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分析

养老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分析

刘渝琳[1]2006年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该论文的基本定位是:以混合基金制的筹资模式为中心,以投资模式的构造为重点、以运行机制为根本,以基金保值增值为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条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该论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不能保值增值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及管理机制的不合理是造成基金不能保值增值困境的成因所在,从而使全文在以基金的筹资、投资、营运管理为主线的运行框架下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构造。为了构造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论文揭示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模式关系失调源于基金筹资模式和隐形债务难于化解的共同约束。研究表明,基金筹资模式不畅将引发个人账户累积储存不够支付,致使个人账户的“空帐化”运作,必然约束了筹资模式进行“统帐结合”的实质性转化进程。对此,论文构造了基于“时间一致性”理论动态分析基础上的混合制模式及解决隐形债务分担机制的理论模型及方案设计。为了构造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论文揭示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模式关系失调关键于基金投资方式、投资渠道和投资意识的共同制约。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投资渠道的不畅与投资方式的单一化使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规避”投资者成为事实上的“风险偏好”者。对此,论文构造了在风险规避前提下的基于几何分析、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的投资组合模式及方案设计。为了构造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管理机制,论文揭示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模式关系失调根本于基金的管理运行模式、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力的共同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即使采用委托代理的模式进行市场化管理,由于政府直接管理基金的结果使其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与约束参与机制,委托代理的结果也无法达成预计的目标,对此,论文构造了基于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下的各利益的均衡模型及在此运作机制下对基金政策效应的影响。针对该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该论文提出了强化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资本市场功能,突出了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中的增值功能,提出了走出基金风险规避的误区,树立“收益就是规避风险”、“养老保险基金就是资本市场”的观念的重要性。特别突出解除隐形债务对养老保险基金不能真正进入资本市场的外部约束,做实个人账户,构造合理的统筹比例,合理解决转制成

彭碧荣[2]2015年在《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蕴含在制度内部的许多重大问题,如养老金待遇、基金的收支平衡等并没有彻底解决,仍然是普通百姓和顶层设计关心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不降低养老金福利水平为前提条件,以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能力为主线展开研究,并命之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论文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主要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指出本问题是现实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涵义、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平衡、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转轨成本、个人账户计发办法、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保险待遇调整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归纳和整理,并进行了简要评论,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既有规范的涵义,也有技术上的约束。本章介绍了这方面的理论依据与内涵界定与技术条件,包括新旧福利经济学说、公共产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代际交迭模型、机制设计理论、精算理论、会计平衡理论等;针对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了部分积累制的可持续条件;并给出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内涵和技术标准。第叁章,本章回顾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尝试;并依据可持续性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条件,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以来的基金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具体方法上采用了部分积累制的数理平衡模型和保险精算技术,按照养老保险的制度结构,分叁个层次对基金的制度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即统筹账户基金、个人账户基金和总基金,由研究数据得到现行制度不具有可持续性。第四章,从五个方面实证分析现行制度不可持续的原因。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内老龄化程度、制度总体收支设计的不合理性、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比例设计的不合理性、转轨成本问题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过程中,运用了计量回归法、保险精算法、部分积累制的数理平衡模型;重新界定了转轨成本的涵义;并引入通货膨胀对基金的风险贬值模型等。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内人口老龄化和转轨成本都不是造成现行制度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高缴费率、低替代率下缺乏激励作用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思路使得制度的可执行性差,导致养老金的主要来源征缴收入不足是制度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两部分的比例设计不合理使二者达不到精算平衡和风险控制;同时通货膨胀加剧了制度的不可持续性风险。第五章,对未来转轨期间的基金平衡进行测算,预测制度未来的可持续性。测算方法中主要引入人口预测法,并以转轨初始年份1997年的制度内人口数为基数,运用生命表理论测算整个转轨期间的制度内人口结构。界定了各相关经济变量,并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未来若遵缴率为100%,在现行制度的合理设计下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制度未来具有可持续性。第六章,在前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政策建议:一是在基于“保基本”的目标替代率下,合理测算并降低总缴费率,以提高参保率、遵缴率及制度执行力,保证养老金的正常征缴收入;二是在“保基本”的目标替代率下,合理估计并适时调整未来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两部分的比例,达到精算平衡,保证制度未来长期的稳健性和风险可控性;叁是合理测算转轨成本规模和长寿者的个人账户资金缺口总量,由政府承担最终兜底责任,以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分清制度内外对基金缺口的责任;四是个人账户采用“名义账户制”更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五是考虑通货膨胀下的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的提高和养老金调整,保证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功能和正常的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制度抵抗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

