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学”案例的思考--以语文学科为例_导学案论文

对“导学”案例的思考--以语文学科为例_导学案论文

关于“导学案”的反思——以语文学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语文学科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学案”以其鲜明的导学功能,一经“问世”,便迅速“流行”开来。特别是近些年,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小组捆绑考核为模式的课堂比比皆是。我们常常可见,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在合作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小组间的相互衔接下,所有的课堂流程和步骤都显得自然、顺溜、不“断气”,课堂也仿佛是一场4×100米接力赛,“选手”间的相互交接都训练有素、传递顺利,一路引吭高歌直至终点夺得名次(课堂结束时给每个小组的评分)。在我们为课堂的高效运转啧啧称道之时,有这样一个现象正在悄悄滋长:

学生的“导学案”完成得很漂亮,字迹端正、书写清晰、答案精准。但课堂上,一旦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上插进“导学案”上没有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便不知如何回答“不期而至”的问题。印象中,我们的语文学科自从使用了“导学案”,学生似乎已不习惯教师的相机而问或根据班情、学情或课堂再生成产生的追问。更有甚者,仿佛成为了借参考资料做“导学案”的“职业抄手”。

比如我校,所有学科的“导学案”都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当堂检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反思”等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模板,最有分量的是“合作、探究、展示”部分。那么,这个部分的“导学案”到底怎样编制才能让学生既能有兴趣思考,又能有自学能力的实施,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个考验和挑战。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按教学参考和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呈现出习题化、专练习的趋势。如此,既走了捷径,又能赢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考试也不至于失败。于是,“语、数、外、物、政一体化”、“初一、初二、初三一张脸”似乎成了共识,令人遗憾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我们的语文课受到了模式的限定,一度呈现出索然无味和鞭长莫及的状况。语文课似乎变成了习题课,语文性渐渐散失,语文味慢慢淡化。

“导学案”应把学生引向何处?如何使“导学案”充分发挥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本性的作用?

一、“导学案”应设计出有价值的课堂“主问题”

毋庸置疑,“导学案”是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劳动结晶。“导学案”的编制要求所有的教师能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解读,特别是在问题设计环节,要能“明确提问的目的”,“选准切入的角度”,“呈现思维的深度”,“体现一定的趣味”,“变化提问的手法”。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可设计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你能依据课文说出理由吗?学生只有进入课文中寻找、发现、品读,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或理由。又如《桃花源记》一文,可设计问题:文章中哪些关键字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也必须进入课文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品味出“忘”、“忽”、“异”、“欲”、“仿佛”、“大惊”、“处处志之”、“欣然”、“未果”、“无问津者”这样的关键词,才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而答案,教参上是没有的,更不是一望而知的。这样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书上圈画起来、口头汇报展示出来,都有发现后的惊喜和表达后的成功快乐。

二、语言、思维的训练及学生活动应渗透于“导学案”的每一板块

“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板块式教学”可以用于各种文体或各种课型,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简洁、实用的原则,追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要求。

比如《散步》一文,围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课文的精妙之处”、“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重点——“合作、探究、展示”部分,可这样设计:

1.理一理、说一说(弄清课文内容)。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按下列要求复述:(1)从“母亲”的角度;(2)从“孙子”的角度;(3)从“妻子”的角度。

(提示:复述时请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分歧及事情的结果。)

2.写一写、评一评(把握人物形象)。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形象?选择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可按这样的句式说话:我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_,因为在散步这个主要事件中,他(她)________。)

3.读一读、悟一悟(理解课文主旨)。

(1)反复朗读揣摩课文的最后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就是整个世界”,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2)从妻子、母亲的角度来改写这段话,表达她们背起儿子和被儿子背起时各自不同的感受。

(提示:①读出我和妻子选择这一行为后的从容、宽心和满足;②读出我作为一个中年男人肩上的责任和担子。)

4.找一找、品一品(寻踪课文美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语句或具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

(提示:可以是美的景物、美的事情、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写作方法等。如:赏析文中具有表现力的字词——文中的“挺”、“熬”两词用得好,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牵挂,也暗示了母亲身体状况不好,希望春天的来临能带给母亲生命力的顽强延续。)

这样的板块设计,既反映了文本阅读所应遵循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也彰显出浅文深教、浅文细教的理念。“变化人称角度的复述”,“从妻子、母亲的角度来改写课文最后一段话,表达她们背起儿子和被儿子背起各自不同的感受”等,都必须紧紧围绕课文、联系生活才能完成,不但能体现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也呈现出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深度广度。

