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冰箱新型循环的理论研究

家用冰箱新型循环的理论研究

姜彩玲[1]2002年在《家用冰箱新型循环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寻求有效解决的方法将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任务。由于一些使用中的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的消耗和增加温室效应,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冷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如何减少制冷系统的能耗也是当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前沿课题。 本文在对Stirling循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其定温吸热、放热的优点,同时采用相变工质作为制冷剂,利用其在低温下气化吸热制冷单位质量工质的制冷量大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双相双组份工作介质的新型家用冰箱的制冷循环。该循环与现在冰箱中所采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相比较,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且所采用的工质对大气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新型循环的提出为冰箱制冷行业开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CFC_s长久替代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文对新型循环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工质的选取及工质热物性的计算、新型循环的热力计算作了详尽的说明。

汤俊芳[2]2012年在《建筑一体化冰箱技术初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家用冰箱保有量保守估计在2亿台以上,挖掘电冰箱的节能潜力,对于缓解我国电力系统负荷及环境污染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目前家用冰箱广泛采用的内藏式冷凝器传热系数低下,且对于夏季需要空调的房间来说冰箱运行时向室内散失的冷凝热量加重空调耗电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建筑一体化”冰箱的设想:在建筑物设计之初,统筹考虑,于建筑外墙背阳面的合适部位为冰箱预留合适尺寸的孔洞;待建筑物投产使用时,将电冰箱嵌入其中,使其背立面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该型电冰箱采用散热性能更为优越的外挂式冷凝器(丝管式冷凝器)。此工况下由于冷凝器处于室外大气中进行散热,风力的影响使其表面传热系数达到受迫对流的强度,大幅高于箱壁式冷凝器在室内环境中的散热系数,并且电冰箱的凝结热直接排至室外,达到了节能的目的。为了研究以及验证“一体化”冰箱的节能水平,购置了两台直冷式冷冻冷藏箱,对其中一台进行了换装改造,按照丝管式冷凝器结构尺寸计算结果加工出实物,替换掉其原装内藏式冷凝器。在冰箱标准工况下对两型冷凝器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并计算了丝管式冷凝器强迫对流散热工况下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及COP较之标准工况的变化量。由于实验室客观条件的限制,将改装后的冰箱做成了“分体”形式,即将其丝管式冷凝器置于室外,以模拟“一体化”冰箱的运行理念。在实验房间温度分别维持在32℃、25℃及16℃的情况下,对两台冰箱各项运行指标进行了长时间测定。为了更明显的突出风速对冷凝器散热性能的影响,选取室外气温与室内气温相近的时间段内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基于探讨阶段,本文提出了将冰箱嵌入墙体中的安装形式,如何能在保证安全性及美观性的要求下实现两者有机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建筑领域、工程领域及美学领域各方的建议与指导,会探索出更为合适的安装形式。希望本文冰箱节能的切入点能为以后的研究做参考,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周苏明[3]2014年在《基于冷变换器原理冰箱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冰箱产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产销量已经达到千万级的水准。家用冰箱的极大普及使得冰箱耗能占据家用耗能的份额越来越大,针对冰箱的节能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和企业对于冰箱的节能也日益关注。冷变换器可以将多温位制冷系统中的低品位的冷量转换为高品位冷量,以此达到能量的分级与高效利用。本课题在综合分析当前各类冰箱循环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冷变换器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压缩机双循环回路的冰箱制冷系统,系统将普通双压缩机冰箱的制冷系统中两个独立的压缩系统通过蒸发过冷器进行耦合,使得部分冷藏回路的低品位冷量转换为冷冻回路的高品位冷量,达到节能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基于冷变换器原理冰箱的制冷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参数,建立理论模型,得出基于冷变化器原理冰箱当量性能系数随冷凝温度、冷藏蒸发温度、冷变换贡献率以及冻藏负荷比的变化曲线并与市场实际冰箱进行对比。(2)设计并搭建用于理论验证和性能研究的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具有多种运行模式,可以对比研究普通双压缩机冰箱与基于冷变换器双压缩机冰箱的运行参数与性能。(3)实验研究了系统的冷变换贡献率:冷藏、冷冻蒸发温度为-5℃、-25℃,冷凝温度范围为30~45℃,冷变换贡献率为0.148~0257左右,冷变换贡献率随冷凝温度升高而增加。(4)实验研究了系统的节能性能:新型双压缩机冰箱与传统双压缩冰箱在同一工况下,消耗相同的电能可以获得相同的冷量,但是前者高品位冷量占总冷量的比重更大,即电能利用率更高。当冷凝温度为40℃,冷藏、冷冻蒸发温度分别为-5℃、-25℃,冻藏负荷比为0.917时,相比于独立运行模式,耦合运行时性能系数提升约8.48%。