焦津强[3]2017年在《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及养老筹资等问题的影响,国内养老保险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养老金支付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客观而言,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和出台,给民众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福利政策,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上的缺陷,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信心,退出养老保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国内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养老保险基金亏空额在不断加大,2015年养老保险基金亏空更是达到了3024亿元,较2014年1563亿元的缺口进一步扩大1,收不抵支的省份已达6个,个人账户“空账”4.7万亿元2,预计2050年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抚养比为不足1.6:13。面临如此形势,加强对养老保险筹资现状的分析,深入探究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不足,并尽快制定和实施养老保险筹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基础和物质保障,能否以科学的方式筹集并管理好这些基金,对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和持续运行,以及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事关全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从风险理论角度切入,聚焦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以“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改革研究”为题,讨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下一步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文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一)在筹资责任方面,明确界定了政府、企业单位和个人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其相互边界。强调在目前国情下,我国必须重视回归社会保险的本质属性,不能盲目错选福利型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同时,指出老有所养目标要靠建立健全整个社会的多支柱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支柱之一,不宜过多承担收入再分配功能,这一功能应由不与缴费挂钩的作为“零支柱”的社会救助承担。此外,特别强调要重视明确和区分省级政府的责任边界,因为研究结果表明,能否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前提高统筹层次的正确路径,既不是自下而上,也不是自上而下,应该果断选择“省级统筹、一步到位”方案。(二)在筹资水平方面,认为当前缴费率偏高,各责任主体负担偏重,提出必须将缴费率逐步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标准。但是在养老金收支已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降低缴费率?本文提出可考虑在现收现付制基础上,通过增设一个“基金池”的制度创新,一举彻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叁)在筹资渠道方面,必须将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的增值部分列为重要的来源,同时加强稳定性和通畅性。为此,本文提出构建一个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新体系的设想,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关于一直争论不休的“费改税”和征缴方式问题,本文认为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应按照稳定性原则保持现状不变。(四)在筹资模式方面,本文提出创建一个“带基金池”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筹资新模式,以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这一新筹资模式设计属于部分积累型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一种,有别于国内外所有曾实行和正在实行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该模式设计注意到维护代内、代际的公平性,同时建立在符合实际国情的数学模型和精算结果基础上。研究中以75年为周期的精算结果表明,采用新筹资模式可以保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四个:一是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新型的养老金收支平衡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创建一个“带基金池”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筹资新模式进行了顶层设计,以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提出并论述了构建一个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新体系的设想,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叁是对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结合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叁支柱”体系,进而实现全社会老有所养的宏伟目标,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政策建议。四是运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对养老保险筹资机制进行了研究,即从筹资责任、筹资水平、筹资渠道和筹资模式四个方面展开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证,进而对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很强的政策建议。

章萍[4]2006年在《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筹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现实紧迫性,来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筹集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使社会养老保险面临严峻挑战,给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大压力。社会养老保险必须以经济为基础,以资金为后盾,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构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其基础环节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形成,即有效筹集问题。谁出钱?出多少钱?谁收钱?怎样收钱?为什么钱收不上来,难以实现有效筹集?这些与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相关的问题,攸关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这些具体问题上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仅仅建立了比较制度化的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仍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本论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现状,介绍了国外某些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有效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若干对策。 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对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与展望共10章组成。 第1章是引言。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题中的基本概念和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2章是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研究综述。介绍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理论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的研究进展。 第3章是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概述。介绍了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和产生发展过程,从筹资模式、筹资方式、基金的分担等方面一般地分析了养老保险筹资的主要内容。 第4章具体介绍了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现状与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目前是具有创造性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体制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特殊阶段,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筹集问题具有现实紧迫性。 第5章是国外养老保险筹资比较与借鉴。重点介绍了已顺利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代表性国家—智利和瑞典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内容、实践效果及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改革的启示。 第6章研究隐性债务问题。指出巨额隐性债务的存在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有效筹集的瓶颈;妥善处理好隐性债务问题是现有条件下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有效筹集的前提。本章分析了隐性债务对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有效筹集的制约性影响;从资金筹集的角度,使用改进的方法和新的人口生命表,分年度测算了我国

