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参与公共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政治论文

中国妇女参与公共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政治论文

中国妇女参与公共行政的制约因素及改变其弱态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中国妇女论文,制约因素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5110(1999)03-0025-04

公共行政是国家政务的推行或处理。妇女参与公共行政也就是妇女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高层次参与,是妇女地位和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的诞生,给妇女参政带来了历史性转机,男女平等权利有了法律的保障,一批经受战争磨炼的妇女走上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岗位。然而,在经历大半个世纪妇女解放的年代,在自然法则让一批有威望的老大姐走出政坛,干部机制由“任免式”向“竞争式”转变的今天,妇女参政又面临时代的挑战,中国妇女参政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这既是一个现实的主题,也是一个未来的主题。本文旨在对当今制约中国妇女参与公共行政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变其弱态发展作些分析、探讨,以期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政坛上能涌现出更多的杰出女性,发挥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约女性参与公共行政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女性参政危机,并非仅仅是个别女性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女性在改革过程中社会地位的变化。当前,影响女性参政的障碍,既有社会、历史、家庭因素又有妇女自身因素。

从妇女自身因素看,主要是:

1.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束缚,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对个人创造力的释放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陈腐观念和伦理规范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它在女性的心理上筑起一道道屏障,压抑着女性的才华和创造性。

——自卑心理。中国儒家的“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观强制地确定了女性的卑下地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在女性头脑中的沉淀比男性更为深厚,女性因此形成自卑心理。一是智力上的自卑。一部分女性不愿读书,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二是事业上的自卑。一些女性本来聪明,有才智,却认为女性只能做配角而甘拜下风;三是意志上的自卑。在遇到阻力和困难时,经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丧失进取的信心。自卑心理束缚了不少女性的自身发展,是造成从政上女性比男性少的主观原因。

——依附心理。首先表现为对丈夫的依赖。比如,有的女性把结婚作为谋生的唯一出路,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就是她们的人生哲学。多数女性在择偶时要求对方各方面都胜过自己,希望丈夫作自己的靠山;婚后的生活中,严格按照“二保一”的原则牺牲自己保全丈夫。这种依附性在参政女性心理上的反映是畏缩不前,安于现状。此外,不少女性以弱者自居,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不是立足于自身来解决,而是企求他人的同情和照顾。女性的这种依附心理会磨灭她们自身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最终造成自己独立人格的自我否定。

——对从政的排斥心理。许多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出类拔萃的女性对政治参与抱着一种敬而远之,避之而犹恐不及的心态。她们宁愿成为学者,不愿走仕途,宁为人妇不愿为官。更多的女性沉浸于自己的家庭角色,一些官场上的成功者也为自己不能做个好女人而必生遗憾。于是,社会视女性为弱者,弱者又怎能跃入强者领地?人们心安理得地遵循“权力遗弃女性,女性远离权力”这一历史轨迹。

2.女性参政素质的障碍

参政女性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女性参政的命运。女性素质整体上低于男性,虽然是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所造成,但妇女必须承担这一事实造成的后果。参政素质除上面所讲的心理素质外,还有政治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就文化素质而言,中国妇女就背着文化素质低这个沉重的包袱。文盲、半文盲过多。而且在文盲队伍中,女性所占比例一直未降低。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作为社会组织和机构的领导者必须是卓越、优秀分子。领导干部的远见卓识、组织能力、知人善任、雄才大略和凝聚力无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领导者应具备渊博的学识,不仅要懂社会科学,还要懂点自然科学及边缘科学,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优秀领导者。从身体素质而言,女性的体力比男性弱小,生理负担比男性大。女性的一生,要经历月经、怀孕、生育、哺乳等,对女性身体的损耗很大,使她们工作的连贯性、持续性不如男子。妇女的参政素质低,提拔的比例必然就少。如硬性提拔,则往往是不称职,反而影响妇女形象,形成妇女参政的反作用。

妇女自身存在的缺点,是造成妇女参政处于低谷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妇女参政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部分,其参政方式、参政实绩也就不可避免地更多地受到来自历史、家庭、社会方面的阻力和影响。从历史、家庭、社会方面看,掣肘因素又表现为:

