音乐今后怎么发展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也需要进行这样一项工作。各位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刚刚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今天请国家教委党组书记陈至立同志也来了。请国家教委很好地研究一下,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给他们补上这门课呢?当然,今后我们还是要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加强音乐教育,到那个时候,那一代的大学生就不一定用补课的办法了,而是提高的问题了。补课的对象就是不懂的,我们就要用有效的办法让他懂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是培养他的兴趣,培养他的欣赏能力。有了兴趣以后就可能有的人会参与,他也愿意学一点什么乐器,或者唱一点歌剧名曲,我们鼓励他们的参与。但是,从普及的意义来讲,那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如我们主要想训练他们演奏和演唱技能,从普及来说要求就太高了,不大现实。我虽然是个爱好者,也看过一点这方面的书,但毕竟是个外行,所以我是从爱好而不懂的角度来同大家研究这个问题的。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比对我高一些,但太高了也不现实。我看过的一些这方面的书,觉得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都是为专业人员或这方面有相当修养的人看的,不大适合普及的要求,讲得过于专业,份量也太大,也许也有合适的我还没有看到。因此,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编一套纲要或教材之类的东西。作为一个需要补课的人,又是不懂的人,他没有可能接受这么大量而专业的知识。所以就要编一种比较通俗、简明的教材,使他们能够较易接受。这套教材包括什么内容呢?我提一点参考意见请大家研究。

首先我们是不是应当让在校的大学生知道一些交响音乐的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交响音乐,它的来龙和去脉,有些什么流派,世界上最有名的交响音乐大师是些什么人,都是哪国的,他们在交响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特色、贡献是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研究应当推荐哪些交响音乐大师给我们的青年。在我所看到的读过的书籍和资料当中,我也感到要说交响曲尤其是古典交响曲的首创者,刚才有的同志也讲了,恐怕要从十八世纪奥地利的海顿算起,他是1732年生的,去世的时候是1809年。大家习惯把他称为“交响曲之父”。这一位音乐大师恐怕必须要介绍给我们的青年。但是我想如果说泛指的交响音乐,是不是还要从巴赫讲起,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很大,虽然他的作品还不能称为典型的交响曲,但是已经非常接近了。也有人把他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是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音乐家,曾经作过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些都是经常演奏的。到底我们应该推荐一些什么样的交响音乐大师给我们的青年,例如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贝多芬恐怕是最杰出的代表了。很早莫扎特就预言过: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当时交响音乐成就最高的恐怕要算贝多芬了,他是一位跨世纪的音乐大师,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是海顿的学生,他的重要作品创作于19世纪。以后,有威柏、舒伯特、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就进入十九世纪了,1809年生,去世的时候是1847年)、舒曼、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就差不多到十九世纪末了),还有马勒等,这些是属于德、奥的。正如有人说的“三B”,一个是巴赫(Bach), 一个是贝多芬(Beethoven),一个是勃拉姆斯(Brahms)。人们往往用“三B”来概括德国音乐的三位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又如法国的柏辽兹、圣-桑、比才、弗兰克、肖松、德彪西、拉威尔;俄罗斯的格林卡、鲍罗丁、莫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波兰有大家都知道的肖邦,他是钢琴家,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的第一、第二两部钢琴协奏曲也是非常著名的。匈牙利有鼎鼎大名的李斯特,捷克有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意大利是歌剧大国,纯器乐的交响曲相对少一点(但交响曲是从歌剧序曲音乐发展而来的),名家有维伐尔第、威尔第等。英国更少一点,有亨德尔、浦赛尔、德留斯、沃恩·威廉斯等,虽然英国产业革命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他的交响乐出的人才不太多。还有北欧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美国历史较短,但在本世纪也涌现了一些交响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杰出人才,十九世纪的麦克道威尔和1990年才去世的柯普兰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大师们,他们在交响音乐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这个教材具体怎么写呢?首先是不是要给我们拟推荐的这些音乐家作个小传。我也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传记,都感到写得太细太长,对象也是专业的,不大适合普通的爱好者。作为一种普及的教材,当然要把叫什么名字,是哪国人,他的出身和时代背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包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介绍给大家,当然要注意尊重历史事实,因为我们编写的不是文艺作品,是写的历史。还有就是他们创作的交响音乐方面的特点和贡献,或者是他的划时代的创造。我看每位大师的小传最好不要超过两千字。写的越长,也就越没有人看。写得短小精干,也就越有人看。虽然不能够全面介绍他的情况,但是有利于普及。然后再选一些他的代表作,推荐给大家。对这些代表作创作的历史背景,它的含义,它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怎样欣赏等作一简要而正确的说明和介绍。然后把这些曲子推荐给大家。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简明的普及材料,或者叫作教材也可以。也可以制作出系列的普及音像制品,比如有书面材料、有录音、有录像、有CD、有VCD等等。 当然现在交响音乐的录音很多了,CD片也很多了,不管是综合的、按作曲家编的、按指挥家编的,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都是把很多作品集中到一起,从头到尾给你演奏。听了一、两个小时,也就是一般的欣赏。对一个外行的人来说,既记不住,甚至也不知演奏了一些什么曲子。当然有些熟悉的曲子还可能知道,多数不甚了了。那种音响制品不能够起到我们想要它起到的普及作用。比如我们想要作一个介绍贝多芬的录音,这个录音里应包括贝多芬的小传,还有他的代表作。如对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先作一简短介绍,这个交响曲有什么含义,这里面有几个乐意,每个乐意包含的什么含义,怎样来欣赏和理解它,然后就演奏这一交响曲。还有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等都是不朽的传世精品。总之可以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但不能选得过多。这种普及教材和音响制品,只要我们给他作了介绍,听了几遍以后,他们就会记住,你将来再演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演的是贝多芬的什么曲子,含义是什么,就能够欣赏,能够理解这些音乐了。其他的也是这样。我自己也作过这样的试验。我把我喜欢的曲子专门录下来,这一盘带子上录的全是同一首乐曲,然后反复地听。以后我参加音乐会也好,听到广播里的音乐也好,一演奏我就知道这是什么曲子,什么含义。因为看过一些材料听得也比较熟了。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交响音乐是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学时代有个同学,他有个留声机,有几张唱片,放唱片的时候就看到上面写着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我就觉得很好听,常到他家里去听这个乐曲,把它深深记在脑子里,不会忘掉了,并从此萌发了我对交响音乐的喜爱。所以一听演奏这首乐曲,我就比较熟悉。在1950年,匈牙利青年代表团到我们学校来访问,他们的艺术团为我们演奏了这首乐曲。当时我一听就听出来了,这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 非常高兴。特别是第一次听到匈牙利的演奏家来演奏这首曲子,所以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已经是四十多年过去了,仍旧记住那一次演出的情景。