黄为[5]2002年在《养老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保健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生育率的逐步下降,使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同时,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职工的实际退休年龄普遍提前,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很大的压力。据劳动保障部门的测算,按照现行的制度,将个人帐户做实,实现积累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统筹基金在未来25年间将缺口1.8万亿,年均缺口717亿。本文主要研究了养老基余筹资与投资两个基本问题,试图从技术和体制两个层面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困境。 养老基金筹资投资需要与金融市场环境相互融合,两者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养老基金筹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DC、DB两种,在养老金制度逐步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同时,筹资也逐步显示出的以DB模式为主的趋势。筹资中主要面临两种风险:精算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可以采用安全成本及最优缴费率两种策略对筹资中的风险进行最优化控制。养老基金投资需要充分借鉴各国的投资经验,采用投资分散化策略、免疫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以期控制投资风险,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基金是一种长期债务性资产,应进行必要的谨慎投资,研究表明,谨慎的投资政策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再保险水平。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养老基金的现实状况,对我国的养老基金筹资与投资体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建议。 在本文的写作中,作者深深的感觉到,技术和制度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所以本文提到的养老基金的有关技术,都是为设计良好的养老基金制度服务的。

李升[6]2011年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民对养老保障的需求日趋强烈,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由此也成为了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本身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实施中的种种困难,其发展步履维艰。而以政府财政投入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以来,农民参保人数和参保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制度绩效明显提高。但是新农保只是在部分地区的试点,整体来讲覆盖面仍较窄,还存在着筹资标准和结构不合理、保值增值能力差、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监管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基金运作机制问题。因此,优化新农保基金运作机制,实现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ELES模型、精算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委托代理模型、投资组合模型以及博弈分析等方法对新农保基金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提出新农保基金运作机制的内涵,分析了运作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其次,对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基金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从中获得了不少有益启示。最后,对新农保的筹资机制、运营机制、给付机制和监管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农保基金运作机制是指以新农保基金为主体而形成的包括基金的筹集、运营、给付和监管的“四位一体”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通过建立科学适宜的筹资机制、增强运营的保值增值能力、提供满足农民基本养老的给付水平和完善有效监管机制,促进四个方面有序协调运作,以此推动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2)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较为成功有效,给予我国新农保基金运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以不少有益启示:农保基金运作机制要符合本国国情;筹资机制要多元化,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农保基金应实行市场化运营;应强化基金监管;制度的执行必须有法律保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观,有步骤地逐步推进直至实现全覆盖。(3)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虽然政府对新农保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筹资主体定位不准确、筹资标准偏低和筹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构建科学适宜的新农保筹资机制,即在部分基金积累制的筹资模式下,实行以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为主、集体补助及社会捐赠为补充的、标准适中、结构合理、实现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利用ELES模型对农民养老需求进行测算,得到实现农民基本养老需求的收入替代率在36%~58%之间,结合实际调研情况,确立适宜的收入替代率至少应达到50%,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比例为2:3较为合理。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确立财政补贴责任比例为1:1,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责任按5:3:2的比例来分担。(4)在新农保基金运营模式的选择上,应对基础养老金实行政府管理兼运营的模式和对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委托投资运营模式。但是委托投资运营模式存在委托代理下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通过构建委托代理模型,得出应让基金投资公司的收益与投资的额外利润挂钩,使其愿意为获得的额外利润更加努力,从而实现激励合同下的一般均衡的结论。利用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分散风险的优点,将马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应用到新农保基金投资组合中进行分析,得出在选择风险厌恶系数为0.1的情况下,新农保基金的投资组合的比重为银行存款占20%,国债占46.08%,企业债券占26.88%,股票占7.04%。(5)新农保给付机制存在给付水平偏低,给付系数不合理以及尚未建立健全待遇调整机制等问题。对此,通过构建个人账户的给付系数模型,重新计算确定男女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分别为114和140。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存年金型的个人账户给付精算模型,指出影响给付水平的主要因素为缴费率和投资收益率。对基础养老金账户,依据保障水平的目标定位,通过构建养老金调整指数模型,提出指数化待遇调整机制的高中低叁种调整方案。(6)目前新农保基金监管效果尚好,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新农保基金的分权制衡式监管体系以实现统筹监督、统一协调。通过对基金运营监管的博弈分析,得出一方面要缩小基金投资公司的违规经营空间(减小α~*),另一方面要扩大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督空间(减小β~*)。为加强基金的风险监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新农保基金运营监管的风险监督模型,进一步分析监管对养老保险基金市场的影响,提出应由“严格限量监管”向“审慎监管”逐步地适度调整,实现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良性发展。

