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颈臂丛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麻醉观察论文_刘迎春

刘迎春

(扬州市仪征人民医院麻醉科 江苏 扬州 211400)

【摘要】 目的:观察肌间沟颈臂丛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针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12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将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对照组,将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观察组,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观察手术后的阵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为56例优良好于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的38例,镇痛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较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有益,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手术;锁骨内固定;臂丛神经;颈丛神经;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59-02

在临床治疗中,针对肩部或锁骨骨折的手术基本上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局部范围内浸润麻醉、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三种局部麻醉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减少肩部或锁骨骨折患者手术的疼痛感,本院采用肌间沟颈臂丛阻滞麻醉,麻醉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12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将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对照组,将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观察组,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表现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5),可进行比对。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开放身体的静脉通道并保持血氧正常。在进行麻醉前,要静注东莨菪碱。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进路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进行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并观察手术后的阵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1.3 麻醉效果评定

麻醉效果的评定主要分为两个评定主体,一个是手术医师,另一个是患者,并进行共同评定。评定等级共有4个:1级: 麻醉效果良好,患者安静;2级:麻醉效果稍有欠缺,患者手术中有细微的疼痛表情;3级:麻醉效果较差,患者手术中疼痛较为明显;4级:麻醉失败,需要更换麻醉方式重新麻醉。其中,1~2级为麻醉效果优良,3~4为麻醉效果差。两组均无麻醉后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对每个组的组间率进行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效果评定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为56例优良好于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的38例,镇痛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不良反应评定

依据统计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中,喉返神经阻滞有1例,膈神经阻为1例,滞霍纳综合征为0例;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中,喉返神经阻滞有2例,膈神经阻为0例,滞霍纳综合征为2例,两组均无毒性反应。因此,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虽然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但针对肩部或锁骨手术时,其麻醉效果较差,经常需要药物辅助或者更换麻醉方式,为手术医师的工作造成不便,也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1]。

为了麻醉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选取12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将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作为对照组,将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作为观察组,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得到了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术中镇痛效果优良好于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的观察结果,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肩部和锁骨部位的肌肉组织有重叠和交叉的区域,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不能有效控制肩部和锁骨部位的肌肉组织的疼痛感,导致了该种麻醉方式的效果不佳[2]。二是由于锁骨或者肩部骨折之后,局部会出现淤血或水肿的状况,使得药物在进入体内时不能很好地发挥,从而影响了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3]。因此肩部或锁骨部位的骨折手术同时由颈丛臂丛两个神经组织进行支配,在对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只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会造成患者感有严重的不适感或疼痛感。基于身体解剖学这一基本原理,采用臂丛颈丛联合阻滞能控制该区域的感觉神经,从而避免了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缺陷, 因而能够在手术进行中有一个良好的麻醉效果[4]。

颈丛臂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方式采用两点穿刺进行注射,但由于所注射的麻醉药物浓度较低、为增加总剂量,因此,在观察实验中,两组麻醉后出现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并发症的概率极小[5]。因此,在进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方式时,要正确且熟练的定位,以此来确保手术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肩部或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有操作方便的优势,术后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并发症少,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麻醉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效曦,贺金良,王家和.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8(03):383-384.

[2]宋秀品,叶文艳.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3,7(6):105-106.

[3]王锐,韩凤.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7(10):152-153.

论文作者:刘迎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  ;  ;  ;  ;  ;  ;  ;  

肌间沟颈臂丛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麻醉观察论文_刘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