这里就要引申出第二个问题了。经过音乐家们的精心选择,我们有了教材,还要有组织地推动音乐教师、音乐家根据这个教材给我们的青年同志们去讲授,去演出。讲授就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展开一些,口头讲嘛,只要你讲得正确而生动,我想一定会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刚刚在座谈中,大家提到去学校讲过的同志都反映很受欢迎。当然,首先是你们讲得好,但也反映我们的大学生有这方面的渴望和追求。但是我认为这个教材,作为他们自己阅读的东西,还是应当精炼。说到艺术家们去演出,我要强调一点,也是刚刚有的同志提到的,就是必须要保证质量。同时我也觉得对艺术家们的演出应当适当地给些报酬,因为讲课你也给报酬嘛。当然作为音乐家本身应当是一种奉献,为音乐的普及做出的贡献。但是毕竟我们现在还是“初级阶段”,必要的报酬是应该的。这一点报酬,我想只要学校重视,还是负担得起的。再有就是对有些学科、系科的同学来说,可以把音乐列为一门选修课,加一点学分。有的学科甚至也可以列为必修课。既然我们要这样做,单靠专业音乐家还不够,我们还有一个师资的培养问题。我曾向国家教委的领导同志提出,现在音乐师资缺乏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单靠专业师范学院培养音乐师资,我觉得还是赶不上需要。特别是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师资的培养。在大学里讲课应当是素质更高的师资。怎么办呢?除了师范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以外,我主张专业的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等,也应当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刚刚有的同志提出了具体建议,请教委考虑用什么方式。无非是两种,一个就是音乐专业院校和一些普通院校的文科相结合,培养一些本科层次的音乐教师,不是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演奏家,或是声乐的歌唱家,而是培养音乐老师,音乐教育家。另外也可以办些师资培训班,来提高现有师资水平。总之,加强师资的培养应当列入我们的议事日程。

