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志智同扶,着力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论文

坚持志智同扶,着力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论文

坚持志智同扶,着力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

牛彦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与精神所在。积极探索多样化资助育人方式途径,强化志智同扶,对于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助推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关键词: 志智同扶 教育扶贫 扶贫成效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又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和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一、扶志扶智的必要性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地教育部门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广大贫困学生及时得到救助,消除就学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重资助、轻育人”、扶智扶志不够深入等问题依然存在,贫困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未得到扭转,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仍面临艰巨任务。

如果扶贫不扶志,那么教育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帮助贫困学生一解燃眉之急,逐步减弱贫困意识,树立生活信心和远大志向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要更精准地一对一开展各类教育和帮扶工作,通过细致的关心、关爱影响他们、感化他们,让贫困学生明白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是靠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创造来的,而不是等来的。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主人翁意识和奋发图强内生动力,帮助其树立生活学习信心、鼓足志气,以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积极向上逐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我敢肯定自己当时已经吓蒙了,证据之一就是,当李老黑和我的谈话结束,我准备离开李老黑家时,李老黑又顺手给了我一巴掌。我听见李老黑说,光腚上瘾了不是?把衣服穿上,你还想拿回家去穿啊,你个晕蛋。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知识学习是贫困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积极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大力加强励志、感恩教育,通过教师精准结对帮扶和其他各类帮扶工作,改教育精准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贫困学生真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对他们的积极影响,持续激发贫困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通过努力,勇攀知识高峰,逐步丰富知识及人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缔造美好未来。

欧洲委员会经过对市场的初步调查,认定尼得科并购恩布拉科将导致如下担忧:在家用变速压缩机领域,尼得科与恩布拉科之间竞争关系的消失将导致价格提升、选择变少;对于应用于轻商领域的定速和变速压缩机,尼得科与恩布拉科之间竞争关系的消失将导致价格提升、选择变少。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取得实质性成效,既要注重精准资助,更要深化帮扶育人。因此,不断健全完善资助育人方式途径,强化扶志扶智紧密结合,对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志智同扶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开展校内励志、感恩教育。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重要的不是资助了贫困学生多少资助金,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帮助他们摆脱了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只有他们头脑中的贫困解决了,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在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除了给贫困学生精准的物质资助外,还要积极通过常规教育教学手段对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进行扶志扶智教育。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资助育人”“追寻红色足迹”“寻根祭先祖”“下乡送爱心”等教育活动及感恩、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和主题队会,不断深化对贫困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宣传,多形式、多途径地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和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扶贫扶志长效帮扶机制。通过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持续激发贫困学生“知识改变命运”思想和学习主动性,正视家庭贫困和人生挫折,逐步自信、自立、自强,科学树立远大志向理想,增强感恩意识,形成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乐观向上、积极好学的生活、学习状态。

(三)切实抓好宣传引导。一是要深入家访活动,将“精准资助基层行”与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安排教师、校长积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在送去慰问关爱的同时,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谈心,精准解读惠民政策,共商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大计,引导家长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及学习动态,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二是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展板、主题班队会、集会及春、秋季学生入学返校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校内励志、成才教育宣传,努力营造扶智扶志良好校园风气和氛围,不断增强贫困学生学习生活、信心。三是要充分发挥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和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作用,并借助扶贫日宣传、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月等社会活动及时报道宣传本地区教育扶贫扶志扶智的生动实践,反映展示教育扶贫阶段性工作进展和经验成效,重点加大对扶智扶志典型人物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通过典型人物事迹报告和巡回演讲等形式积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态势,不断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教育精准扶贫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氛围,进一步深化对贫困学生的励志、成才、感恩教育和积极影响,持续激发贫困学生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

实际教学进程中,科学合理的分组至关重要,保证每个小组分别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得各个层次均能够在小组中发挥作用。小组长的担任,采取轮流的方式,各个小组成员均能够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深入推进教师帮扶教育。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工作是教育系统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广大教师发扬良好师风、凸显崇高师德的具体实践,也是大家访活动的深化和延续,对于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职业形象,深化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帮扶过程中,一是要精准结对,不漏一人。学校要在充分研究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地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要做到精准结对、不漏一生、全员覆盖、责任到人。二是调查摸底,精准措施。要深入调查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和与贫困学生交流,精准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困惑,认真分析,综合研判,制订分阶段、分形式、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三是要精准帮扶,注重实效。结对帮扶教师要以“关心学习、关照生活、关注成长”为主题,扎实开展以“扶生活、扶学业、扶志向”为主要帮扶内容的“三扶”活动,重点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和心理困惑。面对面为贫困学生提供课业辅导、答疑解惑,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大力开展“自信、自立、自强”教育活动,积极与贫困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困惑和生活、学习压力,以各类学校活动为载体,加强励志、成才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家庭贫困,增强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志向,坚定信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开朗自信、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捐助贫困学生一些必要的生活费或学习生活用品,帮助他们渡过一时困难,解决燃眉之急。四是要对接互通,精准共育。帮扶教师定期开展家访活动,不断深化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及时互通学生在校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有效调整帮扶措施,鼓励家长脱贫信心,稳固建立深度互信和家校共育的良好帮扶机制,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四)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面持续落实好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当下困难,消除就学后顾之忧,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又是对贫困学生进行志智双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贫困学生资助评选制度,使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能真正惠及需要的学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并切实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二是完善贫困学生精准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学生“学前教育有补助、义务教育不花钱、中职教育没负担、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真正实现精准资助从学前到大学阶段的全程全覆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求学路上步步有保障,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三是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通过捐赠和救助等形式对贫困学生实施帮扶,并鼓励校内师生适时量力捐助,作为国家教育资助的有益补充,有效助力贫困学生渡过一时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四是设立贫困学生奖学金制度。除一般的资助、捐助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情况尝试设立专门的 “贫困学生奖学金”。这类奖学金的设立可以调动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使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得到资助。既能解决他们的实际经济困难,又能通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带动、鼓励其他贫困学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五是及时资助兑现。各地、各学校要提前做好摸排工作,精准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掌握贫困学生底数,并加强部门对接协调,切实提高贫困学生专项资助金各级配套时效,确保资金按时到位。按照规范程序和工作流程及时将资助金发放到学生手中,使贫困学生能及时得到救助、帮扶,消除求学后顾之忧。

(五)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规范有序、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学生的各种不适感,对开展教育扶贫志智双扶工作和促进贫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学校:一是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关爱贫困学生,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求真求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大兴崇尚俭朴之风,鄙弃攀比、奢侈浪费陋习,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减轻贫困学生的贫困意识和自卑意识,培养贫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阳光的乐观心态和心理品质,全面展现个性,增强愉悦感、轻松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二是学校及校内团体、班集体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注意发现并肯定他们身上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不断增强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和促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帮助贫困学生进一步克服自卑、走出封闭;三是鼓励贫困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高与他人的协作配合能力,培养个人主观能动性和自尊、自立、自强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养成乐观好学、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物质资助为贫困学生顺利求学提供了基础保障,志智同扶教育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强化志智双扶,帮助贫困学生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树立人生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是不断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助力贫困人口早日脱贫的重要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宋超.湖南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志智双扶[J].文教资料,2018(19).

[2]杨长亚.教育扶贫打基础 扶志扶智利长远[N].中国教育报,2018-7-28(001).

[3]张煜,赵生玉.高职贫困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及教育途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

[4]屈焕能.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J].农家参谋,2018(08).

标签:;  ;  ;  ;  

坚持志智同扶,着力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成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