段理华[4]2003年在《逆斯特林循环应用在空调中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寻求有效解决的方法将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任务。由于一些使用中的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的消耗和增加温室效应,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冷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如何减少制冷系统的能耗也是当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前沿课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所用制冷剂对环境的危害,并深入分析替代工质的发展。对现有替代技术进行了总体评估,现有替代技术中,用逆斯特林循环来替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很有前景:其所用制冷工质全来自自然界,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小;另外,从逆斯特林循环本身来讲,它和同温限下的逆向卡诺循环有相同的效率。在本文最后作者对逆斯特林循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将其应用到空调中的思路,这对空调替代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另外本文建立逆斯特林循环的数学模型的,通过数学模型作者用Schmidt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程序用C语言编写。

魏东[5]2002年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换热与膨胀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59876028)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D0200105)的资助,同时也是天津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TD211-95-0106)的支持项目。本文以自然工质CO2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与解决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研究中所面临的传热和膨胀功回收问题,使其在节能和环保两方面获得双重收益,为二氧化碳向实用化迈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概括起来讲,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二氧化碳跨临界水—水热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对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热泵循环进行的热力学分析,得出了系统的内部参数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热泵工况下最优压力的存在范围和最高COP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对CO2跨临界热泵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得出了循环性能随系统内、外部参数的变化规律和特性。通过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认为系统的循环效率偏低,并分别从热力学和传热学角度分析了效率偏低的原因,由此提出了提高系统循环性能的途径:一是研制膨胀机以回收膨胀功,二是优化换热器,以提高换热性能。(二)超临界流体换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MBWR状态方程计算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热物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比热、密度、粘度和导热系数在临界点附近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此,作者重新定义了二氧化碳的临界区范围,并提出了超临界流体换热的处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实验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管内被水冷却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二氧化碳循环放热过程的特性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条件下,CO2的换热系数都大于常物性的计算结果,即都是有利于换热的,其增强程度在25%~300%范围内。在通常的热泵工况下,其浮力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此外,作者从“变物性”的观点分析了放热过程的机理,并对气体冷却器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最后,总结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的实验关联式,经误差分析,该关联式能很好地表达含润滑油的超临界CO2在气体冷却器中的换热规律。(叁)二氧化碳膨胀机的理论研究与样机的研制通过对二氧化碳跨临界系统理论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得出了系统各个部件的有效能损失情况和膨胀功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循环中节流阀的不可逆损失最大,如果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理论制冷系数可提高82%。然后,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角度出发,对膨胀机内部工质膨胀过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超临界流