在音乐演奏方面,我希望交响乐的专业团体,在一定的时间专门为青年大学生们举行一些专场音乐会,演奏那些我们推荐的音乐大师的作品。但票价不能太贵,太贵了,学生们负担不起,即使这样恐怕学校还要给予补贴。这里面还有个设施问题,在大学区或在某一个有条件的大学,如它的礼堂或其他场所稍加装备,把音响等等改善一下,一方面本校可以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面对它周围的学校。经过这一番组织、推动工作,我认为可以达到在大学生里普及交响音乐的知识、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欣赏水平的目的。

上面我讲的主要还是提高他们对交响乐知识的兴趣和欣赏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当中有的人就可能有某种参与。听着很好听,对音乐感兴趣了,在他的生活当中就可以学习某种乐器,或者能唱歌剧里的某些片断,这都是他们自己去搞了,这不能包括在我刚才讲的普及范围内。我想会有一些人越来越有兴趣,自己也想参与这方面的活动。这样的话,我们整体的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文化素质就会慢慢提高起来,这就能够达到我们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样做对他们的专业有没有好处呢?我认为有好处。因为对音乐的爱好不但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且有助于启发和增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并能从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等等,可以说也是另外一种智力的开发。有一次我接见香港高校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各行各界的一些著名人物。跟他们座谈,其中有一个人是香港一家大银行的总裁,他的发言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说,他们招聘银行的高级职员,绝不是仅仅招聘懂金融的,当然,懂金融的占的数量比较多,还要招学科技的,学经济的,甚至于学音乐的。我就问他,为什么要招聘学音乐的到银行来工作呢?是不是想组织自己的乐队呀?他说,不是,他们认为学音乐的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这方面的特长,到银行以后,经过金融业务的培训,能够变成一个有创造性的银行高级职员。他的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人啊,还是要全面发展,不管你是做哪一行哪一个专业,就懂你的一定领域的专业,别的什么都不懂,还是不行的。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要注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然不是说把青年学生都培养成为通才,但是学文科的要懂一点科学技术知识,学理科的要懂一点文科的知识,不管学什么专业的都要有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爱好和修养。这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应当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年轻的同志有这个需要,我们前一段向青年学生们推荐了一部四十年代的电影叫做《一曲难忘》。这是写肖邦一生的故事。这个电影是非常感人的,既是音乐片,是传记片,也是文艺片。我在少年时代看过,确实是一曲难忘,一直印象很深。我看过很多电影,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也就是那么几部,这是其中的一部(还有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正在请中央电视台组织翻译,叫做《居里夫人》)。几十年过去了,我请人把这部电影从电影档案馆找来后又看了一遍,还是那么感人,因此我请中央电视台跟上海合作把它翻成中文,现在让大家都看英文片不一定都能看得懂。这个片子上海翻得很好,翻译水平很高。我跟教委商量了推荐给大学生看一看。放映以后,反映非常强烈。尽管电影是文艺作品,不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传记,但是看了以后对肖邦一定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肖邦的一些主要的重要作品电影上都有了,演奏的旋律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各位都知道,肖邦是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尽管他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一直未忘他那被人侵占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同胞,最后在巴黎去世的时候,要求把他的心脏送回他的祖国。我们去波兰访问时,听说他的心脏仍葬存在一所教堂里。肖邦是一个集音乐家和爱国主义者于一身的人物。欣赏一些高水平的文艺作品,这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方式。为什么我们现在强调交响音乐的推广呢?在文化方面,不要说其它的文学、美术、戏剧、舞蹈等等,就是音乐方面也不只是交响音乐,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也要提倡。还有通俗音乐,也有优秀作品,我们也不应排斥通俗音乐,尽管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总是每个人有他的爱好。我们不能爱好这个就排斥那个。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音乐,也有各种流派,各种流派中也有好的,也有一般的,也有不好的,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的通俗音乐用不着我们去推广,它本身就可以推广。所谓通俗音乐也好,叫做流行音乐也好,定义怎么下也请大家研究。就我个人的体会,一般的来说,所谓通俗者就是容易懂,初学者容易接受,很容易上口,不管你的音乐修养是高是低,听了几遍以后,你就会哼,就会唱,至于水平高低、唱得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容易懂容易记住,容易学,这是通俗音乐的一个特点。所以这些歌曲是不胫自走,有很强的自我推广能力,用不着我们去推广。在这类音乐本身,我们要鼓励他们都能向其中的优秀作品那样,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那些优秀的作品作家和演唱者和演奏者也要鼓励和表彰,在这方面我们不能有偏爱,更不能抱有偏见;对爱好者,要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欣赏的品位,让他们有正确的鉴赏能力。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殿堂中思想内容比较深奥、表现技巧比较复杂完美的一种,确实需要我们的领导来做些工作加以推广。要推动这个事情。我讲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在高等院校普及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绝不是排斥别的音乐,更不是不重视其它文艺方面的教育。文艺本身也包括很多很多的方面,戏剧,也是一方面,戏剧有京剧、地方戏剧,还有话剧,还有歌剧,还有曲艺等等。音乐有器乐,有声乐。器乐里面也有很多种类。各种乐器的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声乐也有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间唱法等等很多类别。所以我们今天谈的范畴是比较窄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点我想说明一下,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江泽民总书记经常强调,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这个我们决不能丢。据说唐诗就有五万多首,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建议这三百首将来还要重新选择一下。因为这三百首里面有很多的精品,大都是千古传诵的佳作,也有一些比较庸俗的作品,但很多是写得很好的。将来我们也要根据我们的时代要求,进行一些重新选择,或者选三百首或者选二百五十首,二百首都可以嘛。现在总不可能要求一般人来读五万多首唐诗,也许对专家来说是需要的,但作为普及和弘扬来说,是做不到,也是不必要的。唐代的音乐和舞蹈恐怕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水平了,可惜后来人家后来居上了。我是说,我们一定要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但也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我想交响音乐也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重大精神文明成果。据说刘天华的二胡创作和演奏艺术就吸收了小提琴曲的某些技巧。这些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优秀作品和精神文明遗产。能够流传下来的占多少比重我说不清楚,不过我想绝大部分都已被人们遗忘了,淘汰了,所以能留传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也是为数很多,我们也不能全都介绍给青年学生,太多了,只能是选择精品当中的精品——代表作品,少数几首。

