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浅析论文

大数据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浅析

高原

(深圳博物馆,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作者根据多年的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经验,分析认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结合大数据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现有的工作效率,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工作中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博物馆;大数据;应用

博物馆是展示国家文化底蕴、民族历史的主要平台,各国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传承,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历史文化传承也更加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全球数据库的逐步建立,给诸多产业和学科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飞跃性成就。毫无疑问,信息与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博物馆在大数据环境下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获得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民众,但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1)纯化镇组主力油层主要分布在纯上52、纯上54、纯上6砂组,高、低电阻率油层并存。其中,矿化度高、岩性细、束缚水含量高是造成纯上52、纯上54砂组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泥质含量高、非均质性强,厚度相对较薄是造成纯上6砂组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

1 博物馆大数据是什么

“大数据”是指规模非常大的数据,传统数据工具无法对其采集、处理、存储、分析、管理,这类数据的体量非常大、类型特别多。博物馆的大数据主要包含藏品数据和观众数据。从功能层面来看,博物馆数据主要分为四大类:①以藏品为核心的藏品相关数据;②博物馆内部业务工作产生的管理数据;③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数字传播工具及其反馈机制等构成的传播数据;④为观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线上线下用户行为数据。在大数据应用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让数据推动博物馆工作开展,让数据成为博物馆工作加速器,最重要的是对博物馆大数据的合理运用。

2 大数据在博物馆应用面临的挑战

2.1 建设成本

大数据的应用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做支撑,需要提升对馆内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存储能力、高速处理能力、智能分析能力、数据共享能力和系统的集成及扩展能力。所有的技术设备等相关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专业人员配备,对于公益性的博物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极有可能出现项目无法上马的情况,或者在后续的维护、升级过程中出现状况。

图1

2.2 安全和隐私

对博物馆来说,数据的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馆藏珍贵文物信息,如何利用好藏品的数字化资源,在展示和共享藏品数字化资源的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博物馆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博物馆采用大数据相关技术采集及存储了海量的观众信息,这些信息里面涉及到观众的个人隐私,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避免出现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都是大数据背景下博物馆必须考虑的因素。

2.3 团队建设

因此,我们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藏品综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藏品知识库。藏品知识库与现有普通藏品管理系统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为藏品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注重关联性。在藏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完成藏品数据的初始采集后,将文物藏品的本体数据和与该文物相关的各类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科学、软件科学等组织起来。例如,可以将一件文物的藏品信息与该文物的考古信息、发现地的地理与环境信息、相关的文献与学术研究信息等相关信息组织在一起。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不同格式、结构的数据建立关联。例如,藏品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三维模型数据之间的附属关系、相互关系等。最终目的是形成一套能够支撑文物藏品研究的知识体系,成为博物馆数据应用的重要支撑。

3 大数据在深圳博物馆的应用方向

3.1 在藏品数据上的应用

案例分析是一种基于案例基础上进行教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学生能自主查阅与案例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给出最好的案例解决之道。该教学法目前已经在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以教师案例为中心、学生思考为主体,使学生围绕着所举出的案例进行探讨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综合能力[3-4]。

经过馆内业务工作人员的努力,数据库内容日渐丰富,也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为我馆的珍贵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2011年开始配合国家文物总局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普查过程中,我馆对馆里全部藏品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档案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藏品数字化资源。因为两套系统建设时间和建设单位不同,所以软件接口标准和系统架构不一致,导致数据库之间无法互通互联,行成了两个信息孤岛,给博物馆日常管理、保护和展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最终导致无人使用软件。

深圳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8年就搭建了一套综合管理系统,包括“藏品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系统”和“专业数字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

采集哪些数据?如何建立适合本馆数据模式?怎样建立数据间的关联?如何设计分析模型?如何为用户提供智能检索?如何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分析?这些都需要技术人员掌握大数据相关知识、了解馆内业务,并具有极高的数据洞察力。因此,无论是博物馆独立建设,还是与相关机构合作建设,都需要馆方组建一支既有博物馆专业知识、了解本馆实际情况,又掌握数据管理相关技术的人才队伍。在人力成本愈渐高涨的深圳,想留住高素质人才愈发困难。如何组建团队并让团队能良好、长足发展是大数据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的一个大问题。

3.2 在观众服务上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博物馆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相关平台,把知识性、娱乐性和互动性汇聚于一身,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从根本上让观众、媒体和博物馆的沟通和交流更及时有效,也产生出庞大的观众数据。例如,观众的注册数量、访问网站的浏览量、点击量、APP的下载次数、登录次数、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数量、每个新闻的浏览量等。同时,也要采集现场参观观众信息,如实时到馆参观人数、每个入口人数、每个出口人数、观众的行走轨迹、展柜前观众停留人数与停留时间等。对这些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明确化的处理,让庞大的数据能够条理清晰,反映出观众的行为习惯和爱好,让博物馆有针对性地评估观众未来的实际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博物馆官网为例,在关注博物馆的网民中,15~35岁的网民占了74.6%。2018年,故宫参观者中,30岁以下占40%,30~40岁占24%,40~50岁占17.5%,可见年轻观众,尤其是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参观主力,00后也紧跟其后。青年群体对博物馆的喜爱,不仅体现在“打卡”、发朋友圈等行为上,更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中。因此,馆方的服务优化和调整,可以从根本上满足观众的需求,甚至给观众带来超乎想象的惊喜。以近期的特展“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为例,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的不断预热和造势,激发观众的观展热情,展览开幕首日观展人数突破12000大关,场面火爆异常。

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同样,大数据的应用必将改变博物馆现有的工作理念和存在模式,改变博物馆现有的思路和业务流程。伴随着大数据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博物馆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下,会释放出更多的潜能,更好地服务观众、服务社会。

对照组ALT(36.54±11.24)U/L、AST(62.54±12.12)U/L、TBIL(30.24±12.27)umol/L,实验组ALT(30.64±10.65)U/L、AST(58.48±13.14)U/L、TBIL(20.64±12.16)umol/L(p<0.05),见表1。

【作者简介】 高原(1980—),女,本科,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

标签:;  ;  ;  ;  

大数据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浅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