袁旭东[6]2014年在《新型节能冰箱运行特性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冰箱的生产大国,每年的家用冰箱产量突破8000万台;同时也是冰箱的消费大国,冰箱耗电量在居民用电中的比例达到了40%-50%。因此,研究新型冰箱节能技术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冰箱的品质、提高我国冰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一种储能型节能冰箱,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储能型冷凝器,当冰箱工作时,利用储能材料把部分来不及释放的冷凝热储存起来;当冰箱停机时,再把储存在储能材料中的冷凝热释放到环境中去,从而在一个完整周期内把冰箱冷凝器从间歇性换热转换为连续性换热,进而提高冷凝器的总体换热能力,以提高冰箱的节能效果。本文从实验测试和分析、动态仿真等方面对储能型节能冰箱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提高冰箱整体性能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新型节能冰箱的参数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蓄冷型蒸发器对冰箱运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新型节能冰箱的性能提升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配有储能型冷凝器的新型节能冰箱的样机,对不同型号的节能型冰箱在稳定运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相应的普通冰箱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冰箱在刚启动时的最大功率要更小,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由于冷凝器储能的原因,新型冰箱开机时间、停机时间和运行周期时间均小于普通冰箱,并且,新型冰箱具有更小的开机停机时间比;由于储能型冷凝器实现了与环境的连续换热,从而提高了冷凝器总体散热效果和冰箱性能,在开机阶段降低了新型冰箱冷凝温度,提高了储能型冷凝器出口过冷度,从而使得新型冰箱的耗电量大幅降低。通过不同型号冰箱的对比实验发现,新型冰箱的节能效果可达10%左右。多种型号冰箱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储能型冷凝器对冰箱节能的通用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储能型冷凝器对冰箱运行特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储能型冷凝器数学模型,并编制了冰箱整机动态仿真模型,对新型储能型冰箱和普通冰箱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新型冰箱还是普通冰箱,仿真模拟结果都与实验结果吻合得非常好,这验证了冰箱动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仿真结果发现,采用储能型冷凝器使得新型冰箱的性能系数(COP)大幅度提高将近20%,但是,由于储能材料的加入降低了保温层的隔热性能,使得冰箱平均漏热增加,部分抵消了COP的提高对节能效果的影响,使得新型冰箱的耗电量实际减少了10%左右。本文讨论了关键参数诸如环境温度、冷冻室温度及储能材料的相变温度峰值对新型冰箱运行特性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得出,增加环境温度或降低冷冻室温度可以增加新型冰箱的节能效果;并得到了储能材料的最合适的相变温度峰值。该仿真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新型冰箱的节能机理、改善新型冰箱的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提高冰箱的整体性能,本文提出了结合冰箱动态仿真程序和遗传算法NSGA-Ⅱ对家用冰箱进行多目标优化的新方法。优化目标为冰箱成本和24小时耗电量,利用该方法对采用储能型冷凝器的新型冰箱和具有箱壁式冷凝器的普通冰箱进行了优化,并得到了反应成本与耗电量之间关系的优化曲线,即每对应一个24小时耗电量值,就会得到一个冰箱的最低成本;反之,每对应一个冰箱成本,就会得到一个24小时最小耗电量值。优化结果表明,对于新型冰箱,无论是耗电量还是成本都得到了大幅改善,说明了对于新型冰箱仅仅在原有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储能型冷凝器并不能使新型冰箱实现最佳的节能效果,还需要对设计参数进行重新的优化设计。将新型冰箱和普通冰箱的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在相同成本情况下,优化后新型冰箱可实现节能20%-26%;在相同耗电量的情况下,优化后新型冰箱每台节省成本为11元-21元。为了进一步增加冰箱节能效果,本文最后分析了蓄冷型蒸发器对冰箱运行特性的影响。蓄冷型蒸发器的基本原理是:将相变温度低于冰箱冷冻室设定温度的储能材料作为蓄冷材料与蒸发器一起构成蓄冷型蒸发器。