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回应”初探_论文

学术论文“回应”初探_论文

学术论文“反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论文,反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研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常常以论文的发表或专著的出版为标志。那些有较高价值的论文或专著,在文献流通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其他人吸收、引用或批评。也就是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响。

几乎每个发表论文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能产生反响。就连学术期刊的编辑们也把反响视为对自己编辑水平的肯定。许多科研管理部门在统计本单位科研成果时还专门把反响做为一个统计项目。在业务职称的评定中,反响更是显示其成果份量的有力依据。

如此看来,论文有无反响,已在事实上成为人们评价论文价值的重要参照系。那么,究竟什么是反响?怎样才算有反响?哪些情况不应视为反响?反响当中有无层次上的不同?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笔者做了大量的比较和调查,在多年成果管理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反响认识的基本框架。

1 反响的形式

“反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回响;反应”。从评价论文成果的角度看,论文的反响,就是社会或他人对某篇论文所做出的反应。

任何反响都依一定的形式而存在。研究反响问题,首先应搞清楚反响的存在形式。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论文的反响形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批评(评论)、质疑或商榷。同行专家主动对某论文进行评论、质疑或商榷,这就意味着某论文已被他人阅读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即产生了反响。这种反响一般出现在报刊上或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为吹捧而做的不在此列)。

(2)吸收和引用。科学研究常常要吸收他人已有的成果,引用他人文章中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或材料。论文观点能被他人文章所引用(包括间接引用)或被他人论文所吸收,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反响。国外学术界常常以被引文数量来确认一个人的学术地位和一份期刊的核心地位。要掌握这种吸收或引用的线索,往往需要查他人论文后面的注释和参考文献。

(3)转载。转载是论文反响最常见的形式。人们平时所认同的反响,大多属于这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除非是专门转载论文的报刊,其它刊物很少出现转载论文的情况。这些专门刊物只转载而不首发论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就是这样的刊物。能被它们所选中,足以说明这篇论文是有较高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的。

(4)摘登。论文发表后,被其它报刊选取了某一观点或某一部分予以摘登,即以文摘形式再现于其它报刊,这也是反响的一种常见形式。反映这种反响形式的载体较多,主要有《新华文摘》(论文摘编栏目)、《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共党史文摘年刊》、《经济管理文摘》、《文摘报》等。有的学术刊物也偶尔开辟文摘栏目,例如《中共党史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哲社版)等。

(5)要目或主要论文索引。这种形式的反响不摘引论文的内容,只列出论文的题目和出处附于书刊尾部,以示推荐。《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就分别以“篇目辑览”和“选目”形式列一些编者认为虽不够转载或摘登资格但也比较重要的篇目。这类反响在确认时有一定难度,人们常把各类索引都视为论文的反响形式。其实,那些以全面提供专题资料线索为目的的大型检索工具是不能做为反响载体看待的,因为它们著录文献的目的与“辑览”、“选目”是有很大差别的。后者是筛选主要的,前者则是尽可能罗列全部的。

上述反响形式中,还有正反响与负反响之分。例如,文中观点、材料或论证方法引起质疑或批评甚至批判,如果原作者的确是错了,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引起的这一反响称之为负反响。然而,批评也好,质疑也罢,都是对某论文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当然就是反响。至于正负反响如何区别对待?负反响的价值应如何判断?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弄清楚反响的不同形式,将有助于消除人们在反响上的模糊认识,也有助于进一步去探讨反响的层次问题。

2 反响的层次

事物都有不同的层次。在性质相同的事物中,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同是反响,由于表现形式不同、载体各异,也就会有层次上的差异。从层次上把反响进一步区分,可以为科研成果的管理和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尺度。

根据载体的级别、权威性以及反响的实际效应,可以把反响划分为四个层次:

(1)重大反响。在学术界引起大讨论的;被多家报刊竞相转载的;被他人论文竞相引用的;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后产生重大效益的。上列四种,能占其一,即可视为重大反响,它们都是其它反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层次的反响。

(2)大反响。被国家权威报纸、刊物和权威学术期刊转载,被国家最权威的文摘型期刊《新华文摘》转载,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多专题重复转载,被他人文章多次(3次以上)引用,这些都可视为大反响。

这一层次的反响波及面大,份量也重。除了政治的因素外,头号党报、党刊不会转载学术论文,权威学术期刊似乎也未转载过论文。

(3)反响。受到国家领导人或学术界权威人士重视的,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以及各学科年鉴摘登的,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转载的,被他人文章引用的,引发同行学者来信的,引起他人购买或索取原文的,均可视为反响。

(4)准反响。列入《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或其它书、报、刊所附的要目,被他人论文作为参考文献附于文尾,都可看做一定的反响。这一层次的反响与前三种不同之处在于,它只反映题目,不反映内容,所以带来的影响受到相当的局限。

关于反响的层次,大致可归纳为这4种,从排列顺序上,可以看出其深浅程度的递增或递减趋势。反响层次不同,意味着社会对一篇论文关注程度的不同。重大反响作为最高层次的反响,绝大多数论文、期刊可能终身与之无缘,能够获得这一层次的反响,说明该论文已在学术上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具备了成为该学科核心文献或基本文献的条件。第二层次的大反响,通常能从《新华文摘》上看到,或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上看到。《新华文摘》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各专题的期数大体相同,但《新华文摘》每期精选的五六十篇文章要包括各学科的内容,对每个学科来说,其选文可谓“百里挑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与之相比,入选量要大一些,但要同时被它的几个不同专题选中,概率也是很小的,只有个别论文能够获此殊荣。所以,能跻身于这一反响层次,就足以证明其论文得到了相当的认可。第三个层次分量明显轻于第二层次,但能达到这一反响层次的论文仍是极少数,因此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响。最低层次的反响——准反响,虽然只是以题录形式出现,但能被选进来的也实属凤毛鳞角,只是它的影响要小一些而已。

建立层次概念,确定层次标准,可在实际工作中帮助论文作者正确估量自己作品的份量。特别是在成果评奖工作中,可为同是具有反响的论文提供判别轻重高下的依据。因此,对反响层次的研究在科研成果管理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3 认识上的误区

反响问题已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编辑们的关心、管理者的注意,但学术界尚未订出一个可行的标准。于是,许多人就把一些二次文献上出现的某论文题目视为反响。最典型的是,人们常把《全国报刊索引》、《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中所出现的论文题目,视为该论文产生了反响。这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误解。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阅读这些检索工具的编写说明,就能消除这种误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说,它是“论文、资料的综合性检索刊物”,“主要收集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刊物上具有学术性、理论性、信息性的文章,以及对社会科学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为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及教学人员提供学术信息”。由此可见,它无意于论文质量的高下、观点的新旧,其所着眼的是“检索”,是“提供学术信息”。那么,《报刊资料索引》呢?编者说它“是该学科或专题的论文和有关材料篇目的定期汇编,也是读者全面掌握和检索资料的工具”。而每一专题目录页后所列的索引,则是“本期未选印资料的全部题录索引”,是“全面的索引”。可见,它只是“篇目的汇编”,“全面”掌握和检索资料的工具,而不是什么“反响”。《全国报刊索引》情况与之大致相同。因此,我们若到这三大索引中去寻找“反响”,岂不是篇篇论文都有反响了吗?至于各学科年鉴所附的论著索引以及一些专业期刊所附的论著索引能否视为反响,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标签:;  ;  

学术论文“回应”初探_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