1.传统角色分工制约中国妇女参政

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男尊女卑”的观念,形成了女性的传统角色——贤妻良母,使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望大于社会角色。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对妇女的家庭角色褒扬往往也多于社会角色,视妇女的家庭价值、爱情价值重于社会价值、事业价值。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个人角色追求取决于社会的角色规范;社会心理学研究又表明,女性角色进化过程中,其从众心理和受暗示性的弱点又是其角色认知的重要因素。因此女性在上述社会环境中,常常主动适应、力求胜任家庭角色,而对自己参政的社会角色,相当数量的女性则往往安于现状,甘当配角,在男子面前甘拜下风。于是女性在日常行为举止中又首先经常考虑:“我是个女的,凡事都得象个女子。”

可见,女性的传统角色——贤妻良母与现代社会的女性参政相悖,是严重影响和阻碍中国妇女参与公共行政的因素。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妇女参政

现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人们的需求仍滞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物质生产的贫乏使得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女之间的社会差距依然很大,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生活格局因此得以延续。即使在政策保障下,城市妇女能够广泛就业,相应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但就业妇女的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外,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加上社会生活中各种不正常现象,她们的就业并没有使其完全摆脱男尊女卑的处境,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对男性有着相当程度的依附性。农村妇女则因在以体力劳动抗衡自然的落后生产手段中处于劣势,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附男性,其社会地位更加低下。在城市生活中,女性依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在职妇女由于承担着物质、精神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双重任务,社会劳动、家务劳动超负荷地压在肩上,使她们往往心想从政,有所作为,但力不从心,同时还严重地影响她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这种超负荷的“双重角色”使许多妇女精疲力尽。而农村妇女则因经济上不能独立而转向人身依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要鼓励女性走向男性长期垄断的政治领域,就绝非是通过法律保护和政治口号所能即刻兑现得了的。

3.“比例”政治也从另一方面阻碍着妇女参政

“比例”政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主体失落感,女性政治质和量的分离。现代政治是一种社会职能,政治权力也只能在有效地参与实现这种职能中才能体现。而作为主体化的政治参与是一种质的要求,要求参与者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自主的利益原则、比较成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专门的知识,在政治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政治上的“自我”。

女性参政应当得到两方面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和女性自我发展本能。两者无疑都是女性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地位潜移默化为性别要求,仅仅遵循了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的自然属性,而使女性在政治生活中只能充当男性的对照物,以量化的形式来消极地反映与政治的关系。同时,往往又以男性比女性高得多的比例关系使政治领域裂变出一道性别鸿沟。结果,不管这种比例起到多大的“最低限度保证作用”,我们透过“比例”的阴影依旧感觉到在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中,女性无可奈何地转化为政治的对象、政治的客体。在政治生活中,女性被赐予权力而并非拥有权力。

4.舆论宣传的偏差是妇女参政的障碍

在社会宣传中,目前仍将妇女定格在“贤妻良母”、“温柔”的传统形象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女性的行为标准。《中国妇女》在1989年3期刊出的《性别歧视、教育的叹息》一文,以我国小学课本为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现象。12册小学课本中的英雄、领袖、仁人志士、帝王将相、专家学者全是男性,连领导革命几十年和担任国家高级领导职务的邓颖超同志在课本中也仅仅是以慈祥的关心体贴人的老妈妈面貌出现。就历史上女皇帝武则天而言,她当政时无疑是个禀文韬武略的“殊才”。然而,在我们的宣传中,李世民杀兄屠弟,逼废亲父取而代之之举,一直被视为杀伐决断,有雄才大略。而与之作法并无两样的武则天,却被骂为是“人伦丧尽”、“毒如蛇蝎”。凡此种种,不但使女性的精神活动受到限制,而且使男性的女性观又重新回到传统意识之中去。据对上海16所高校大学生调查,“喜择温柔贤惠的女性”的人占63.3%,而多数人认为,做家务、抚养小孩是女性的长处和优势,至于女性的个人才能和事业的追求是无关紧要的。还有一种现象,女人为事业少顾了家,社会就绝对不允许。有一篇文章,是写女劳模婚姻危机的,文中写到原因之一是来自劳模自身,即女能人处理不好家庭问题还是自身素质不高。还以全国少而又少属八百万分之一甚至八千万分之一的既能处理家庭又能成就事业的女性为例,要求女性应该既会工作要成为出类拔萃的女强人,又要会生活(也要成为合格的贤妻良母、孝顺女儿、媳妇)。假如它来自女强人自身要求的话,笔者双手赞成,但它绝不应该是外界强加给她们的。一个女人要取得与男性相同的成就已不知要比男性多付出多少倍的代价,再这样要求女性未免太过分。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的不公平性,仍旧是社会对女性从政的阻碍。