党夏宁[7]2004年在《风险投资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业因其巨大贡献曾被誉为“创新、创业与创造奇迹”和“镶嵌在美国经济中的一颗钻石”,然而其高风险性也曾给许多国家带来过巨大损失。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对风险投资业的风险及其控制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研究,但从微观层次上系统论述的文献不多,尤其是适合我国风险投资业可操作性强的论着就更少。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业资本运动全过程进行考察,得出结论,即风险投资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其自身的财务风险。如果能有效控制风险投资各环节的财务风险,也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投资业的风险。在我国创业市场即将开盘之际,研究风险投资业的风险及其控制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分析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先驱—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失败的原因入手,以风险投资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站在风险投资公司立场上,把风险资本运动的全过程划分为筹资—投资—退出叁个阶段,分别详细论述了各阶段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方法。正文共分七章,重心集中在第叁、四、五、六章。第叁章研究筹资中的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解决的办法是建立最优资本结构以降低长期资本成本,合理确定短期资本的流动性;第四章研究投资项目财务价值评估,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并分析风险投资中的期权价值,认为用期权定价法对风险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比传统方法更科学;第五章研究风险资本投出的财务工具选择,认为选择可转换优先股有明显的降低投资风险作用;第六章风险资本投出后如何对风险企业进行监控,通过选取四个显着性财务指标,在一般企业财务预警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出综合预警指数,可以达到风险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之目的。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七章虽然也很重要,但第二章是全文的铺垫,第七章在风<WP=11>险资本退出时,由于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较多,作为微观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能动性发挥受到限制,所以没有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可概括为五点:1、从财务角度研究风险投资业的风险,并用财务的方法控制风险;2、用期权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并用期权的方法对传统的NPV方法进行扩展;3、提出了分阶段投资组合思想,采用特斯特风险投资工具选择模型,实证检验该模型在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实用性;4、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出风险企业的综合预警指数;5、借鉴组合投资思想,从风险分散和转移角度提出了组合退出策略。

