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某一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请到一座高楼去_经济特区论文

为了某一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请到一座高楼去_经济特区论文

特区型地区经济发展要更上一层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一论文,层楼论文,特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长期封闭地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中国,在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在稳定持续地推进改革开放,我国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战略,为此,需确定先行区和试验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79年4月首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的主张。从此,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就提上日程。经济特区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从宏观上看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中国经济特区享受了发展的后发性利益,即后起工业化国家可利用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资金、技术加快发展,同时,特区又享受了改革的先发性利益,即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首先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好处,在政策上处于优势。发展的后发性利益和改革的先发性利益的结合是特区的根本性优势。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性确立了特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赋予特区有别于全国的优越条件,这是经济特区的历史性使命和机遇。实践证明,中国举办经济特区取得了成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成绩。本文所说特区型地区,包括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展,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逐步向全国扩展。沿海形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州、珠江三角州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的三个开放层次;1990年6月2日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市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该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福建沿海的厦门特区及厦门市辖的海沧、杏林地区,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待开发部分为台商投资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从199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的福田和沙头角、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福州、宁波、青岛、汕头13个保税区。

根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布局,1992年3月以来,进一步开放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州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自治区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盯市、河口市和广西自治区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市、镇,为沿边(境)开放城市;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南宁、乌鲁木齐、昆明、石家庄7个沿边、沿海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省府)城市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开放城市—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等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前推进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情况下,随着财税改革和各种政策规范化的推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区型地区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特区还特不特,经济开发区还优不优等一系列问题就提出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就做了回答,十四大以后的战略部署做了回答。做为特区型小区的良好环境和发展态势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并为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做出贡献。

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视察经济特区时表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特区要在新形势下,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再次表示“中央对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要有所调整和完善。要把五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办得更好。”这些指示为中国特区型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些具体办法要有所调整和完善”是指初建特区型地区时针对当时情况所确定的办法,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特区型地区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变化,应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规范化,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为“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特区型地区应考虑做到以下几点:

1.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分工

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贸易依存度,即提高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入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开始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化。

参与国际分工意味着开放的国别和地区的多元化;对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的紧密化,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等等。这对经济特区和浦东区新区的窗口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了解国际及国内动态比较优势,要密切注视国际性的结构调整动态,要跟踪和把握国际商品、资本、劳动力市场的动向,而且需要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把经济管理水平和信息收集分析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

2.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

经济特区型地区尽管是我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仍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特区型地区已经有了改革开放的较好基础,应在近年内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世界上实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在企业组织、市场结构及政府干预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和日本就有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价值观以及对待利润的使用、企业集团的建立、企业的股份政策、国家战略等方面。特别是政府作用在范围和手段方面有相当差别,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管理体系。

做为经济特区型地区,既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结合国情进行创新,要提出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系统经验而不是单项经验。

3.发展中国公司促进跨国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掌握着世界相当多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跨国公司对投资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当前而且对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条件都非常关心。近年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兴趣加大,而且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当前经济特区型地区已经与跨国公司合作,在高起点上发展和创新,这是很可喜的现象。创造与跨国公司合作的经验,按跨国公司要求的标准改善投资环境,是对我国经济特区型地区的新要求。

要实行开放型的工业化战略,参与国际分工还必须实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化,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跨国的中国公司,这也是经济特区型地区应该探索的新路子。

4.利用金融市场为发展吸引资本

资本对工业化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经济特区型地区吸引资本的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若从国际范围来吸引资本特别是为制造业吸引资本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外资与内资结合使用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要成为全国吸引外资的窗口,在塑造金融市场方面还要有突破性的进展,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并实现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储蓄和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增加很快,与1978年之前人民储蓄不足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实现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应动员社会上流动的大量储蓄,这种要求无论是从经济持续增长角度看,还是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都是很有必要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有利于发挥效益。要做到每个公民都有平等进入可供选择的金融市场的机会,这正是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为此,经济特区型地区,应进一步探索实现金融资产类型多元化的途径,以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相应而来的各种规范的投资管理机构会出现,投资效益的提高就有了可能性,从而带动全国完成投资机制和役资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特区型地区与国际金融体系相接。