5.受教育时间短制约了女性的文化素质,阻碍了女性参政

文化素质是参政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教育是影响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由于偏见,许多女孩失去了上学深造的机会,这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尤为严重。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考试得分,不重视帮助女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事业心,致使很多女孩缺乏理想,缺乏奋斗目标。

6.用人制度不完善,制约了女性参政

由于用人制度和干部政策还不完善,不利于选拔妇女人才。当时代呼唤更多的女性走上政坛时,“进口”障碍累累,淤塞严重。由于招干、招生、入党等方面的性别歧视客观存在,大批德才兼备的女性人才被拒之“三门”之外,不少颇具领导潜能的女性,在后备干部队伍门外望门兴叹。

总之,我们既要承认男女两性在生理发展上的差异性,承认女性从政的特殊困难,更要看到妇女在从政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束缚。有外国人评论说,中国人在女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施行了园林术(如缠小脚),被压抑扭曲的不仅是身体,更重要的是精神。过去和现在只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男性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了,而女性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据此,女性完全有理由自尊、自信和自强,培养强烈的成才和从政意识。

二、妇女参政的优势及改变弱态发展的对策

女性生来也是强者,是后天传统文化把她们“教育”成了弱者。只有让女性真正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到自己也有与生俱来优于男性的从政优势,自然也会恍然大悟。女性也有许多值得骄傲的从政资本。无数事实和科研结果证明女性至少存在以下几大从政优势:

在工作中能“廉洁、简朴、民主”的优势;表里如一与遵守纪律的优势;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优势;满怀希望与心境良好的优势;对痛苦磨难承受力强的优势;观察敏锐,善于记忆的优势和更容易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此外,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男性;女性语言认知能力优于男性。就意志品质而言,一般说来,女性虽然果断性不如男性,但其坚持性却胜过男性。女性比男性更有调适能力和变通性,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更富于同情心,在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中具有更好的情感发展基础,能产生更多的利他行为。事实上,女性从政的优势还不仅仅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如果说人类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开掘出来,如果说人的大脑只使用15%,那么女性的潜能和优势则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总之,女性同男性同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一方面,中国妇女要冲破自身对参政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也应给妇女创造一个好的参政环境。两个方面的统一,一定会使女性实现对参政的真正占有。因此,要改变女性参政的现状,根本对策在于两方面:

1.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改变外在的社会条件

首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加速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尤其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广大的妇女摆脱因体力征服自然而形成的人身依附境况,使其真正获得经济乃至人格的独立。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女性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程度,女性素质的提高的客观因素,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当今越是发达的国家,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妇女的平均文化水平也越高,参政意识也越强,进入领导管理阶层的妇女越多。

其次,家务劳动社会化,进一步把妇女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此妇女便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考虑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问题。

再次,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用人制度,逐步将视为弱者不得不给予照顾这种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的保护性政策,转变为保证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用人制度,为女性参政创造社会条件。

2.提高妇女的素质,改变内在的自身条件

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素养。要坚持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从根本上做好妇女参政人才的培养工作。

其次,改革教育体制,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提前女孩入学年龄,一般可提前一岁。这样,对早出女性人才,多出女性人才,极为有利。

再次,建立女子干部教育系列。可结合实际,对口定向培养本系统的各级各类妇女干部。组织女性参加行政学院、党校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她们的参政意识和能力。为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给予财力上、组织上、时间上的保证。

此外,还应鼓励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开阔眼界,增强自立、自主、自信、自强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笔者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有全社会的关心和广大妇女奋发向上的努力,潜藏在妇女中的巨大能量必将充分迸发出来,妇女领导干部必将不断涌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中国妇女参与公共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