丁婉贝[8]2012年在《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筹资和投资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私募股权基金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金融支撑。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德国私募股权基金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并成为德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独特的经济、文化、法律和税收制度等背景下,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也带来成功的经验。因此,本文选择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筹资和投资驱动因素为研究主题,通过挖掘德国私募股权基金在1991年至2010年间的高速增长发展阶段,其筹资和投资受到的具体影响因素,希望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有效措施。中国目前正处于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初期阶段,可以借鉴德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首先全面阐释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组织形式和运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德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其从6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分析了在高速增长阶段,其筹资、投资和撤资的运作特点。接着,本文开始对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筹资和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定性地分析了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筹资和投资的驱动因素,接着对这些驱动因素进行定量的实证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对中国目前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论述,并总结德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经验给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带来的启示。本文在Jeng和Well(2000)驱动因素计量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采用1991年至2010年间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和投资额作为因变量,并在模型的自变量中重点考虑了德国公开发行上市企业数量(IPOs)、德国并购交易额占GDP比重、德国证券市场交易指数DAX增长率、德国中小企业自有资本率和德国自我雇佣比率等驱动因素。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本文分析模型中不仅考虑了之前被学者研究过的诸多驱动因素,同时结合了德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独特性,引入新的驱动因素(包括德国中小企业自有资本率、德国自我雇佣比率等)进行实证检验。此外,本文在前人对早期阶段风险投资和后期阶段风险投资两类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杠杆收购的驱动因素,以验证早期阶段风险投资、扩张阶段风险投资和杠杆收购这叁类投资是否受相同的因素驱动。再者,本文将私募股权基金的总筹资额按筹资来源划分,并对银行、养老基金、政府和其他四类筹资额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不同来源的筹资额是否受到相同因素的驱动。对私募股权基金筹资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本文发现总体上新基金筹资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增长率、企业家精神和并购市场繁荣程度。分类看来,来自于银行的新基金筹资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DAX增长率、失业率和并购市场繁荣程度。而并购市场繁荣是推动来自于养老基金的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的最关键因素。而并购市场的繁荣和研发支出增长率是影响来自于政府的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的关键因素。而对于个人投资者和公司等其他来源的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来说,关键的驱动因素是失业率、企业家精神和并购市场繁荣程度。总之,不同类别的筹资都受到了并购交易额占GDP比重这一驱动因素的影响,而不受IPO企业数量这一变量的影响,说明德国IPO市场相对于并购市场来说较为不繁荣,因而过去20年来,德国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德国私募股权新基金筹资额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同类别的筹资还受到了不同因素的驱动。其中,来自银行的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还受到了DAX指数增长率的驱动。随着DAX指数增长率提高,银行资产和盈利能力提高,推动了来自银行的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的提高。而来自政府的私募股权基金筹资额则受到了研发增长率的驱动,因为研发带来的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往往是政府资金介入私募股权基金的关键原因。而对于个人投资者和公司等其他来源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筹资来说,企业家精神则是关键的驱动因素。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本文发现,总投资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利率、失业率、股票市值增长率、企业家精神和并购市场繁荣程度。分类看来,早期阶段风险投资额的增长主要受IPO市场和并购市场的繁荣的推动,同时加入失业率和利率后,IPO企业数量和并购交易额占GDP比重的显着性提高。其次,扩张阶段风险投资额的增长主要受并购市场繁荣程度而非IPO市场繁荣程度的影响,同时加入失业率和利率后,并购交易额占GDP比重的显着性提高。最后,杠杆收购投资额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利率,而股票市值增长率、研发增长率和IPO企业数量均对杠杆收购投资额变动有贡献。此外,虽然不同类别的投资都受到了利率这一因素的影响,但利率对于杠杆收购的重要性远高于早期阶段风险投资和扩张阶段风险投资。而虽然IPO市场和并购市场所代表的退出渠道是否通畅是驱动早期阶段风险投资额和扩张阶段风险投资额变动的关键因素。然而,早期阶段风险投资额的增长同时受IPO市场和并购市场的影响,而扩张阶段风险投资额的增长则主要受并购市场繁荣的推动,而与IPO市场无显着相关性。

李坤[9]2013年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保基金筹资与投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基本医疗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开支会逐渐增加,而社保基金在老年人医疗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开支很大一部分都由社保基金承担,因此社保基金平稳的运行对这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社保基金资金问题的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筹资与投资政策,合理的筹资与投资政策可以促进社保基金的资金在长期内保持收支平衡,所以社保基金筹资与投资政策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社保基金筹资与投资政策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社保基金目前筹资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筹资手段发展不够均衡,覆盖面过小难以保障更多人享受社保体系保障,社保筹资政策不对等以及可操作性太差;社保基金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用数量限制原则来监管投资导致灵活性下降,以及相关立法不够全面。在结合国外社保基金筹资与投资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办法主要包括在明确社保基金投资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社保体系以及法律的建设,扩大社保基金的覆盖面,保证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社保基金增值所带来的福利,同时通过采用“谨慎人”法则的监管模式,使社保基金在长期内可以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对社保基金带来的挑战。