5.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带动区

改革开放是为了高效高速发展生产力,经济特区型地区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应体现在经济素质和经济速度的协调上,体现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上。经济特区型地区的优势,主要在于改革开放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特区型地区应率先实现这个转变,成为全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带动区。

6.发展国际自由贸易区功能

中国经济特区,是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参考国外举办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作法建立的。实行了有别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与优惠措施,并具有综合经济功能,但却没有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从发展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看,应考虑赋予某些有条件的经济特区型地区以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这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在有些发达国家也有,并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

自由贸易区犹如一个国际市场,各国贸易机构均可在区内设点,在区内即可进行多元化的国际贸易,这对把握国际市场信息,促进企业直接参与世界经济交往都有重要意义。考虑到我国经济特区已有综合性功能,那未来的自由贸易区应是具有金融、投资、制造和自由贸易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区,即在我国造就几个香港。

要达到上述几点要求,经济特区型地区要在“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上下功夫。

——创体制优势。

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决定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向社会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小区的气候和优越环境一直是需要的。因此,经济特区型地区应有新的发展,并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型地区。因为改革开放需要在这些地区先行,这些地区应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开放的试验和创造,这就是体制优势。

——创政策优势。尽管经济特区型地区的某些政策,随着政策的规范化而有所调整,但同时应创造新的优势政策,有些体制改革的先行可转为政策的优惠,特别是金融方面。上海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金融是重要内容的,值得重视的是原有优惠政策变化应是逐步的,有过渡期的,而且要考虑国际环境和一些竞争国家的政策动向,以保持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强劲态势和优势。

——创资本市场优势。资本来源的市场化,是改革的趋势和国际的潮流。经济特区型地区要既吸引外资又吸引内资,同时要重视资本来源和投资型式的多样化。现在我国人民金融资产的总量很大,国际金融市场也具有大的融资潜力,获得资本的可能性取决我们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足够高,这是我们吸引资本的关键。

——创吸引力优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市场具有某些国际市场的特点,我国在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力,是中国巨大市场的潜力。进入某个中国经济特区型地区,就意味着顺利地进入了中国市场,那是很强的吸引力。同时,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以利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结合。

——创参与国际分工优势。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对国际分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各国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中形成分工格局。我们应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中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跨国公司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是相当高的,经济特区型地区要创这个优势,与跨国公司合作,参与国际分工。

——创投资环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的工作是不断进行的过程。法制建设,规范化管理和政策的透明都是投资环境优化的方面,信息产业和信息装备业是投资机会又是对投资环境的优化。要赋予优惠的政策以新的内容,并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透明度,在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经济特区型地区在完善投资环境上,大有可为,要在保护知识产权上做得更好,在水电的供应上,应有高质量的充足保证,总之要从软、硬两个方面创造出更好的投资环境。

——创经济发展方式优势。经济特区型地区要继续保持新的大的投资势头,这是世界上新区的特点,同时,要注重投资的效益和结构。既要注入大量投资,又要重视内涵发展,技术改造是不断进行的过程。为了大量吸引投资,引导投资方向,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保持长期市场占有率,更高的经济效益等等,都是对经济特区型地区创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势的要求。

——创造需求优势。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中央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满足不了人民需要,因此,才要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高效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满足人民的需要创造了体制条件,现代的科学技术,再加上市场经济,不仅是满足需要,而且是创造需求,开拓市场推动经济前进。我们应该认识到,从广义的角度看,世界上只有夕阳技术、夕阳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经济特区型地区在创造需求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创可持续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是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经济特区型地区应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前面,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身就是很好的机遇,促使绿色食品、环境制品、高质低耗产品系列的形成,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总之,我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保税区、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等特区型地区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地区,也是国内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要把它们办得更好,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走向更高的阶段。

标签:;  ;  ;  ;  ;  ;  ;  ;  

为了某一特殊地区的经济发展,请到一座高楼去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