三、“导学案”应增加“我的疑问”环节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在“导学案”上直接设计“我的疑问”这一环节,学生提问的意识与能力会被激发,课堂将出现多个“爆炸点”与“兴奋处”,课堂也将展现灵动与活力。当然,教师要指引提问的方向,指导提问的方法。一般来说,让学生学会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提问最重要。如果时间许可,教师要批阅“导学案”,整合学生的疑问,并将整合后的结果形成课堂主问题。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学生在“导学案”上提出了如下问题:(1)本文写了有关阿长的好几件事,为什么偏偏要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呢?(2)本文既然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为什么还要花很多笔墨去写其他的事情呢?(3)怎样理解阿长买回《山海经》之后,“我”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4)作者为什么不写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5)课题为何不叫“长妈妈与《山海经》”?(6)课题中的“与”有意味吗?经教师整合的课堂主问题是:本文写了有关阿长的好几件事,为什么偏偏要以“阿长与《山海经》”作为题目呢?围绕这一主问题,兼顾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又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教师先举例介绍本篇作为新闻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色彩——仅从课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等词中就透着简洁、准确、大气,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锐不可当之势。品味这几个词语以后,再让学生分组到课文里去寻找,小组内的对抗赛也让这篇新闻张扬出了豪迈的力量。如“我西路军”、“我军”、“我东路军”等名词称谓,“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连用,学生的面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百万大军乘胜追击、敌人落荒而逃的画卷。

再如《蜡烛》一文,经过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导学案”的批改,发现他们对内容把握、线索清理、语言品读、主旨理解、情感体会等的完成情况都不错,课堂上若再讲这些内容,不仅无味而且无效,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老师认为这则通讯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色彩,请找出本文中直接描写或能表现红、黑、灰、白等颜色的语句,并概括老妇人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问题很具有挑战性。学生能找到并品析炮火(红色、黑色、灰色)的11次描写、对蜡烛(红色)的6次描写找出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怎样找出文中的“白色”体验?教师引领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得出这个比喻句深情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谢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和反侵略的基础上的,它纯洁、美好,不沾任何私心杂念。从中可以透视出白色的纯洁、人物的内心和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感人形象。这时,再让学生揣摩老妇人三次“跪”、“爬”动作中所包含的心理活动,站在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人物,学生的语言就个性化、生动化,贴切多了——人物一旦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就更为感人。

这时,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学生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第4小节“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句话独句成段的妙处:不仅充满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的力量,同时更表达出作者对圆明园消失的深痛惋惜及对法兰西、英吉利两个强盗的劫掠行径的痛恨、谴责、愤慨之情。而《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则是围绕引文部分的“沉重”、“美丽”两个核心点和关键词串起全篇,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穿越,通过寻读、听读相关语句,感受文中带给我们的“沉重”和“美丽”的具体表现。特别是课文的第4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参观纪念馆,作者已将视线和笔力集中在了克拉库耶伐次被纳粹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上。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六年级孩子留给爸爸妈妈的字条时,教室内气氛凝重,学生沉浸在悲伤中。当学生来朗读四名工人和一名牧师留给亲人的字条时,学生发现感情不太好表达,因为其中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教师即刻追问:死者死前写信为何没有标点?如果加上标点来还原死者生前的心愿,应该怎样加呢?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不用说,这段真实的文字带给世人的感受是沉重的,但他们留恋生命、渴望活着的心愿是美好的。而常规的教学设计非常容易忽略这个最能表现主题、表达主旨的内容。现在作为疑问抛给学生,学生披情入文,让沉睡的标点代替死者来表情达意,传递内心、传出呐喊,这样的“质疑”和“释疑”的语言训练方式是新颖的、有味道的、有效的。

不得不承认,现实教学中,“导学案”经常被字词、拼音、作家作品、概括内容等占据,少有知识及能力训练,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当然,板块式的组织活动形式,也不是小组活动的唯一形式,全班学生的集体训练才是课堂高效率活动的秘诀。朗读、背诵也好,主问题也罢,都必须强调全班的群体性训练要远大于小组的活动。“导学案”的编制及其在课堂上的使用,首先要着眼于面对全体学生,绝不能受制于所划分的小组和学生小组内的学习交流、讨论。

标签:;  

对“导学”案例的思考--以语文学科为例_导学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