当冰箱开机时,一部分冷量存储在蓄冷材料中,当冰箱停机时,这部分冷量就可以从蓄冷材料释放出来传给冷冻室,以此实现蒸发器在完整周期内与冷冻室的连续换热。本文建立了蓄冷型蒸发器的数学模型,并结合之前建立的冰箱动态仿真模型,对采用蓄冷型蒸发器的家用冰箱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蓄冷材料的存在,采用蓄冷型蒸发器的冰箱的功率降低速度变缓,一个周期内的开机时间、停机时间都会被延长,但是停机开机时间比被大幅增加。由于蓄冷型蒸发器的整体换热性能要高于传统蒸发器,采用蓄冷型蒸发器可以进一步提高冰箱的节能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冰箱配备蓄冷型蒸发器之后,其耗电量能够降低20%左右。此项工作为冰箱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代宝民[7]2015年在《CO_2/低GWP工质二元混合物微小通道内流动换热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热泵系统供热是减少煤炭直接燃烧,解决环境问题和节能减排的可靠措施。CO_2自然工质热泵系统受到了普遍关注。本研究通过向CO_2中混入低GWP工质形成新的混合工质应用于热泵系统,降低系统运行压力,改善循环特性,提升系统性能,使二者优势互补。微小通道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性能好、承压能力强、减少充灌量的优点,适用于CO_2等高压热泵空调系统。本研究首先筛选出CO_2/低GWP工质对,之后通过理论和实验方法对微小通道内CO_2/R41超临界放热及CO_2/R32冷凝换热机理进行探究,为CO_2/低GWP工质混合制冷剂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打下理论基础。对用于热泵热水器工况的CO_2/低GWP工质混合物进行了评价和筛选。当气冷器或冷凝器中出现两个窄点时,排热过程中形成很好的温度匹配,系统得到最高COP及最优排气压力。蒸发器中的温度匹配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起主导作用,蒸发器合理的温度匹配可提升系统的COP以及火用效率。CO_2/R41和CO_2/R32的性能最优。其中CO_2/R41系统的放热过程发生在超临界状态,其性能稳定,GWP以及排气压力均较低;CO_2/R32系统的放热过程发生在亚临界状态,系统具有较高的COP、合适的温度滑移以及较低的排气压力。为了验证了实验台和测试方法的可靠性,测试了液态乙醇在多孔扁管微通道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其流动特性及湍流区域的换热结果与经典理论的预测值一致,为超临界和冷凝换热的测试奠定基础。层流区域的传热特性受共轭传热及入口段效应的影响,偏离常规理论的预测值。考虑共轭传热效应、入口段效应以及热物性变化的影响,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绝对误差在±10%以内。CO_2/R41和纯R41超临界流体在单孔圆管和多孔扁管微小通道内的放热过程中,对流换热系数随整体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在稍高于准临界温度处出现极大值。越接近临界压力,换热系数极值越高。CO_2/R41对流换热系数的极值随R41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准临界点附近,对流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热流密度的影响随通道尺度的减小逐渐凸显。摩擦压降在准临界温度附近显着增加。在低于准临界温度的区域,压力对摩擦压降的影响不明显,但在高于准临界温度的区域,摩擦压降随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两种微小通道的CO_2/R41和纯R41的超临界流动换热特性与常规通道的规律一致,推荐了适用于CO_2/R41和纯R41超临界对流换热和摩擦压降的预测模型。CO_2/R32和纯R32在单孔圆管及多孔扁管微小通道内的冷凝流动换热过程中,压降随质量流速呈线性增加趋势,而随冷凝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CO_2含量越低,冷凝温度的影响越明显。摩擦压降随CO_2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在较高的质量流速时,不同混合比下的压降差异较大,而在低质量流速时,混合比的影响减小。通过微元段的方法建立了测试段冷凝压降模型,将两相压降关联式与压降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推荐了适用于CO_2/R32和纯R32冷凝摩擦压降的计算模型。CO_2/R32和纯R32在较高的干度和质量流速下取得较高的冷凝对流换热系数,并且换热系数随冷凝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换热系数随CO_2含量的增加先迅速减小,而后缓慢增加,在CO_2质量分数为55%左右时取得最小值。根据实验测试结果,筛选出纯质冷凝换热模型,对显热热阻和传质热阻对总冷凝热阻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混合工质冷凝换热预测模型。

