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稳扎稳打--减持国有股,实现国有股--补充担保资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_国有股论文

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稳扎稳打--减持国有股,实现国有股--补充担保资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_国有股论文

国企战略重组稳扎稳打——国有股减持变现——补充保障基金,推进国企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扎稳打论文,国企改革论文,国企论文,减持论文,国有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减持国有股 一石击四鸟

陈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减持国有股并非仅仅是“出售”一部分国有资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举措力图要解决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四个重大难题。

第一,通过国有资产变现补充社会保障基金。从目前情况看,我们需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就使一批资产变现的现金到位。否则,刚刚启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有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减持国有股可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造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将企业的内在运行机制转换到市场经济方面来;另一方面,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可将所得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从总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一方面,减持国有股可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另一方面,可通过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第四,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国有股、企业法人股长期不能流通的畸形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功能发挥。一方面,近70%的股权不能流动,极大妨害了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发挥,股市变成了单纯筹资的工具;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票中可流动部分过小,市场的供求关系被严重扭曲,由此导致了市场价格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堆积和操纵股价等投机行为盛行。实现国有股、企业法人股与公众流通股的“并轨”已成为我国资本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

谁能承接国有股

陈淮:投资业的本来职能就是投资于产权并从事产权组合和产权交易,在阶段性持股中通过资产升值获取收益。其基本思路,简单说,就是搭建“一级半”市场,首先由投资公司在场外将减持的国有股承接下来,经过资金运作和市场运作,使其升值,然后再通过一定的退出方式使这些股权加入市场流通。

目前在我国,大型投资公司实际上都是国有公司。因此减持的国有股还都在国家手里,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国有投资公司承接所减持的国有股,并非是简单地将股权从一个国有股东转移到中一个国有股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以“变现”为形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产权再配置的过程,促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造和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是确保出资人真正到位的过程。

投资公司在减持过程中的作用并非仅仅是原持股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一个“缓冲器”。应当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的真正收益来源并非是市场过程中的买卖差价,而是通过改善和提高资产质量获取资产价值增值。因为股市本身并不能“造钱”。如果没有改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实质性措施,股市就会变成一个单纯“圈钱”的游戏;如果仅仅指望依靠市场的价格涨落来源源不断地取走现金,那无异于不断从股市“抽血”,最终结果是彻底毁掉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投资公司与通过“高抛低吸”获利的券商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在阶段性持股的过程中要实质性地介入所持股企业的经营决策,要真正去行使股东的权益。通过一个市场化的投资主体而不是政府部门的代表去参与企业改制,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正是我们的改革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公司应当是一个产权代表和企业经营者的培育基地。其根本所长,就在于能够通过派出合格人才专门参与产权优化重组和企业的资产整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改善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简单说,投资公司就应当是一个不断买进产权,参与企业资产重组,通过改善资产质量而提高资产价值,然后通过股权的再转让而获取资产增殖收益的公司。其获利并非来源于股市中另一部分投资人的损失,而是来源于在股市之外的资产增殖。这个职能是任何其他市场主体所不能取代的。

刘鹤(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不是所有的国有投资公司都能承接得了的。凡是接手国有股的公司必须负责对其进行改造。要选那些好的投资公司来运作。同时要有一个配套的领导层、管理层与之对接。

沈志群(国家计委宏观院院长助理兼科研部主任):国有股减持实际上是一个股权的转让的问题。由国有投资公司来承接合理且稳妥。通过国有投资公司减持国有股可以立即变现,缓解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紧缺的问题。这一设想很好。但是也有人担心这些通过国企减持国有股变现的钱都吃了、用了,而企业资产重组和企业发展没跟上,得不偿失。因此这项工作要通过立法来操作。

魏杰(清华大学教授):1996年以后有些上市公司的质量太差。这次国有股减持应从优质国企做起。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如果先卖好的企业,观念上的阻力很大。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优势是能够把目前经营得不好的企业的潜力挖掘出来。通过资产调整、重组,把这些亏损企业和处于困境中的企业的亮点找出来,使之更加靓丽。因此不能只卖好的企业,更应该把不好的企业卖掉,使之在重组过程中获得新生。

