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论文_吴晓辉

探讨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论文_吴晓辉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四地质队 0001526

摘要:近年来,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措施,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其地基结构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地基;设计

1 前言

作为建筑工程实践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地质勘查主要任务是按照经济行业建设以及科技发展需要,对所在区域内的地下岩石、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矿产分布、地貌等情况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调查,地质勘查发源于上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在才逐步对地勘引起重视,时至今日地质勘查工作成为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质勘查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手段在持续推陈出新,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带来技术性革命,从外业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以及产品成果等均与以往建筑工程地勘产生较大差异,建筑工程地勘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作,精准勘查报告对建筑工程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3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措施

在建筑工程未开始施工之前,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应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建立报告并进行整理,首先应该核实的是施工现场用到的机械设备是否符合要求,例如钻机上用到的钻杆尺寸和长度,保证报告中给出的技术参数真实准确并与施工现场保持一致,岩土勘测工作关于各项原位测试项目必须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以及满足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应根据岩层的实际强度确定要钻进的速度,钻进的位置在地下水位之下的粪土、砂土、软土层的时候必须采用泥浆护壁钻进去,并严格控制好钻进的速度,然后做好取样准备,在进行取样的时候,应该检查钻杆的尺寸确定切勿超过岩芯管取原状土样,对已经取好的样本应及时贴上标签并进行保管。在对高程进行测量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黄海高程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假定高程,然后将基准点埋设在不容易受到损坏的地方是最理想的效果。待整个建筑工程竣工之后安排进行水位测量工作,建筑工程师还应该进行外业资料的验收工作,确保原位测量的数量与主要持力层的取样数量满足条件。

在获得地质勘查数据之后,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应根据高层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并结合施工环境特点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质量。除了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层划分工作之外还应准确的记录好测量数据,在建筑工程未施工之前应与设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便确保施工单位更好的掌握建筑物的相关信息。

加强回访,总结成果。施工单位应加强回访工作,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应还合适土层层位的情况,然后查看施工现场是否还存在影响地质作用的不良情况发生,保证地基质量是按照施工要求完成的,还应该采取对地基质量的相应措施,避免发生问题的时候毫无头绪,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与勘查报告不同之处,并及时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待工程竣工之后总结勘查、施工经验,为今后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保证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建筑工程中地基结构设计的研究分析

4.1 桩基础设计。建筑工程地基结构设计过程中,当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桩基础。

4.1.1 桩平面布置原则:各桩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筒体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简体外缘一倍板厚范围之内;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共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匀布置。

4.1.2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应选择较硬土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 2d(d 为桩径);砂土及强风化软质岩不宜小于 1.5d;对于碎石土及强风化硬质岩不宜小于 1d,且不小于 0.5m。桩端进入中、微风化岩的嵌岩桩,桩全断面进入岩层的深度不宜小于 0.5m,嵌入灰岩或其他未风化硬质岩时,嵌岩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0.2m。当场地有液化土层时,桩身应穿过液化土层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且不应小于 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于 1.5m。

4.1.3 桩型选择原则。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分布、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预制桩(包括混凝土方形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适宜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不大的强风化层、风化残积土层、砂层和碎石土层,且桩身穿过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穿越层中存在孤石等障碍物的石灰岩地区、从软塑层突变到特别坚硬层的岩层地区均不适用。

4.2 建筑物无地下室的地基结构设计

建筑物属于砌体结构应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毛石条形基础、四合土条形基础、灰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 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多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荷载过大,地基较差的情况时,这时需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以便减少不均匀沉降、增强整体性;框架结构地基较好,无地下室,荷载较小时,可选用独立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柱基拉梁。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时,可选用框架柱独立柱基,剪力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剪力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剪力墙结构不论有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这种情况下可以选用交叉条形基础。

4.3 建筑物有地下室的地基结构设计

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功能更为全面。现在的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一般情况下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可采用筏板基础;在有地下室,地基较好,建筑物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的情况下,应使用筏板基础、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是选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当基础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另外建筑物属于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且上部结构对防水要求高,不均匀沉降要求严格,柱网均匀时,可采用箱型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就采用筏板基础;如果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要注意建筑物地基结构施工时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程新,王希凯.关于我国地质勘查投入若干问题的辩证分析[J].中国矿业.2016(10):60-62.

[2]周鑫,王志刚,刘海明等.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2017(01):115-116.

论文作者:吴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  ;  ;  ;  ;  ;  ;  ;  

探讨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地基设计论文_吴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