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曹水

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曹水

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安徽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分析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取我院皮肤科于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5例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2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皮肤科患者常规治疗、氨苯砜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苯砜用于皮肤科皮肤血管炎、疱疹样皮炎等皮肤病治疗,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氨苯砜;皮肤科

前言:皮肤科多收治皮肤血管炎、角层下脓疱性皮病等皮肤疾病。这些疾病多伴有病程长、迁延难愈等特征[1],发病后,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将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评估氨苯砜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5例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患者的治疗流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皮肤科于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5例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2个组别。

入选标准:(1)符合各类皮肤病诊断标准;(2)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排除入组前2w内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2)排除不配合或依从性差的患者;(3)排除年龄<23岁或>67岁的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4.8±3.1)岁;皮肤血管炎患者12例,疱疹样皮炎15例,角层下脓疱性皮病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4.9±3.0)岁;皮肤血管炎患者13例;疱疹样皮炎患者18例,角层下脓疱性皮病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

1.2.2氨苯砜治疗

给予观察组氨苯砜治疗:(1)皮肤血管炎。给予皮肤血管炎患者氨苯砜片(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53021127)口服治疗,给药频率为25mg/次,每日3次。持续用药1w后,行血常规检查,确认无异常后,将给药量调整为每次50mg,每日2次。用药时间视患者病情好转状况而定。(2)疱疹样皮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予疱疹样皮炎患者氨苯砜片口服治疗,给药频率为,初始剂量25mg,每日1次。视患者用药状况逐渐将给药量增加至100-150mg/d。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调整用药频率为50mg/d,隔日1次。(3)角层下脓疱性皮病。给予嗜中性粒细胞皮肤病患者口服氨苯砜片治疗,给药频率为50mg/d,用药时间视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患者病情好转程度而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评分项包含无效、有效、显效。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分项包含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1.4评价方法

无效:经治疗后,皮肤病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皮疹、疱疹等症状有所好转,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有所恢复;显效: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工具选用SPSS20.0软件。评估皮肤科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35例患者中,共5例治疗无效,8例有效,22例显效,治疗总有效率85.71%;观察组仅1例治疗无效,7例有效,32例显效,治疗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低于观察组97.50%,χ2检验结果(χ2=4.86)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2例发生溶血性贫血,不良反应发生率5.71%,观察组2例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例发生粒细胞减少症,无溶血性贫血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7.50%,χ2检验结果(χ2=1.26)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皮肤病是发生于皮肤、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皮肤病种类繁多,病因也十分复杂,如感染因素(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免疫因素、化学因素以及机械因素等[2]。皮肤科收治常见皮肤病患者中,以麻风等传染性皮肤病的危害最为显著。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风等传染病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常规治疗用于皮肤血管炎、角层下脓疱性皮病等皮肤病的治疗,效果尚可。

氨苯砜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被用于临床麻风病治疗以来,颇见成效,而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氨苯砜在顽固性皮肤病治疗中的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作为一种砜类抑菌剂,氨苯砜治疗各类皮肤病的药理机制为:对中性粒细胞的释放血管内皮整合素及血清髓过氧化酶机制产生抑制功能,同时对LTB4的黏合活动产生良好的抑制功能,进而改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缓解其对机体组织的损伤;作用于患者机体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进而对叶酸的合成及二氢叶酸还原酶产生抑制功效,减轻皮肤病患者的痛苦体验。此外这种砜类抑菌剂还可对基底膜带抗体、中心粒细胞的黏附作用产生抑制效果。有研究报道,给予皮肤血管炎患者氨苯砜治疗,用药1-3天内即可起效。因此,将其用于皮肤科各类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将75例皮肤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常规治疗、氨苯砜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P<0.05)。这一结果充分验证了氨苯砜的临床价值。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高于对照组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氨苯砜治疗可导致部分皮肤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时,应警惕各类不良反应,并做好防治工作。

结论:综上所述,医院可于皮肤科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皮肤血管炎等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中,推行氨苯砜治疗,以改善皮肤病患者的疗效,减轻其痛苦体验。

参考文献:

[1]方永光.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2):196-198.

[2]陈永锋.氨苯砜在皮肤科的应用[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18(05):349-350.

论文作者:曹水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曹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