在现实操作中,国有股减持都是只卖企业的一部分,决不是全部。如果我们设法让国企仍保持原来作用,这样就会减少误解和操作中的阻力。

沈志群:建议先选一部分企业试点,比如电力行业本身就是控股率很高的行业。从这里起步较为稳妥。

启动资金来源

陈淮:我国现有的大型投资公司,包括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级投资公司各省属的投资公司,尽管很多都具有较大资本实力,但其规模与所需减持的国有股相比仍远不敷需要;而且投资公司的资本大都占用在实物资产形态上,现金资产有限。投资公司购买国有股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何而来?可作三方面考虑。

一是用股票质押贷款。银行资金通过投资公司的中间屏蔽入市,其实是并无风险的。在这样的操作中,投资公司实际上只需筹集相当于股票质押折扣部分的资金,就可通过不断购入、质押贷款、再购入的滚动方式大规模承接减持的国有股。

二是国家以出资人身份给予投资公司一定量的现金增资,作为启动资金。国家的现金增资主要用于前期启动时股票购入价格与质押贷款之间的差额部分。特别强调,“减持”所要解决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难题。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国家的少量出资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低廉的政策成本。而且在这种“四两拨千斤”式的扶持方式下,国家的增资完全可以通过投资公司在再减持过程中获取的收益加倍收回,增资所形成的股权也仍为国有资产。

三是成立由投资公司负责管理、专门用于减持国有股的若干投资基金。由于募集基金仍要抽取入市资金资源,这种方式只能是辅助的方式,主要用于国家现金增资不足部分。

价格及利益分配

陈淮:决定“减持”操作成败的另一关键是价格。一个现实是国有股的最初成本和目前二级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这就涉及到如何定价和由价格差形成的利益如何分配两方面问题。

我们所要寻求的,是既要最大限度地收回国有资产的升值效益,又要为市场所能承受,且不能损害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的定价方式。

一般说,减持价格只能在净资产值和低于流通股市价格的一定合理区间内确定。目前的主体思路是以不超过10倍市盈率的价格按一定比例向公众股股东配售。配售价与二级市场价格之间差价实际上是减持部分对二级市场价格冲击的一种补偿。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一次性地把股权让渡收益全部收回;缺陷是这种方式仍要抽取大量入市资金来源,与发行新股形成尖锐矛盾,实际上市场不可能大规模承受。

定价方式是与利益分配关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从目前我国实际的体制框架看,有权决定减持的所有者和真正的持股者并不同一。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产业经济部部长):减持国有股的价格评估问题必须解决好,不能卖便宜了,当然也不能高于市价,否则买的人无利可图就都不买了。

魏杰:价格怎么定?必须以净资产值为价,要把这个问题明确下来。

如何退还启动资金

陈淮:一是国有投资公司最终退出,包括在资本整合的过程中就向其他国有企业或基金等市场中的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包括整体或部分场外拍卖,甚至也包括将所持有股份组合为新的企业上市或募集新的基金专门持有。而且投资公司在特定股票上的退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视为是其持股结构的调整,并不等于资金从证券市场退出,因而不会给二级市场造成短期内大规模“失血”的不良后果。

二是银行资金如何退出。为满足减持国有股短期变现的需要,在起步阶段需要银行资金的大规模支持。从国际经验看,大规模的资产整合、产权重组都不可能离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除投资公司所持国有股最终流通变现之后归还这一途径外,投资公司还可以用再转让过程中获取的收益补充自己的周转资金,逐步减轻对银行资金的依赖。

由于投资公司的参与,市场“失血”和价格“落差”这两个阻碍国有股流通的根本难题已经有可能获得解决。通过投资公司持有、参股改造和再减持这样一个过渡形式,我们有可能在三到五年的周期内,最终使国有股全部转换为可流通股。在这个意义上,投资公司的参与使减持的规模不再局限于满足国有资产变现所需规模和放大国有资本控制力所需规模,实际上最终可以扩大到目前非流通部分所有国有股。

标签:;  ;  ;  ;  ;  ;  

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稳扎稳打--减持国有股,实现国有股--补充担保资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_国有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