音乐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工具。语言是一种工具。除了要很好掌握本国语言以外,我们还要掌握必要外国语言,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外国的一切好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成果,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我们称音乐为Common Language, 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事实上五线谱已成为差不多全世界通用的记谱方法。不管哪一国的音乐家,拿着一个五线谱就可以演奏出同样的曲调,就可以唱出同一首歌。另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尊重,不但可以提高我们自己,也可以增进友谊。我们经常跟外国人打交道,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文化能够有所了解,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自己,对我们的对外交流、合作、增进理解,都很有作用。我举两个例子:有一次访问挪威,挪威有一位著名的民族乐派音乐家叫格里格,因为听过他的钢琴抒情小品,比较熟悉。我们在跟他们的部长们接触时话题偶然谈到了格里格,他们感到很吃惊,中国人都了解我们的格里格,因为格里格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他们民族的骄傲,所以他们非常高兴,专门安排我们参观了格里格的故居,在宴会上为我们演奏了格里格的钢琴曲。这不是有利于我们相互的了解、尊重、理解与合作吗?还有一次访问波兰,我们谈到肖邦,他们也非常高兴,因为肖邦也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他们也在肖邦曾经演奏过的地方为我们举行音乐会,请他们的钢琴家为我们演奏了肖邦的作品。这些都有益于我们的对外交往和合作。我们尊重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尊重我们,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是有文化教养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这次江主席访美,在克林顿举行的国宴上用英语朗诵了19世纪美国作家、诗人朗费罗的《生命赞歌》,我们在电视上都看到包括克林顿在内的美国人都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并且热烈鼓掌,在美国人民中引起很好的反响。所以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当中,我们应当一是要弘扬自己的优秀文明成果,也要吸收其他民族一切好的文明成果。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再有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特殊的历史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些音乐大师差不多都集中于18—20世纪初,特别是19世纪。我国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现象,大诗人大文豪集中在唐代为多,特别是公元7—9世纪,特别是8世纪。例如7世纪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8世纪最多,如与孟浩然、李白、王维、 杜甫同时的大诗人、大文豪总有几十人,稍晚一些的还有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等等;9世纪逐渐少了,但还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韦庄等人。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这些大师们相互之间的感情都是非常深厚的。例如贝多芬和舒伯特,贝多芬出生比舒伯特早27年,但是去世只比舒伯特早一年,他是1827年去世,舒伯特是1828年去世的,只活了31岁。舒伯特非常崇敬贝多芬,他自己说,他的创作受到贝多芬的很多教益和影响,自己认为是贝多芬的学生。这两个人去世时都是很悲惨的。贝多芬病危的时候,舒伯特两次探望他。贝多芬死后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他的葬礼。舒伯特也死得很悲惨,次年他自己病危时,昏迷中还喃喃发出呓语:“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希望死后把他的遗体埋葬在贝多芬的身边。这说明他对贝多芬是多么的崇敬,他们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死后也是葬在莫索尔斯基的墓旁。我们在唐诗里面也可以发现这个特点。唐诗有很多是描写景色的,抒情的,言志的,其中也有很多是诗人之间相互赠与的诗,还有很多送别的诗,也有一些悼念的诗。例如,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就有这样几句(不是全文):吾爱孟夫子,白首卧松云,迷花不事君,从此楫清芬。可以看出这些大诗人之间都相互尊重和敬慕,有着深厚的情谊。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当时的文化艺术所以在那个时代集中出现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所以尽管他们的作品各具一格,但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他们确实是文人相亲,相互亲近,相互有深厚的情谊,相互尊重。这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个别文人相轻、相互不服气、甚至有贬低人家的倾向,是一种对照。当然我们现在总体也是好的,但文人相轻这种现象,值得注意。我想我们的文艺繁荣,也要恢复到过去这样一种文人之间相亲的传统和感情,相互亲近,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要有深厚的情谊。我问过德国的前副总理兼外长根舍一个问题,为什么在18、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的德国集中出了那么一批音乐大师?他因为没有思想准备,只回答了我一条。他说:当时他们都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创造,所以那时出现的高水平的音乐大师较多。我想他讲的是对的,虽然还有很多其它历史背景等原因,但这也是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说现代社会,无论是科学、文学艺术的创作,一方面需要我们个人的努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群体的力量。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借鉴,研究别人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创造,可以达到更好的水平。第二,现在有许多科学、文化也不是靠个人力量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有人说了,比尔·盖茨不是个人才华出众吗?比尔·盖茨只是才华出众,现在已成为美国首富。但是,比尔·盖茨只是一群人的一个带头的,一个代表,在他的背后,他的公司里有成百上千高水平的人才。有了他们,比尔·盖茨才可能带领这样一个高技术的公司发展。现在已经不是爱迪生时代了,完全靠个人奋斗恐怕还是不行的。我想你们搞艺术的也是这样的。