毛淑娟[10]2011年在《中日韩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都为公民建立了强制性退休储蓄计划,其中大多数国家的公共养老金计划都采取现收现付制。在现收现付制退休金计划下,当期养老金缴费被用于同时期养老金的费用支付。与此相应,截至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多个国家建立了储备基金,以填补部分(部分基金积累制)或全部(完全基金积累制)退休金计划的负债。据估计,全球养老金(包括自愿性养老金)的资产规模相当于世界GDP总量的50%。这一数字很可能还会增加,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基金预筹方式建立养老金计划,例如加拿大和爱尔兰最近决定增加部分基金积累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基金积累水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私人投资管理的养老金基金也纳入到这一强制系统内,该部分储备基金的管理同养老金制度、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在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背景下,对于实行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发达国家面临着巨大养老基金支付压力的挑战,各国不得不预先积累养老基金,其他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也在未雨绸缪、积极地做准备。由此,各国建立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方式便应时代要求,脱颖而出。本文基于国别比较的视角,选取3个东亚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制度框架及其特征、公共养老储备基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制度改革思路、评价及其展望,主要从立法、模式选择、投资制度、监管方法等方面,分析各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的特点、发展及其改革趋势,总结在特定东亚文化的影响下国家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方式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对中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本文写作思路按照传统研究方式,即制度介绍——比较分析——现状及问题——启示与建议展开,拟分为五章,其中第二、叁章为介绍性略述内容,第四章为文章重点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分析中日韩叁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前言内容,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写作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对象(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概念界定及公共养老储备基金与其他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建立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即应对和减轻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巨大财政支付压力的挑战);论述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制度框架、法律基础、投资管理、监督管理等。第叁章为中日韩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制度概述,此部分内容意在简单分析各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建立的历史发展、特点等,为下文进一步分析各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相关问题做理论铺垫。第四章为本文研究重点内容,即中日韩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分别从立法、制度框架建设、投资、监管等方面对中国、日本、韩国叁国的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制度相关问题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而研究在东亚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特点,总结适合东亚国家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的经验及未来的改革趋势。第五章为对中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制度的启示。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及东亚国家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分别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筹资、投资、监管等)以及其他方面,指出对中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发展有益的启示。本文大致有以下叁个方面的创新和探索:1.论文选题的新颖性近年来,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相关问题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研究较少;同时,在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研究领域内,对于西欧国家建立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制度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亚洲国家的养老储备基金制度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侧重于亚洲社会保障基金的研究范围内,所以本文对于中日韩叁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尝试,论题本身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综合运用国别比较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社会保障学、金融学(金融投资)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中日韩叁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制度选择、基金筹资、基金投资、基金监管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即从国别比较分析的角度入手,深刻把握中日韩各国养老储备基金的框架与特点,总结各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对本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制度有益的建议。3.对中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发展的几点建议本文以亚洲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的分析为背景,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发展现状,提出适合中国现实发展的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从立法、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提出有益于中国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发展的建议,包括要尽早完善立法规范,加快制度立法进程;拓宽筹资渠道,稳定基金来源;完善投资制度;实现“多元化监管”;明确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角色定位;加强养老储备基金信息披露等。

参考文献:

[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刘渝琳. 重庆大学. 2006

[2]. 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D]. 彭碧荣. 深圳大学. 2015

[3]. 中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改革研究[D]. 焦津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4].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筹集问题研究[D]. 章萍. 同济大学. 2006

[5]. 养老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分析[D]. 黄为. 湖南大学. 2002

[6].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D]. 李升.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7]. 风险投资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党夏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8]. 德国私募股权基金筹资和投资驱动因素分析[D]. 丁婉贝. 复旦大学. 2012

[9].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保基金筹资与投资政策研究[D]. 李坤.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10]. 中日韩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的比较分析[D]. 毛淑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养老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