聂守宏[8]2008年在《家用冰箱的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时代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充分满足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成为构筑人类生活环境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里,快速度的工作生活节奏使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以充分重视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为基础的情感化设计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潮。该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情感及其作用,并结合科技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情感化设计的必然性,结合大量实例对诺曼教授的情感化设计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具体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冰箱在中国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可以说冰箱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层次,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注重精神上的需要。该文选取家用冰箱这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产品,作为具体导入情感化设计思想的载体。论文具体的分析了国内家用冰箱的类型、发展过程、设计现状以及设计要素。该文目的是希望结合情感化设计的理论以及家用冰箱使用情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探索出可以较为适应中国家庭的未来冰箱设计方法,丰富国内家用冰箱的情感化设计的理论方法。论文最后针对家用冰箱情感化设计的设计手法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对家用冰箱情感化设计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力求结合家用冰箱的情感化设计简化、愉悦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传承中国的特色文化。该课题研究结果希望对家用冰箱情感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为适合中国家庭的家电产品情感化设计的相关问题找到切入点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能。

张仙平[9]2011年在《热泵系统用R744混合工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CFC22是目前国内热泵系统中最常用的工质,但HCFC22对环境有危害(ODP=0.05,GWP=1810)。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开始采用替代工质HFC134a、HFC410A和HFC407C等。这些替代工质的ODP为零,但GWP还比较高,国内外在不断探寻更环保的替代工质。自然工质R744(C02)因此重新得到启用,发达国家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尚未实现商品化。当前使用的R744热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放热侧压力较高。本课题以R744为基本组分,混入适量其他工质,可望降低系统放热侧压力,并改善热泵循环性能。根据文献调研,目前对R744混合工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复迭式低温制冷和空调系统,R744混合工质用于热泵系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针对这类热泵系统更加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亟待开展。在课题组对R744单一工质热泵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R744混合工质第二组分工质的优选与R744混合工质在热泵工况下的系统性能,本课题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针对特定供热温度的热泵系统,根据环境性能、安全性能、降低运行压力性能、温度滑移性能等方面的优劣,对适合与R744混合的第二组分工质进行筛选,得出备选组分工质及适合采用的循环方式。基于传热窄点温差,建立混合工质热泵循环的计算模型,对不同R744混合工质亚临界、跨临界循环的工作特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综合考虑制热COPh、最优压力、容积制热量、排气温度、易燃易爆性等因素,得出R744和R290为最优的制冷工质组合。(2)通过对不同配比R744/R290自然混合工质的环境性能、安全性能、温度滑移性能、热力学性能及热泵循环性能的分析,得到合适的质量配比范围为80/20~100/0,并分析过热度和回热器的效果以使热泵系统具有较高的COPh。(3)设计并建立跨临界循环热泵试验装置,将R744和R290按不同质量配比混合后进行试验研究,探索循环性能随组分工质配比、制冷工质充注量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配比的最佳充注量。最终得到R744/R290混合工质的最优质量配比为95/5,在此最优配比条件下,最优放热侧压力降低,系统COPh提高。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选择R744/R290自然混合工质的可行性。所得到的试验结果,为R744/R290热泵装置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4)针对优选配比95/5的R744/R290混合工质,分别采用理论模拟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对最优压力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首先建立基本循环热力学模型,分析影响R744/R290混合工质最优放热侧压力的因素,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压力和显着影响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通过试验研究验证了气冷器出口制冷工质温度是最优压力的最显着影响因子。

张华俊, 袁秀珍, 陈爱玲, 吴进发, 吴越[10]1995年在《一种新型节能家用冰箱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传统冰箱循环和新设计冰箱循环的计算,给出了新、老冰箱循环的性能对比,同时,还对新冰箱循环中分别使用 R12和R22的特性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新冰箱循环使用 R22是可行的。文中还给出了新型冰箱的一种可行方案,并对其性能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推算,结果表明它不仅可以比老冰箱循环能效高,而且对制冷剂要求不高,这种新制冷剂的使用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潜力。

参考文献:

[1]. 家用冰箱新型循环的理论研究[D]. 姜彩玲. 太原理工大学. 2002

[2]. 建筑一体化冰箱技术初究[D]. 汤俊芳. 青岛理工大学. 2012

[3]. 基于冷变换器原理冰箱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周苏明. 浙江大学. 2014

[4]. 逆斯特林循环应用在空调中的理论研究[D]. 段理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03

[5].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换热与膨胀机理的研究[D]. 魏东. 天津大学. 2002

[6]. 新型节能冰箱运行特性及参数优化研究[D]. 袁旭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7]. CO_2/低GWP工质二元混合物微小通道内流动换热机理的研究[D]. 代宝民. 天津大学. 2015

[8]. 家用冰箱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聂守宏. 江南大学. 2008

[9]. 热泵系统用R744混合工质特性的研究[D]. 张仙平. 东华大学. 2011

[10]. 一种新型节能家用冰箱的设计[J]. 张华俊, 袁秀珍, 陈爱玲, 吴进发, 吴越. 流体机械. 1995

标签:;  ;  ;  ;  ;  ;  ;  ;  ;  ;  

家用冰箱新型循环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