我今天谈的都是西方交响音乐。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引起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民族音乐也包括交响音乐,民族交响音乐,也有很多精品。我国作曲家创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我就非常爱听。还有其他一些乐曲气势磅礴,旋律优美,欢乐奔放,激动人心。我们也应当推荐一些我们自己民族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等给我们的青年。所以我今天谈的范围只是一部分。我们从这个领域先试试看。当然还有戏剧和其他文艺领域。我们中国的戏剧也是丰富多采的,我们的国剧是京剧。现在也有很多青年人有了这种爱好。我们的京剧这一“国粹”也要弘扬发展下去。还有地方戏也有很多精品,还要不断地创作发展。所以我今天讲的只是文化艺术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比较更深奥一点,需要我们来做些工作加以普及推广。当然,京剧也是很深奥的,我们也要逐步想办法在青年同志当中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兴趣。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的青年要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有这方面必要的知识,他们也有这方面的渴求。作为中国的一个知识分子,不管他做什么工作,有这样的修养,对他的专业,对他的整个人的素质,对他的专业工作,对我们与世界的交流都是有好处的。

今天我主要是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来。上面我讲的一些涉及到交响音乐本身的东西,因为我是外行,肯定会有很多是外行话。我主要是想出这样一个题目,同时提出一些思路来供你们参考。是不是合适,我们做这样一个工作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请大家共同来研究。我这个题目出了以后,我就交给国家教委的至立同志和你们艺术教育委员会了,请你们进一步来考虑。今天大家发表了很多好的意见,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落实到工作中去,共同推动这项工作。我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指正,也可以说是请你们谅解,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外行。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是会看到效果的。谢谢大家。

*此为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11月19日与李德伦、吴祖强、郑小瑛、严宝瑜、黄晓和、张前、石叔诚等座谈时的讲话。

标签:;  ;  ;  ;  ;  ;  ;  

李岚清在高校倡导交响乐的讲话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